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品牌打造,贵州中药材产业链不断延伸,中医药产业风生水起。
近年来,我省围绕中医药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充分利用道地药材产地的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中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优势正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
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化
镇远县大地乡岭岗屯村漫山遍野的太子参正迎来丰收。村民们游走在黄绿色的叶茎间忙着采收。该村种植太子参300亩,按照当前市场价格25元/斤(干太子参)算,亩产值达到14000元。
“来这里采药,一天有180元收入。”双坝村的村民冯顺萍也来这里找活干,“贴补家用”。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以“党建+集体+大户+农户”的组织方式,把中药材种植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成效明显。
作为全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民族医药历史悠久。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道地药材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建设起一大批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定制药园”。截至2022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96.2万亩,产量297.8万吨,产值280.6亿元;培育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33个,建设1000亩以上基地330个,种植面积超万亩单品46个,天麻、石斛、薏苡仁、山银花、钩藤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太子参、薏仁米、金钗石斛、山银花等一批道地药材走俏市场。
今年初,为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我省发布《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实现效益倍增,形成3至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大力建设林下中药材五大产业带,凸显道地药材地方特色,形成“一县一业、多县一群”产业新格局。
中医药制造业加快壮大
走进红云制药(贵州)有限公司固体制剂车间,“咔嚓”“咔嚓”声在耳边轻响,一粒粒益肺止咳胶囊下线,这款中成药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的良药。
坐落于凯里经济开发区的红云制药(贵州)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大型医药企业,集药品生产、研发、销售、批发于一体,是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依托黔东南州苗医苗药发源地的资源优势,该公司相继研发出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特色苗药“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颗粒”。近年来,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苗医,该公司实现从传统苗药到散剂,再到胶囊剂的“三级跳”。
目前,该公司拥有3个生产车间,建有硬胶囊剂、片剂、颗粒剂、中药材提取、中药饮片等5条生产线,标准化规模化生产27个品种的药品。去年,该公司产值近1.3亿元。今年截至7月,产值已达1.13亿元,预计全年将超2.2亿元。
红云制药(贵州)有限公司的发展是我省中医药制造业加快壮大的一个缩影。截至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达114家,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56.42亿元增长至290.09亿元,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收录入国家药品标准,2个民族药品种、5个独家品种载入国家药典,中医药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2家年营业收入达50亿元以上的中药民族药制造龙头企业;到2030年,中药制造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3至5个中药材重点单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百亿级。要做优“定制药园”,鼓励产地初加工企业、中药制造企业与“定制药园”合作,提升加工转化率、增加种植经济效益。
“黔地灵药”进一步唱响
贵州是中国天麻三大产区之一。在贵州,大方是天麻主要产地,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林下仿野生种植的传统。2008年,大方天麻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大方县也被国家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天麻之乡”。
近年来,大方天麻从天然生态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截至2022年,大方县种植林下仿野生天麻3.2万亩,产量0.64万吨,已备案食用产品30余个,获保健食品批号2个,实现综合产值2.2亿元。为进一步推动大方天麻高质量发展,大方县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班长的天麻产业专班,充分利用“国家级区域性良种(天麻)繁育基地”招牌做好“两菌一种”,跟随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不断擦亮“大方天麻”金字招牌。
像大方天麻一样,岑巩黄精、从江淫羊藿、施秉太子参、赤水金钗石斛……聚焦单品全产业链发展,我省积极推进黔药品牌建设,大力打造“黔地灵药”品牌。
目前,我省已初步构建起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黔地灵药”品牌进一步唱响,打造中医药强省、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随着“RCEP产业合作研究院”和“中国—东盟中医药行业合作委员会秘书处”落户贵州,我省已相继举办“中国—东盟中医药产业合作(贵阳)对接会”、中医药(民族医药)“甲秀”国际论坛、贵州(国际)苗医药高峰论坛,贵州中医药已走出山门。
《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要进一步夯实中药材产业基础,进一步凸显“黔地灵药”品牌效应,将全省中医药资源优势不断转换为经济优势目标。
截至2022年——
全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达114家,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56.42亿元增长至290.09亿元。
到2025年——
全省中药材产业实现效益倍增,形成3至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药材产业集群。
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2家年营业收入达50亿元以上的中药民族药制造龙头企业。
到2030年——
中药制造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3至5个中药材重点单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百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