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场别开生面的“土地流转”工作现场会在潮安区江东镇洋光村田间地头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市农村承包地流转工作情况,对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在洋光村举行的“土地流转”工作现场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振兴,关键在土地。土地是否“转得开”,关系到乡村能否“兴起来”。近年来,一场“土地流转”的生动探索在潮州的土地上火热开展。如潮安区江东镇将以往零散的“豆腐块”抛荒拼成千亩良田,“转”出了江东农业的新光景。饶平县以联饶镇为试点镇,创新实施企业流转农户土地等土地流转形式,将抛荒地变成“活”资产,探索出一条可复制推广的土地流转经验。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9.43万亩,流转率46.17%。
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如今,我市通过土地流转,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促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造就了一批现代农业带头人,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县 区 探 索
潮安区:土地“活”起来 乡村“兴”起来
洋光村的百日菊恣意怒放,各种应季蔬菜绿意盎然,共享集市人来人往,昔日少人知晓的乡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连绵的花海仿佛一望无际,小火车牵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往时潮州汕头交汇处的边界小村下湖村如今客流如潮……随着土地流转政策在区域范围内深入实施,一幅喜人的画卷正在潮安大地徐徐展开。
去年以来,潮安区以江东镇被列为省、市实施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施试点镇为契机,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创造土地流转的“样板”,通过实施试点示范、政策支持、激励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在全区掀起加快土地流转、治理撂荒耕地的热潮,让土地“活”起来、乡村“兴”起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区共复耕5000多亩,引进30多家农业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工作,实现新增集中连片土地流转面积超1.1万亩。
红砂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生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引擎”。潮安区以此作为促进土地规模流转的重要载体,“牵线搭桥”引导村民因时因地制宜、选准选对转包、租赁或入股方式参与土地流转,以价值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实现流转机制新突破。一年多来,江东镇试点培育引进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13个村。在江东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潮安区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在全区进行复制推广,落实每个乡镇创建一个以上连片成规模的土地流转试点,全区共有13家农业企业、15家农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3000多亩。
与此同时,潮安区积极推动落实惠农政策,鼓励多方参与农业生产发展,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引导群众做好土地流转,让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规模效益,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目前,潮安区已有12个土地流转较好的村成功申报“一村一品”项目,文祠橄榄、登塘炒仔、东凤芡实等项目申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中,广东佳达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向东凤镇东二村民流转土地300亩,打造成芡实种植基地,按照“生产+加工+科技+销售+品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集标准化种植、科技研发、深加工、交易、展示、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东一、文路等10多个村流转土地约2000亩,年创产值近3000万元。
在基层如火如荼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同时,潮安区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科学构建发展框架,为土地流转工作开展“保驾护航”。一方面,及时出台奖补实施方案,落实“三方奖励”措施,对流出方、流入方和所在村委会每亩分别给予200元、150元、150元的奖励;落实土地流转示范项目奖励措施,对镇级和省定贫困村的示范项目,每亩分别给予200元、500元的奖励;并在农业政策、金融政策扶持上给予倾斜,在全区掀起土地流转热潮。另一方面,出台奖罚激励措施,抓实撂荒地块复耕,对完成撂荒耕地复耕的,每亩给予2000元一次性奖励,对规定期限内不从事农业种植、造成耕地撂荒的,予以强制收回,到目前共收回土地500多亩,力争到2021年底基本实现全区无耕地撂荒现象。
潮安区表示,将把土地流转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领导,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措施,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力争土地连片规模化流转、集约化经营,以更大的力度激发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使潮安真正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饶平县:“豆腐块”拼成千亩良田 政策引领助乡村振兴
土地问题是事关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饶平县坚持把实施土地流转、撂荒土地复耕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扩大农业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持续发力,推动土地流转和撂荒土地复耕工作取得新成效。2020年,全县共新增流转土地5.86万亩,2018年以来累计流转14.7万亩。
饶平县坚持高位推动,把土地流转和撂荒土地复耕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土地流转激励奖补机制,统筹涉农资金300万元,对流转土地面积不少于50亩且流转期限3年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以每亩2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以政策引领激励经营主体扩大土地流转规模。
