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推进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全市“363”产业体系实现融合发展,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10万亩,粮食总产十四连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2个、中国农业公园1个,全市80%以上的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全国首批全域脱贫摘帽的地区之一,东西部扶贫协作、商务部定点帮扶、农业创品牌等经验在全国推广。广安市是四川省唯一厅市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武胜县成功创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创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5个和示范村54个。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35.3亿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67元,同比增长8.6%,收入总量居川东北第一位。

二、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一)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广安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存在产业基地大而不精、优质农产品多而不强的问题;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规模还比较小;品牌引领乏力,三产融合发展不够,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

原因分析:近年来,全市侧重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扩大种植面积,但产业种类较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龙安柚、广安蜜梨、邻水脐橙“三大拳头产品”在外影响力较小,其他产品竞争力更弱;农旅融合不够,乡村旅游除白坪—飞龙外,有影响力的较少。

对策建议:围绕现代农业“363”和“一县一特色”产业体系规划布局,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园区(示范区),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面增强广安农业综合竞争力。一是梯级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完善园区组织管理机制,县级层面全面实行“园长制”。突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梯次推进国、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二是构建“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围绕“一县一特色”优势特色产业,在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显著、产业链条健全、综合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做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储备,持续做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工作。以涉改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开展乡村特色产业调查分析,创响“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推介一批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以做响“华蓥山”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增强广安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进现代农业基地景区化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大力创建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和休闲农庄,争创国家级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一批文旅特色小镇、生态小镇、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基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挖掘农村传统工匠技艺,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四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森林康养、乡村民宿、共享农庄等新业态。继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工程,推进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全面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农产品加工短板凸显。农产品加工短板比较突出,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比较少,有科技含量的骨干龙头企业更少,全市尚无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设施不配套,产业链条不完善。

原因分析:全市农产品以鲜销为主,特别是水果、蔬菜、肉、蛋、水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占比更少,缺乏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总体加工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对策建议:一是持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业产业基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大力开发肉制品、米粉、豆制品、果制品等系列产品,重点开发以广安龙安柚、广安蜜梨、邻水脐橙、柠檬等为原料的系列饮料及功能性食品,开发花椒油、火锅底料等产品,全力开发果酒、中药饮品、茶叶、桑茧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做到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四化”:规范化、设施现代化、管理信息化、运营智慧化,全面实现现代化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三是统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做大做强广安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争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三)基层基础较为薄弱。水、电、路、田、讯“五网”配套不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利益联结不活,带富动力不强。

原因分析:广安属典型的丘陵地区,细碎化地块量大面宽,全面配套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这一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服务体系还在起步阶段,尽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了较快发展,但示范作用发挥还不充分,难以辐射带动大面积产业发展。

对策建议:一是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土地整理、产业公路建设、田间作业道路建设、土壤改良、小流域治理、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等工程,确保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减少农业自然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加强宜机化改造、设施大棚、仓储冷库等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流通条件,夯实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基础,不断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内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粮油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将农业项目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扶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农业机械化设备,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通过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开展农产品加工、包装上市。三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机械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合作,研究推广适合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重点突出机插秧、油菜机播、机收,形成机耕、机播(插)、机防、机收、机烘全程机械化操作模式。四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从种到收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服务组织提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服务,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帮助农村解决缺劳力、缺技术等问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