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称蚂蟥。它是一味独特的中药,被誉为“虫中之王”,因其唾液中的水蛭素对凝血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强的凝血酶天然特异抑制剂,在解决心脑血管等疾病领域有着重要的科研与市场价值,自古至今都为医学研究者们所追捧。
但在千亿级的水蛭素市场,我国企业的产品份额,可谓微不足道。
而事实上,我国企业对水蛭素的研究与开发,不乏数十年如一日、充满热情的科研工作者,也有着领先的提纯技术工艺。
那么,我们的企业究竟输在哪里?突破之路又将如何去寻找?
水蛭素为什么被医学工作者们所追捧?
根据北大医学部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达4.9亿。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目前我国脑卒中患者达13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高达196万人,冠心病患者达1100万人,高血压人群2.45亿人,糖尿病患者1.14亿人,并且仍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公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导致缩短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
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意味着千亿级别的市场前景,也意味着国家因此将面临巨大的医疗负担。
如果有一种天然的中药提取物,能够代替化学制剂去攻克心脑血管的难题,这不仅可以造福百姓,也为国家的医疗开支减少巨大的负担。
水蛭素被研究者持续关注,主要得益于它对解决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在我国明朝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水蛭,主逐恶血淤血。
现代药典记载,水蛭的功能有破血通经,消积散症,消肿解毒等。
近年来,医务工作者还利用水蛭饮片缓解动脉的痉挛,降低血黏,减轻高血压症状,也有以水蛭为活血、解毒方的主药,用于治疗肿瘤。
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在水蛭素保健品的开发领域,做得风生水起。其中,美国和加拿大主要是利用基因技术,对酵母菌和大肠杆菌、甚至是油菜进行基因改造,从而生产出重组水蛭素,也被俗称为“转基因水蛭素”,重组水蛭素虽然模仿出了水蛭蛋白的部分片段,但在功效和副作用上,和菲牛蛭提取物有着天壤之别。
而中国中医药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采用水蛭提取天然的水蛭素。在广西的玉林,研究者们采用的水蛭品种就是菲牛蛭。
菲牛蛭
这种菲牛蛭,为水蛭的一种,俗称金边蚂蟥,其天然水蛭素含量为目前最高,是其他水蛭品种的数十倍。
市场竞争我们输在哪里?
打开京东、天猫等购物网站发现,系统推荐的都是美国、日本等代购水蛭素产品,其销售价格的区间在500元至5000元之间。
其中,一款宣称为霍普斯金-华盛顿研究院出品的菲牛蛭水蛭素胶囊,一瓶30粒的售价为688元,折合每粒约23元。
日本、加拿大的类似产品,跟美国货售价不相上下。它们在各大购物网站上,基本处于霸屏状态,而国产货基本被边缘化。
广东某高校医学院的老教授,曾痛心地谈及姜黄素百亿产业悉数落入美国之手的情形。他认为,姜黄素对种植土地、提纯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只要有远见的企业,愿意去投入资金,应该不是难事,现在看着每年过百亿的销售额旁落欧美日本,实在可惜。
与姜黄素不同,水蛭素在我国云南和广西已经是趋向成熟的产业。
目前,我国广西玉林的广西科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西科康集团”),在菲牛蛭的养殖、开发与利用方面走在了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前列,技术趋向成熟,已经制定地方标准,并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
然而,广西作为菲牛蛭的主产区,在政策上却远远落后于云南。
云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于2013年颁布了菲牛蛭冻干粉地方标准,促使菲牛蛭冻干粉以中药饮片在云南合法化,带动云南菲牛蛭每年数十亿元的产值。
广西的科康集团拥有全球领先的天然水蛭素提取技术,其原料出口香港,加工成天然水蛭素功能食品,卖向全球。然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却因为受相关政策的制约,拿到药品的批文有着重重障碍,更不能以功能食品的形式销售,企业生存经营的大部分收入竟然靠卖原材料,以致于每年的产值一直都在几千万元徘徊。
基于中国产地的成本、提取工艺等优势,即使国产水蛭素为纯天然水蛭素,其冻干粉的售价也仅为欧美、日本重组水蛭素产品的半价左右。
但从销售网站的数据来看,欧美、日本的重组水蛭素产品,其留言评价都过千条,销量可观,而国产的天然水蛭素,却鲜有问津,消费者留言最多的也就十几条,更多的是一条评价都没有,劣币驱逐良币态势可见一斑。
基于菲牛蛭的规模化养殖,以及天然水蛭素的提取是国内企业掌握的成熟工艺,原材料跟国外比,中国企业也就更有优势。
以广西科康集团为例,其天然水蛭素的原材料大部分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而他们出口到我国的,无论是天然还是重组的水蛭素产品,价格相较于原材料,已经翻了十数倍。
“中国天然水蛭素之父”、广西科康集团董事长周维海
显而易见,不论原料生产,还是品牌营销,不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他们在水蛭素研发,产品品牌培育等方面,都在不遗余力抢山头、夺高地,以期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水蛭素产品领域,也形成了中国维生素市场一度出现过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怪诞现象。
众所周知,中国是维生素生产大国,很多单品的产量占到全世界的80%,欧美的一些国家从中国进口维生素原料,回去稍作加工成复合维生素,结果将价格翻了上百倍后,再卖给中国消费者,一些中国消费者竟然趋之若鹜。
而事实却表明,几百块一瓶的进口维生素,其作用并不好过几块钱一瓶的国产货。
值得指出的是,国际上多年的研究表明,天然水蛭素作为血液的稀释剂,和鱼油一样对人体并没有毒副作用,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可以作为功能食品或者膳食补充产品来生产销售,但唯独在中国境内行不通。
由于缺少了相关的产业政策支持,原本产自中国本土的天然水蛭素原料,却不能够在中国本土加工成产品销售,反而被欧美、日本的企业大量采购,再加工成保健品高价销往中国,国人不得不高价购买,大部分利润都被国外的企业所赚取。
也就是说,在医药保健品市场,我们输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同时也输在品牌建设和引导、培育消费者对国货的认知上。
