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9日,第四批浙江援青海干部们到达青海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与以往相同的是:在飞机降落前,他们又遇到了气流颠簸,像2019年他们第一次到青海那样,他们再次尝了一波“翻江倒海”的滋味儿。与以往不同的是:因为今年疫情影响,他们这次的到达时间和往年相比,算是晚了一些。
(德令哈的夜色)
“到青海第一晚,果然这个点又醒来了,胸闷、心跳快……今夜又是不眠之夜了。”凌晨三点,援青教师刘斌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2分钟过去,有5个和他同一批来的援青同事们在这条动态下点赞、留言……“原来大家都睡不着啊。” 刘斌在动态下回复大家。
从这个夜晚开始,大家就要开始适应高海拔带来的头晕、胸闷、缺氧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闭上眼,“擦亮”内心的坚守。睁开眼,然后与青海“重逢“。
第一种浪漫:医术和爱——帮他们延续生命之路
“我们看着小孩子呼吸、生命体征一点一点消失……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很难受。”2019年12月浙江援青医生陈春接受采访时说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浙江援青医生陈春援助的青海海西州人民医院在德令哈市。人们对这一块土地其实并不陌生,在中国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到这一块区域是——被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环抱着、且富有“祖国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在它四周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
(在德令哈清晰可见的雪山)
这三座山像一位母亲的臂膀,将这一方青海高原盆地包裹起来,不忍心让生长在这一片土地上的生灵历经劫难。但大自然从来都是不讲情面的,馈赠了青海人丰富的自然资源宝藏,同时也收走了人类本该拥有的平均寿命、本该健全的心肺、本该平滑的肌肤……
浙江援青医生陈春介绍,青海的经济状况和东部地区比起来,比较落后,所以有些病患家庭,因为经济或者是各方面的原因,在治疗过程中选择放弃治疗,有时候患者好起来了,也会有放弃的现象出现。
(第四批浙江援青医生 陈春)
“我们拔管子,然后有些家属,针也不愿意打,小孩子是慢慢衰竭掉的,有些是饿死的,后面小孩子如果有些没掉的话,也是我们给他换衣服什么的,都是我们去做的。”浙江援青医生陈春哽咽说道。
“为一些放弃治疗的新生儿善后”这无疑让作为一位女性的援青医生陈春感到难过不已。但是,同情怜爱并没有用,她一直在用行动和医术表达心底的爱。她这纤弱的身躯下,其实还藏着“坚毅”与“强大”。
2019年8月初到青海,皮肤对高原紫外线严重过敏,她咬着牙坚持了;高原反应让她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她吃安眠药解决了;吃了安眠药刚睡着又有紧急手术,她二话没说洗个冷水脸,起床就去做了。
(第四批浙江援青医生 陈春)
“来德令哈一个多月,儿科共收治7名需要有创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其中有胸腔积液、胎粪吸入综合征、肺炎合并脓毒症、NRDS等,还有一对孕30周的双胎早产儿,经对症施救,并完成了海西高原上第一例经气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除1名患儿转院外,其余6名重症新生儿均救治成功;期间历经波折,几乎所有呼吸机并发症都经历了一遍,喜忧参半之间,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慢慢成长起来了,实现了海西高原上有创呼吸机治疗从零到一的进步,慢慢开展了静脉营养等治疗,并在州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陆续购置了相关仪器设备。”——浙江援青医生陈春写给浙大一院的回信节选。
医者父母心,医天下人。第四批援青干部医生团队共有7人,他们都是来自浙江三甲医院的精英骨干,截至2019年年底到青海省德令哈市已有四个多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们,很多人都慕名前来找他们做手术。除此之外,在医疗援助方面还有很多情况都在发生变化……
援青医生们像雪花一样滋润着这里,为一方生灵把脉,生生不息。从2010年开始浙江对口援青工作起,就有无数浙江人千里奔赴这里,一批又一批滋润着这贫瘠的青海高原之地。
第二种浪漫:种树传承——让他们享受绿色生态之路
有人好奇总是问这些浙江援青干部们:“你们在青海高原上生活到底是什么感受?”
一批批援青干部们总会笑着说:“睡着和没睡着一个样、感冒和没感冒一个样、吃饱和没吃饱一个样。”
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和海拔41.7米的杭州比起来,差距肉眼可见,环境也是肉体可感。恶劣的风沙、四季的干燥、常态的缺氧构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但他们还是想试试——把家乡的绿水青山一点一点搬来这里。在他们眼里,如若滋润这苦寒与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绿色,那便一切都值得,再苦、也快乐。
所以援⻘人有一个浪漫的梦—— 在贫瘠之地养育一片林,⻓⻓久久的守护这座城。 让祖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是金山银山、也是绿水⻘山。
(2019年浙江援青林)
青海浙江援青干部朱全红(现任海西州大柴旦行政工委委员、行委副主任)介绍,“浙江援青林”是浙江援青干部从2016年开始建设的, 2016年建了一片,接着2017年建了一片,接着2018年又建了一片。
(2019年浙江援青林)
“那么这片,是我们今年2019年5月份实施建设的,总共我们浙江援青全额投资400万元。” 援青干部朱全红指着身后的援青林说道。
当地人有一句话:“这里要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更难。” 援青干部朱全红介绍:“因为我们这边的土地都是戈壁、沙漠,戈壁滩上有比较高的盐碱,那么他种树的时候,首先他要换土,然后再要种树,再要滴灌,那么种树前期的成本很高,后期的养护成本也非常高,所以今年我们只种了58亩,就投入了400万元的资金。”
一排排的援⻘林,就像一代代浙江援⻘人伫立在那里, 向大自然叫嚣: 任你高原缺水!任你盐碱难养!任你东⻄南北⻛! 我毅然决然地把根扎下去,将你守住!
