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个体的身心发展都极为迅速,这一时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其未来的人生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目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颇受人们的关注,而幼儿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志,便是情绪愉快、反映适度。情绪是幼儿重要的沟通管道与表达方式,他们常借助喜、怒、哀、乐等反应来表现自己与周围人、事、物互动时的心理感受。但是目前我们的幼儿教育受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身心教育有失偏颇,存在着急功近利、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重知识、轻情感;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问题,这样的严重失衡教育导致孩子出现诸多的情绪问题。而及时有效的情绪教育对幼儿自身健康发展、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关注幼儿情绪的健康发展长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
依据幼儿身心特点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为此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都应为孩子建立起合理科学的生活制度;与此同时也必须为幼儿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幼儿生活在轻松活泼的多样化的环境之中。一般来讲,单调、枯燥的活动,容易使幼儿疲劳,从而产生厌倦的、不愉快的情绪。相反,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会使幼儿产生兴趣,感到快乐和满足。
二、创设引发幼儿积极情绪的良好环境
《幼儿园发展与指导纲要》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教师可通过为孩子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学习生活环境,来营造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整洁、优美、布局合理的幼儿园环境、富有儿童气息的活动室环境,安静详和的就寝环境,明亮整洁的盥洗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都能让幼儿享受愉悦,获得满足,激发他们投身于集体活动的积极情绪。在自然、安全、亲切、丰富的环境中,使幼儿感到情绪放松、身心愉快。新入园的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可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悄悄送给孩子一个微笑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
三、成人要以愉快、喜悦的情绪感染幼儿
愉快、和谐的家庭生活,亲情的给予对幼儿的情绪发展影响极大。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影响的,尤其是幼儿。事实证明,日常生活中若成人经常显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情绪,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愉快、喜悦的情绪感染他们,以自身为幼儿良好情绪树立榜样;而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则容易造成幼儿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乃至形成不良个性。经常发怒的幼儿及情绪焦虑的幼儿,基本上都是因受父母的影响所致。有的幼
儿虽然父母的心情较好,但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迁就,因而脾气暴躁,经常发怒。幼儿教师也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时常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态,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积极的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无拘无束的心理氛围,这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四、要细心了解幼儿的需求,并给以恰当的满足
父母、教师不仅以自身为幼儿良好情绪树立榜样,同时对幼儿的教育、管理应有正确的态度。要公正地对待幼儿,适当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有生理和社会心理的种种需求,有些需求如果是合理的,是成人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满足,这样可使幼儿情绪稳定和愉快。有时幼儿表达不清自己的需求时,成人必须细心体察、了解,随后正确对待。同时帮助幼儿适应变化的新环境,坚持正面教育和针对幼儿的情绪个别特征给与疏导,不能恐吓、威胁幼儿,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幼儿,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情绪和不良性格。
五、要给儿童有“情绪准备”的时机
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幼儿时,往往习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幼儿立刻听从,不给他们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间,这样容易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对抗情绪,使幼儿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因此,在教育幼儿时,必须尊重他们,说服他们,要让他们自然滋生良好情绪。
六、引导幼儿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体验“成功”的欢乐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