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的时代特征、思想特点和心理特性,强化高点谋划、全面布局,充分整合校内外力量和资源,从三个维度整体性推进、协同性突破,建好基于全要素、全方位、全领域的“大课堂”,构建实施“三维三课”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模式,全力上好职教“大思政课”,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课程学习维度

上好课堂里的“思想课”

学校以“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紧扣思政课主渠道到课程育人主渠道的演进,凸显“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指向,强调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效用,通过“三大协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一体化。

推进教学协同,形成“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学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学校和属地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思政课“大课堂”、搭建思政校本“大平台”、建好一支思政“大师资”队伍,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思政课以课程改革创新为依托,完善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推出“宁波革命史”等一系列特色选修课,使选修课程成为思政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全面深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与内容体系、建立课程思政“三个课堂”联动体系、搭建九个课程思政交流共享平台,形成“139”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思政课程“三联四融”的教学模式协同发力,在全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成为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校。

强调师资协同,组建课程育人混编团队。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引领作用,38位思政课专任教师与6个学院的29个专业、9个公共课教研室进行“一对一”结对,聘请学校党政领导、党史研究专家、退休老同志、劳动模范、首席工人等担任思政课兼职导师,形成了大师资“混编式”项目团队。以建设2个国家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1个浙江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龙头,培养了近百名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标兵,联合开发课程思政特色课程“浙里智造与工匠”,开展双导师“同上一堂课”合作教学,共同编写浙江省领先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指南》《工匠精神读本》,明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内容的路径方法。

追求机制协同,形成课程育人保障机制。学校牵头成立宁波市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联盟,基本形成了党委牵头抓总、部门分院协同的“全校一盘棋”共建共享机制;出台了行动计划、实施细则、项目建设等三大系列共18项制度,强化学校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形成“育人共同体”的意识,提升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和持续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实践体验维度

上好商埠里的“文化课”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有着百余年办学历史,被誉为“宁波商帮文化的摇篮”,自建校始即秉承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思想及“宁波商帮”“创业、务实、诚信、协作”的文化特征、价值取向,强调对学生职业品质和职业道德的锤炼。近年来,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宁波商帮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弘扬相结合,提出了“培育现代商帮人才”的文化育人体系和“精工诚商”育人理念,一体化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资助育人和科研育人等,助力学生从“知、情、意、行”等方面递进式累积实践体验,最终成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软硬兼施”强化认知,形成价值认同。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起来;开设“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做强厚德讲坛、明智红学堂等课外育人平台,邀请全国劳模、奥运冠军、知名“甬商”等上讲台,开展讲座报告百余场,有4万余人次参与,引发学子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抱负。

学校实施资助育人工作质量提升计划,建立起“物质资助+精神激励+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的长效育人机制。邀请先进资助典型返校,开展励志讲座和创业培训,帮助贫困学子坚定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

“内外结合”锤炼意志,提升职业素养。探索构建了课内外、学期内外、校内外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与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搭建了诚信教育、市场竞技、素质拓展、技能比赛等平台,连续举办26届技能运动会和20届科技文化节,打造了校园商品展销会、“未来工匠”智能科技展等一批特色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其中,校园商品展销会现已成为锻炼和展示学生商贸应用才能、创业实战才能以及职业素养的“金字招牌”,获评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宁波市首届高校校园文化十大品牌”。

学校还以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创新师生“共研共促”科研育人机制,近两年共立项相关项目20余项,较好地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位一体”落到实处,检验育人效果。学校探索构建了内容丰富、点面结合、多途径、全方位的“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新模式,即以服务学习为核心,以校地合作为抓手,以创新创意为导向,以专业融合为特色,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载体,健全基于服务学习的实践育人体系,让广大学子在劳动教育周、笃行服务月等活动中练技能、长才干、受教育,培育出全国文旅系统劳模李晶等大批职教好青年。

学校搭建“基地化实施、项目化运作、团队化管理、学分化考核”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现有校地共建社会实践基地200余个,实现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100%;荣获国家级、省市级集体荣誉28项、个人荣誉35项,涌现出宁波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一批先进典型。

数智交互维度

上好平台里的“生活课”

学校主动顺应时代大潮,围绕“1+4+1+1”的数字化改革工作框架推进整体智治,运用“互联网+”思维,盘活有效资源,创新有效载体,强化制度保障,打破育人时空局限,强化与线下教育相配合、全景式的“网络育人”,有力推进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心理育人等工作提质增效,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的“大思政”格局。

实施“新媒体+育人”,优化思政教育供给。针对当代青年“网络原住民”的特点,将育人工作从“面对面”为主,转为“面对面”与“键对键”相融合,成立学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培育了7个校级网络名师工作室,建立起“三级联动、同频共振”的网络育人共同体,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型地开展网上思想价值引领,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以“一报一网两微三号”为核心,合理布局校园新媒体矩阵,建强学校“融媒体中心”平台,提高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掘和对接青年需求,打造了“ZBTI人物志”“潮你看齐”等系列品牌栏目,举办校园主播大赛、银杏文化节等活动,生产出一系列内容守正、形式多样、传播广泛的优质原创作品,形成了“内容品牌化”特色明显的融媒体工作格局。近年来,蝉联全国高职高专“官微五十强”,并获10余项各级荣誉成果,有效提升了主流价值的塑造力、引领力。

实施“数字平台+育人”,实现“教、管、服”贯通。构建了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于一体,从生活场所到教育场域的智慧社区管理模式。通过打造一站式社区之家营造“家庭式”氛围,组建学生自治管理团队,设立初心驿站、辅导员工作室、朋辈心理辅导站、社区邻里中心等线下阵地,用好网上办事大厅、智慧微学工、智慧党建、心理健康服务小程序等云端平台,既呼应学生网络生活的习惯,又照进现实生活的需求,以思想政治工作触达学生内心。

同时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数字画像”和智能算法为依托,开发完善了“德技并修型”人才培养的大数据服务体系,融合学生周边大数据,重点关注学生诚信表现(德)、专业和通用技能(技)发展的相关数据,不断拓展和丰富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场景,服务学生“德”的养成和“技”的发展。该体系已成功入选浙江省2022年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