援青干部朱全红说:“ 我们还想在十四五时期,继续把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我们柴达木盆地,再深入地落实下去,一年一年地把这个树,把这个防风林给建设下去,让我们高原上的人民群众,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更优质的生态环境,也同我们内地、同浙江人民一道享受全面的小康的美好的日子。”
(浙江援青干部朱全红)
若干年以后,这里从戈壁种成了一片绿洲,他说他如果还有机会再回来看一看的话,他应该会非常自豪地说:他们曾经为大柴旦的生态环境改善出过汗水,留下过他们的印记!
第三种浪漫:授人以渔——教他们自己巩固小康之路
荒漠戈壁也不是一无是处,几十年来人们与天斗,与地斗,硬是在这片土地上种出奇迹—— 甜度高的枸杞与营养好的高原藜⻨破土而出。在当地干部的帮助及浙江援⻘干部的支持下,这片土地也不再为难贫困的人,让他们也能过上一个好年了。
德令哈柯鲁柯镇安康村脱贫户代存忠说:“说出来让你们笑话呢,以前过年就炒了些青菜萝卜皮,那么些菜,现在过年桌子上菜都摆满了。”
早在2019年1月,安康村脱贫户代存忠收到了一封来自浙江省领导的回信和批示。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回信中写到,“看到你在浙江援青扶贫资金的帮助下,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十分欣慰。”希望代存忠倍加珍惜党的好政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了幸福生活不懈奋斗。发扬先富带后富的优良作风,争当致富带头人,带领更多群众一起致富共奔小康。
浙江省省长袁家军亲笔批示:“请建漳同志转达我对代存忠全家的问候和谢意”。
他得到了书记和省长的亲自回信,为什么?
(2019年的安康村)
代存忠所在的安康村,位于柯鲁柯镇以西4公里处,建制于2003年。全村现有农户129户688人,耕地面积1448亩。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25人。2015年底,全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为2700元,在国家划定的贫困线以下,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安康村被市上确定为20个贫困村之一。
2015年,代存忠因妻子生病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至2017年,安康村通过浙江援青扶贫资金70万元,在村里种植了藜麦。
2016年,代存忠仅依靠藜麦地里打工和村集体分红两项收入就增收6000元,年底一算账,全家人的收入达到35100元。
2017年,他又承包村里10亩土地,种起了藜麦,收入增加到2万元。
2018年6月,袁家军在海西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安康村了解藜麦种植、销售等情况。
2018年11月,经安康村村委会研究,决定由全省脱贫致富先进典型代存忠代表村委会和全体村民向车俊和袁家军各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全村人的感恩之情。
所以这才有了前面书记和省长的亲自回信。
这片曾让他捉襟⻅肘、苦不堪言的土地, 如今也⻅证了他妻子大病痊愈、家里偿还完所有外债、置办新家具的所有喜悦。
(左:浙江援青干部 现任海西州文化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君龙 右:安康村脱贫户代存忠)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代存忠笑着说。
面朝土地、心暖花开。对于未来的巩固脱贫之路,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你要勤快一些,你坐着,越坐越懒、越坐越懒,你家里坐着给你工资,你坐下每天玩手机,玩着玩着坐成懒汉了,这不行,所以我打算养上一些羊,还要再勤快一点,夏天多割一些草,有时间了把草处理一下,就这样慢慢发展吧!”
浙江援青人总是自无怨而无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着尽可能多的贡献。高原上不仅仅只有这三种浪漫,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浪漫在这片贫瘠之地生根发芽……
(结束隔离后的浙江援青教师)
2020年2月,受疫情影响,全国范围内复工复产复学都暂缓延期,援青的行程也一直迟迟未定。但是,在浙期间,援青干部人才一刻也没闲着,帮助海西筹集口罩10万只、防护服、测温枪等抗疫物资,落实抗疫和复工复产专项资金650万元。3月初,浙江援青干部们一接到回青指令,他们就立即收拾行李回青海、紧接着接受当地的隔离……之后,他们就又奔赴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了。
与此同时,青海是今年全国“最早官宣开学”的省份,3月9日就开学了,浙江援青教师隔离结束就带着口罩上起了课。本来就干燥难耐的天气+高原稀薄的氧气+排满的课程,让口罩下的援青教师们全凭意念在坚持着。
(第四批浙江援青教师 吴骏)
“高原支教不是你能想象的,唇炎加干燥,嘴唇干裂脱皮肿涨,严重破相,全靠口罩。一周18节再加午自习,失眠加缺氧,身体和精神的炼狱,严重透支,全凭坚持。” 来自杭州市启航中学的德令哈一中援青教师吴骏说道。
(第四批浙江援青教师姚荣燕使用的吸氧机器)
和吴骏同一批去德令哈支教的姚荣燕也有相同感受,她说在高原上带着口罩连上两节课的后果就是瘫倒在沙发上吸氧。
(3月29日第四批浙江援青干部人才组织参与的羽毛球活动)
新的考验一直在路上,浙江援青干部人才们依旧有信心。只要人心齐,做实事!不管是疫情的退散,还是青海美好的未来,终有一天都将会到来,贫瘠之地也定能开出向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