“目前我市很多农村地区存在这样的问题:一边是农民的低效土地资源无法升值,另一边是企业的农旅项目找不到合适土地。” 潮州市玉瑶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华说。为解决这个矛盾,饶平县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以联饶镇为试点镇,创新实施企业流转农户土地、农户之间自发流转土地、土地股份合作制、村统一流转并转包经营、成立集体农场等土地流转形式,把农户零散土地集约成千亩良田,将撂荒地转化成活资产,探索一条可供复制推广的土地流转经验。2018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联饶镇共流转土地1.96万亩,主要用于种植水稻、大棚蔬菜、溪黄草等特色农业。
作为联饶镇土地流转试点村,后葛村创新土地流转发展模式,围绕“盘活土地资源、发挥土地效益,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的思路和目标,抓住建设特色乡村大棚蔬菜试验区的机遇,把分散到户的土地经营权集中起来,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了一条以“托管联营”“村企共赢”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土地“ 活”起来,农民“富”起来。饶平县积极探索“村级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代耕代种农地托管模式,调动种养殖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性,减少土地闲置荒芜。如钱东镇仙洲村村委会创新实施“村党总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统一流转该村100余户农户撂荒的60亩土地,由村统筹资金打造“仙洲农业产业园”,发展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带动每户农户年增收3.2万元。饶平县还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转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如联饶镇正绿公司、联丰合作社、绿盛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发流转农户土地865亩用于发展大棚蔬菜,辐射带动该镇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共计3000亩。
乡 村 实 践
潮安区江东镇下湖村:“转”活闲置资源 留住乡村年轻人
小火车在连绵的花海中穿梭,年轻人在其间拍照合影;江边茶座里,游人悠闲赏景,品尝工夫茶……得益于土地流转的深入推进,下湖村已然成为江东镇旅游打卡最热门的地方之一。
下湖村构建起“基地+景点+产业”新模式,推进“农旅一体化”。
据溪东种养合作社负责人黄继青介绍,自2018年跟下湖村承包这片500多亩的土地以来,溪东种养合作社根据季节变化,种植水稻、毛豆、土豆等不同经济作物,做到合理科学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因地制宜增加农业观光项目,自从有了花海和小火车,前来观光下湖村的游客数量激增,每个周末接待旅客近万人。
记者了解到,该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打破过去一家一户的沟壑界限,流转了江东镇四个村的土地,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经土地流转流入该社的1169亩农田已全面实现土地整合、复耕。
在黄继青看来,一个村庄发展可不可持续,关键就是看它能不能留住年轻人。“希望下湖村的土地‘活’起来之后,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开农家乐、开民宿、搞电商,为这个村庄注入人才,带来生机。”他表示,将不断促进农民与合作社间的联合与合作,加强合作社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民创收。将乡村特色旅游、农业观光列为长期发展壮大的目标,利用本地“乡土人情、区域特色、农田风光”等特色带动周边人气,示范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农旅融合模式、打造休闲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打造具有潮安特色的旅游景点,推动全区域旅游的前进,助推乡村振兴。
潮安区江东镇洋光村:“建造+运营+增值服务” 打造乡村新网红
在潮安区江东镇洋光村成片的菜园里,田间沟垄有序,整齐划一,大型喷淋洒落在农作物上,快而均匀。几位农户正在劳作,其中不乏自愿参加土地流转的村民。他们说,在现代农业设施帮助下,“做田”比以往高效省力多了。而那些通过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统一经营的村民,每年按亩收租金。
蜂蜜、陈皮、橄榄……在菜园边, 黄蓝色相间的共享集市已经对外开放,成为洋光村农副产品的销售和集中展示平台。屋内货架整齐摆放着各类特产及扶贫产品,门口是蔬菜销售区域,游客通过自助扫码即可购买。在这里,企业销售蔬菜基地农产品,村民也可将自家农副产品带来免费展示和销售,利润也均为村民所有,游客看中了自由扫码购买,形成“共享集市”。
2020年7月以来,洋光村和潮州市玉瑶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土地流转,盘活村里52亩土地资源,并投入现代化农业设备,打造标准化菜园,通过“建造+运营+增值服务”模式整合洋光村碎片化资源,迅速打造乡村网红打卡目的地。
扫干净、收整齐、种漂亮。在收拾好田间地头的同时,玉瑶公司还着力打造村内环境,角落微更新、移动采摘园、农家民宿等一系列充满乡村气息的引流项目,让洋光村实现“美丽大变身”。
洋光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洋光村现场会农产品展示。
“全域旅游将带动村民的蔬菜、茶座,农家乐,盘活全村闲置资源,助力产业融合。”洋光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广这个新模式,结合乡村振兴逐步带动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让村民致富,让乡村变美。
饶平县联饶镇后葛村:打造特色产业链 拓宽农民致富路
联饶镇后葛村位于黄冈河下游,全村可耕地面积1100亩。作为镇土地流转试点村,该村依托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蔬菜产业优势,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契机,推动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土地有序流转,以村经济联合社作为主体,集约整合全村的耕地资源,通过“公司经济联合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运作模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提高蔬菜经济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出一条带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后葛村以大棚蔬菜为主导,发挥土地集中经营优势,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农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规模经营的积极性,集合先进生产技术、现代生产设备和企业化管理模式,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产业基地。目前,该村借助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大棚蔬菜种植500亩,山地果树种植600亩,共计1100亩。