国产天然水蛭素的突围之路
2021年底,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课题组一份关于《加快发展壮药金边蚂蝗及天然水蛭素产业的建议》材料,近期将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
《建议》提出,水蛭产业是一个有巨大潜力和社会价值的产业,在广西玉林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产业发展可以稳步做优,市场需求巨大,但要让产业站起来、并不断做大做强,还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政策上的瓶颈,迫切需要在政策上得到支持,以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的经验和政策,推动水蛭产业的发展壮大。
具体施策的内容包括: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和颁布水蛭产业的系列地方标准,并将其中的一些标准报国家审定并争取尽快颁布;
在新版《壮瑶医药振兴计划》以及广西生物制药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关年度计划中,给予水蛭养殖加工的产业设施予项目和资金倾斜;
帮助建立自治区级技术研发中心和自治区级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以推动科康公司20多年积累下来的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和各类应用项目研究专利成果的运用和转化;
菲牛蛭是已知水蛭素含量最高的水蛭品种,也远远高于已被列入《中国药典》的品种,虽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但仍未被列入《中国药典》,限制了菲牛蛭在国内、外医与药方面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因此,相关部门应给予指导支持,争取菲牛蛭列入《中国药典》;
鉴于壮医水蛭疗法经科康集团二十多年的研究和推进,已经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等全国各地医院、诊所、养生馆开展顺利,并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广西已将其列入民族医医疗服务项目,也形成了 “壮医水蛭疗法操作规范”,但由于该疗法的特殊性,目前也还没有进入医保,故在运用推广上受到很大限制,下一步希望相关部门在推动该民族技法进入医保方面给予支持,以实现民间瑰宝走出大山,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目前,国内水蛭养殖与产业开发走在前列的地区是壮乡广西。
以广西科康集团为例,在养殖与开发研究上的积累超过了20多年,有着非常深厚的技术积累。
2015年,科康集团在广西陆川的良田镇文官村建立了科康陆川科技产业园,它是国内唯一的水蛭主题文化产业基地,集养殖、生产、科研、文旅、康养为一体。产业园占地面积2公顷,规划总投资3000万元,分二期建设。一期项目已投资2000万元,已建成科技大楼、示范养殖大棚、医用水蛭净化车间、活体水蛭提取天然水蛭素中试车间。二期规划建设项目有水蛭文化博物馆、水蛭人才公寓及专家楼等。
广西科康集团通过养殖、加工水蛭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实施乡村振兴的效果也开始有所显现,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经济效益。
同时,广西科康集团生产的优质价廉的天然水蛭素原料,已出口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全球主要生产厂家的供应商。
但是,从体量上来说,与欧美、日本等企业的规模相比,国内的天然水蛭素研究企业依然微小;而在新成果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特别是医用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层面,资金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一样都不能少。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是个烧钱、砸钱的生意,因其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无底洞”。
国外企业开发一个药品,从实验室到批准上市,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平均耗资10亿美金,这样的投入,对于千万级别的国内水蛭研发企业来说,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5年,屠呦呦教授因受中医典籍启发,找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应该说算是一个特例。但同时也让大家认识到,中医药在疑难病症上的惊人疗效和在现代医学上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应该对中国医药学树立起文化自信和战略远见。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旦水蛭产业得以规模化发展,其售价大概率会出现“白菜价”而惠及普罗大众。
届时,一方面老百姓不用花费高价购买进口的水蛭素,缴纳高额的智商税,就可以解决心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困扰和伤害;另一方面,国家在医保费用上的支出也将节省下大笔的经费。
发展水蛭产业,是以龙头企业组织终端产品生产的闭环式产业,能够通过科技研发——产品生产——原料养殖产业链带动当地的产业振兴,是一二三产的融合,也是高技术产业用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案例,将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
目前,水蛭产业化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存在政策上的瓶颈,迫切需要在政策上得到支持,从而把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高科技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力量,也为以水蛭产业化为样板,丰富中医药宝库,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奠定基础。
应该看到,一旦我国企业在水蛭和天然水蛭素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等疾病上取得成效与突破,面对的不仅仅是千亿级别的市场份额问题,而是利国利民的战略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