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革新,干出一番新气象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附属中学特色办学探秘

本刊记者 | 韩 磊

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

打破传统学制,将初高中六年整合为一体,重新划分学段,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升学模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合理安排六年教学,保证并维持中学阶段教育的连贯性!这样的创举,就发生在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洛一高附中”),一所成立于2018年的全国名校附属公办校。

本刊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9月开始,洛一高附中在校长赵勇超的带领下,大胆探索优秀人才的六年一贯制培养,并随之展开一系列变革,逐渐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现已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河南省健康单位”“洛阳市文明校园”“洛阳市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洛阳市首批中小学生涯教育先进校”“洛阳市首届中小学学生社团特色学校”等称号。2023年7月,本刊记者特此探访,找寻洛一高附中短短几年便大有名气的成功密码。

文化管理,重构校园

2021年,是洛阳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那一年,洛阳成立了教育覆盖都市圈建设专班,创建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批名校长、名师联动起来,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那一年,也是赵勇超的人生转折之年,其告别了被誉为“洛阳基础教育标杆”的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转而执掌了该校托管的洛龙区实验中学,即洛一高附中。

上任伊始,赵勇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最高境界的学校管理,即文化管理,着手找寻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他说:“使这所新校快速发展,助力师生更好地成长,是我当仁不让的责任。”经过一番调研,赵勇超基于洛一高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洛一高附中勾勒了崭新的品牌发展蓝图,重构顶层设计——办学理念是“育人为先、创新为主、和谐发展”,办学目标是“办特色学校,育创新人才”,将“守正创新,追求卓越”作为校训,倡导“崇德、强体、求真、励志”的校风,“严谨、协作、仁爱、奉献”的教风,“勤思、笃学、求实、创新”的学风,努力建构“一体两翼”的课程群,从而培养全面发展、拔尖创新的新时代英才。同时,赵勇超带领团队打造了四个主题长廊,分别诠释科技创新、中国精神、名校文化、生涯规划,以及开辟了凸显艺术品味和人文关怀的“阅读吧”,让该校的育人环境更为大气、雅致。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优质校建设方案

目前,洛一高附中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00余亩,设有38个教学班,拥有130多名教师和1800多名学生。在采访中,九年级(3)班王同学的家长权迎晓表示,洛一高附中校风淳良,教师团队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特别注重育德,并关注和改善校园食宿条件,很好地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贯通培养,整体育人

据了解,洛一高附中自2021年起,大胆探索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着力颇多。具体来说,该校打破了传统学制,将初高中六年整合为一体,即把中学六年重新划分为二·四学制,即初中两年完成原三年的教学任务,从第三年开始进入高中阶段。而未能直升或学力不足的学生,则仍按三·三学制上学。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培养优势

副校长李邵瑾表示,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但有利于学段与学科的融通,还减少了不必要的考试负担,特别是免去了中考负担,为学生个性化发展争取到更大的空间,并有了更多的时间准备新高考,实现由单一课堂改革向整体育人改革的迈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在课程建设方面,洛一高附中对应构建了“一体两翼”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一体”指国家课程和六年一贯制课程校本化,而“两翼”分别指依托社团发展实施的特色课程和科学素养竞赛课程。该课程体系遵循“宜早不宜快,宜深不宜浅,宜宽不宜窄,宜学不宜教”的实施原则,指引师生分阶段完成课程目标和任务,适应了人才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保证了课程的有效衔接及教学效果。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优质校建设方案

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实施要点

如今,洛一高附中开设了16个社团,涵盖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劳动实践、科技创新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选报名,在依托社团发展实施的特色课程中提升实践、合作和创新能力。例如,足球社团是最具影响力的社团之一,该校成立了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加强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完善后勤保障和奖励机制,吸引了学生乃至家长的参与。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优质校建设方案

赵勇超校长和蒲公英志愿服务队代表

此外,洛一高附中开辟了党史学习、工业魅力、科技梦想、自然人文四类等十六条研学路线,并根据年级特点系统设计六年主题。例如,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学生前往中航光电展览馆研学;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组织学生参观格力电器、中信重工等名企,并走进龙门实验室、一高数理馆、科大生命科学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让每个学生在行走中思考,综合素质得以明显提升。