后葛村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不但盘活全村土地资源,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为农户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2018年度,镇、村组织清理整治一牛蛙养殖场后,积极引导饶平县正绿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对接转租该地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现已建成近40亩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不仅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还为群众科学发展产业提供了新方向。
湘桥区官塘镇苏二村:土地流转良田集中连片 机械化作业促增产增收
湘桥区官塘镇苏二村有耕地676亩、山地105亩、园地300亩、水田60亩,共443户1803人。村民多以务农为主,种植水稻、番石榴、杨桃、青枣,兼营林、养鱼等。
2018年之前,由于种植收益较低,部分村民种田意愿不强,全村有一大半土地处于荒废的状态。为解决田园抛荒的现象,2019年,作为官塘镇土地流转试点村,苏二村针对性开展垦造水田提升耕地质量,以此促进村民增收。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苏二村积极发挥村级主体作用,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引导。利用上级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对土地流入方和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给予每亩150元的奖补,参与土地流转的50多户村民获得每亩200元的奖补。通过“一转三补”的奖补政策使全村70亩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盘活了土地资源。同时,多途径创新实现双增收。该村积极发挥70亩流转良田集中连片优势,由村集体出资种植水稻,实现了水稻种植的机耕、机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进一步带动了村内150多户富余劳动力。
2020年,该片土地在早造迎来丰收,水稻亩产约1100斤,全村1640名村民共获得湿稻近5万斤。早造收割后,苏二村将该片田园承包给专业种植大户种植毛豆。毛豆种植项目已于当年7月10日启动,预计亩产可达2千斤,亩产值3千元,项目将带动村内30多户富余劳动力,每个劳动力月收入可达3000元。
市农业农村局:
以土地流转激活“三农”发展活力
土地流转是推进土地集约化管理,有效促进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的重要途径。市农业农村局表示,接下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要批示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抓好全市土地承包地流转工作会议的贯彻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制约土地流转的干部重视不够、农民意愿不强、产业效益不强、工作合力不强等瓶颈问题,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动农村承包地流转工作稳步开展。
在完善顶层设计方面,市农业农村局将及时研究出台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实施细则、操作指引、奖补措施、考核办法,进一步压实县镇村和各行业部门责任,促进土地流转工作顺利高效规范有序开展。
如何靠前服务,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市农业农村局表示,要建设流转信息平台,为社会公众和政府人员提供信息资讯、产权交易、资产评估、融资抵押、统计分析等服务。要规范流转行为,引导使用标准化合同文本,严格监督合同签订和履行,维护双方合法权益。要强化科技支撑,深化与国家、省级科研教学单位的合作,吸引农业高端人才和技术聚集,不断提高农业品种的科技含量。要强化种子、农资等全流程服务,加大芥蓝、潮州柑等农作物,狮头鹅的地方品种的种用价值和商业化培育力度。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机耕路、水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发展精深加工,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特色经济附加值,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土地流转激活“三农”发展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玉瑶山庄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华:
政府铺好路 企业搭好台 农民唱好戏
如何从根源上破解潮州土地撂荒的现状?玉瑶山庄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华认为,必须多方合力,做到政府铺好路、企业搭好台、农民唱好戏、运营选对人,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
刘振华表示,从土地流转的政策扶持、土地流转的专项服务平台建设,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等方面,政府的导向与引领作用不可或缺。而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是“平台化运作,产业链运营”的主体。龙头企业应通过资源平台搭建、运营平台搭建与销售平台搭建,为农民提供生产的平台、创业的平台、销售的平台与获利的平台。
“企业必须胸怀一份情怀,肩负一份责任,而不是跑马圈地、大干快上,对农村、农业、农民涸泽而渔式的掠夺式的生产。”刘振华说,企业要借助自身的优势,充分整合农业产业链中的各类资源要素,如技术、资金、人才、生产、物资、客户等,并进行优化统筹,赋能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动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刘振华看来,企业只是搭台的,真正唱戏的人仍应是农民。“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安居、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乐业,才是解决土地撂荒的根源所在。”他认为,对于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流转企业根据“有效规划、集约利用”的原则高效利用土地,持续带动农民就业与增收,并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对于不愿意流转的农户,可采取土地委托龙头企业托管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农民在土地使用权不变、农民经营主体不变、农民受益主体不变的前提下,由龙头企业托管主体,对其责任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经营。“通过土地托管,可以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有效破解了‘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扭转土地撂荒的困局,人才也是关键。刘振华建议,要培养好三农人才,重点培养农业运营职业经理人等,从人才层面激活农业产业,人才兴、则产业旺,届时,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将随之而至,土地撂荒问题也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