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8月30日讯(记者 刘佳)开学在即,教育部也制定了自己的新阶段“小目标”。在今天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详细解读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分别简称《优质均衡意见》《扩优提质行动》)两份文件。未来4年,在基础教育“均衡”“扩优”两方面,教育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依靠教师轮岗、学区集团化办学

《优质均衡意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保障义务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二是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要实现“应助尽助”;三是保障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就业创业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应保尽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指出,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四大差距,因此,教育部将通过四个方面进行推进:第一是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此外,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省级政府要聚焦促进省域内不同地市、县区之间缩小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第二是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要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学校。推进教育数字化,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加快推动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加快实现集团内、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最后,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完善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意见》分别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优质学校挖潜扩容 扩增优质学位供给

在《扩优提质行动》方面,教育部将重点放在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实施路径方面,一是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二是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

根据《扩优提质行动》要求,到2027年,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学前教育阶段,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扩增一批新优质学校,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高中教育阶段,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特殊教育方面,特教学校在20万人口以上的基本实现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

数据2022

学前教育: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7%,比2012年提高25.2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6%,比2016年提高22.3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比2012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5%;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91.6%,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