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大教研

赵勇超强调,在国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大背景下,洛一高附中大胆探索六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并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多元研学活动等方式,不仅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也为同类学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案例参考。

高效课堂,落地生根

“明目标、重基础、善设疑,大容量、活课堂、高效率”,洛一高附中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推行“五主”高效课堂,并提出这一课堂教学标准,努力打造让学生自由且全面发展的特色课堂教学模式。

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校园科技节

教务处主任郭峰告诉本刊记者,“五主”高效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轴,以思维为主攻,以训练为主线。评估一名教师是否达成“五主”高效课堂的标准,具体可以通过“八看”来完成——学生需在课前自主完成预习案内容,并提出建设性探究问题;教师需构思情境导入,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教师需有效设置课堂问题,注重学生多种形式展示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需适度设计课堂检测环节,强化课后拓展延伸巩固,实现作业高效化,并进行每周专项作业循环评估反馈。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优质校建设方案

啦啦操比赛

近两年,洛一高附中教师参与河南省优质课大赛,有5人次获奖;参加洛阳市优质课大赛,有35人次获一等奖。而这与他们自觉参与“五主”高效课堂建设,大力践行“争做四有好老师,志当教书大先生”的教师发展目标密不可分。在课改前期,该校以省、市级名师为骨干,引导和带动全校教师参与学习、研究、实践,做到“由点到面,分步推进”。其中,为进一步更新教师观念,采取了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师围绕课题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在课改过程中,该校倡导“人人亲自下水”,并尝试备课集思广益,评课精雕细琢。每周,集体备课扎实推进,坚持集中讨论、资源共享、个人微调的原则,既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又尊重每名教师的个性特点,形成共研、共享、共成长的教研氛围。而进入课改攻坚阶段,该校推动“五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落地生根,最终“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核心能力培养”。

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

研学

“学术大师,兴业人才;行业领袖,治国栋梁”,看着洛一高附中为学生设立的职业目标,以及为之相匹配的“明是非、懂礼貌、孝长辈、知进取”品格目标,本刊记者顿感学校的初心与使命,祝福其未来取得更辉煌的办学成绩!

特约点评

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张欣,原中国教师报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督学,洛阳市智慧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河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办一所学校,最高境界是文化治校。洛一高附中从办学之初就秉承这一理念,阔步行走在文化治校的康庄大道上。

文化治校离不开文化引领,文化引领一种靠积淀,一种靠打造。对于一所新学校而言,不能靠自然而然的积淀,只能靠刻不容缓的打造。赵勇超校长带领的团队,走的就是新学校如何快速打造学校文化,尽快走上文化治校的快速路。其中,有三个注重值得学习:

第一,注重办学核心理念的建构。一所学校有没有灵魂,体现在办学核心理念的凝练上,这种凝练使师生有了灵魂,工作、学习有了定力。

第二,注重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构建。洛一高附中的一体两翼,无论是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还是学有余力的“2+4”六年统筹的竞赛强基课程,都是课改的具体变革,呈现的是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第三,注重师生互为主体的课堂模式的创新。洛一高附中创建的“五主”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为主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在教学全流程中默契互动,最终达到高度自动化的高效教学目标。

一所学校达到文化治校的境界,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洛一高附中几年下来的文化引领,定在不久的将来达到文化治校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征稿

《学校品牌管理》杂志“学校特色”栏目是学校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是名校保持领先的诀窍,是薄弱学校的破局法宝!本栏目侧重关注全国各地各校如何确立特色项目、如何从中提炼学校特色、如何创建特色学校。

1.对“学校特色”的认识与理解,其与学校品牌建设的逻辑关系,需见解独到。

2.全国各地各校如何推进特色建设,不同区域和学校有何主张和举措,分享好思路、好做法。

3.彰显学校品牌的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

常设话题:办学特色解读、特色学校或课程巡礼

✎投稿方式

发送至 gzxxppgl@126.com

如获采纳,将奉稿酬。

✎咨询方式

联系编辑部 020-89027481

投稿QQ交流群 226518533

(若对某选题感兴趣,入群后请与编辑互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