走进平桥镇高屋村的桑葚种植基地里,桑葚树上结满了紫红鲜嫩的桑果,吸引不少游客携家带口,兴致勃勃前来采摘

“我们村要以桑葚为中心发展产业,扩大规模,打造‘黑金产业链’。”种植基地负责人邓小兵笑着说。

嫁接优良品 桑树疙瘩变果桑

位于大溪河畔的高屋村,养殖蚕桑的历史悠久。随着外出务工者的增加,蚕桑产业失去了以往的热度,很多农户已不再养蚕,桑树变成了桑疙瘩。但田坎边、菜地里仍随处可见30多年的老桑树。

乏人问津、无人打理的老桑树引起了邓小兵的注意。“桑葚在外市场不错,还有不少桑葚红酒、果汁、果酱、果干等产品。”邓小兵告诉记者,2014年,他流转了800亩桑葚地,对传统老桑树品种进行改良,嫁接了13个品种的果桑。

为了选择合适的改良品种,变桑树成果桑,邓小兵三番五次到重庆蚕桑院、蚕桑研究所等地“取经”。2015年8月,邓小兵引进果桑“大十”“垂桑”“无籽”“紫京8号”等六个品种,聘请市上、区上的科技特派员等技术专家对400亩老桑树进行了新品嫁接,并新移栽果桑苗800亩。

邓小兵说,嫁接后的桑果具有果实大、结果早、产量高、植株矮化、管理简单、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等显著特点。果桑树势强健,生长旺盛,一年内新枝条不断产生,形成的多层侧枝均为第二年结果枝,发芽率高达98%,每个新芽均产生3-6个桑果,平均单果重4.5克,果实大而匀,呈紫黑色。果型整齐、口感好、成熟齐。4年生最大单株产果26公斤,每亩产桑果1000-1500公斤。

“果桑通常在2月和3月开始挂果,4月下旬陆续成熟了。”邓小兵告诉记者,桑葚采摘期从4月下旬至5月底,因为品质好,第一年便有客人闻讯而来,体验采摘之乐。

延长产业链 效益提升以“亿”计

桑果留在树上的时间较短,过了季就吃不到了,桑葚要发展,难点在储存,一天吃不完就坏掉,只有在桑果加工上做文章,才能让桑果的美味和营养持续长久。

2016年,他引进了桑葚红酒、桑葚果汁、桑葚果酱三条加工生产线。经过几年的努力,邓小兵已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桑果产业“黑金产业链”,从桑葚种植到桑果采摘,再到桑果加工,成功实现了桑果产业的转型升级。

“既然我们拥有一流的桑果基地,就要生产一流的桑果产品。”邓小兵这样说。桑葚干红酒及饮品生产线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条件上都达到了同类企业领先水平,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管式UHT高温杀菌罐装生产技术,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目前形成了年产桑葚果酒1000吨、桑葚果汁500吨、桑葚果酱200吨的生产能力。

邓小兵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每3000吨桑葚可产1000吨桑葚酒,1吨桑葚酒可装1330瓶(750升装),1000吨则可装133万瓶,以市场价168元/瓶计算,桑葚酒产值则以“亿”计算。

“这就是一条真正的‘黑金产业链’。”邓小兵说,2017年,加工项目全部投产,日均处理桑果15吨,年生产200天(4至10月),年处理桑果3000吨,其中按60%计算,1800吨加工成桑葚干红酒,出酒率按60%计得1080吨,收入能达9000多万。

“就围绕果桑发展旅游观光业,搞深加工,游客可以采摘桑葚,体验采摘乐趣,还可以制成多种桑葚产品。” 谈起果桑的前景,邓小兵信心满满,“公司还将联合区上其他水果种植基地,在水果出现滞销的情况下,将他们的水果收购并进行深加工酿制果酒,减少果农的风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