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优质民办学校的反思与建议_引进民办学校的好处_引进民办优质学校经验材料

2019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的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北校区。

引进民办学校的好处_引进优质民办学校的反思与建议_引进民办优质学校经验材料

2022年新投入使用的泗洪县洪泽湖路实验学校,学生在操场开展体育活动。

引进民办优质学校经验材料_引进优质民办学校的反思与建议_引进民办学校的好处

泗洪县洪桥学校举行纸飞机比赛提升学生科学技术素养。

作为我省最年轻的设区市,过去10年,宿迁市交出了一份成绩斐然的教育答卷:科学规划教育资源布局,投入152.56亿元,建成学校231所,新增学位27.83万个;累计投入105.85亿元,全面完成“改薄”工程,覆盖学校607所,完成薄弱学校校舍、室外运动场建设等项目2959个;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精准帮扶机制,成立城乡共建集团13个,优化调整农村教学点213个,切实保障农村孩子享受到更高质量教育;深入实施教育人才联校强教工程和“243”教育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增加省级以上教育高层次人才202人、市级以上430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将其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始终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0年来,我们在教育资源投入、教育服务水平、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热点化解等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市教育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宿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倪成城说。

持续加大投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9月1日,新建成的宿迁市宿豫区黄山路初级中学正式投入使用。红白色调的建筑充满了现代气息,实验室、图书室、一体化功能室、学术报告厅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该校办学规模为12轨36个班,已招收学生2200名,投入使用后,有效缓解了该区公办初中学位不足现状。“开学之前,162名教师已经调配到位,他们的年龄和学科结构合理,目前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该校校长魏强说。

与此同时,随着宿城区学校建设“三年攻坚计划”的深入实施,改扩建后的龙河中心小学投入使用,四季常青、水绿共生的校园让龙河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近年来,我区累计投入28.9亿元,增加学位2.85万个,教学条件不断改善,解决了学位供给矛盾,补齐了民生短板,中心城区教育首位度进一步彰显。”宿城区教育局局长卓成金说。

今年秋学期,宿迁市共有8所学校建成使用,有效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压力。教育均衡化发展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宿迁市从有限的财力中投入大量资金扩大教育资源供给,紧紧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2012年以来,全市教育累计投入1006.49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约817.53亿元,教育投入总量及增长比例逐年增加。截至去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较2018年下降13.48个百分点,超大班额办学现象全面消除,学校办学能力稳步提升。

按照《宿迁市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方案》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该市近年来不断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9年以来,累计下达“薄改”资金37.49亿元,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90.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19.6万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基本按标准配备到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宿迁市各级财政着力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要求,为全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供了坚实保障。

积极的政策支持让宿迁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该市创成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省级实验区,5所学校创成省中职领航学校;75%以上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较2012年提升28.2个百分点;创新培育5家“省产教融合型企业”,9所职业院校共32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5所职业学校承担教育部1+X证书试点,每年定向为企业输送急需技能人才6000余人。

聚焦优质均衡,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学校“硬件”完善了,还必须加强“软件”的建设。宿迁市聚焦城乡优质均衡发展,多措并举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

投资2.6亿元建成的泗洪县通济实验学校、投入4000多万元新建的泗洪县山河路小学同时投入使用。为更好满足县城南部区域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泗洪县将上述2所学校与同处南部区域的泗洪姜堰实验学校组成教育集团,形成了教师、课程、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等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三位一体”办学格局,推动优质均衡“大学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泗洪县教育局局长纪洪奎介绍说,这些年,该县致力于做大做强集团化办学,通过“城区+乡镇”“优质+薄弱”方式,陆续组建15个基础教育集团,集团内实施课程设置、教学研究、质量监测、人员交流、考核评估“五个统一”,有效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2019年6月,宿迁市印发通知,开展全市年度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优秀项目遴选活动。宿迁市实验小学“‘1+X’课程引领集团办学新发展 ”、江苏省泗洪中学“泗洪中学常熟中学合作办学”、沭阳县耿圩中心小学“利用集团优势,打造诗意校园”等32个项目入选。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有78个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98.92%。其中城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率95.05%,乡村薄弱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100%。“这些集团化项目的实施,对缩小老校与新校、名校与乡校之间的差距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群众的满意度上升了,区域内的教育生态越来越好了。”宿迁市教育局副局长林松说。

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推进,成员校逐渐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以宿迁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为例,其黄河分校的责任文化、三棵树分校的足球文化、新区分校的琴书文化等,在当地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实现了在集团引领下的“一校一特色”的价值追求。此外,宿迁实小还将仪式课程、智慧课程、阳光课程等6大课程和由导引成趣、探析成思、交流成真等5项内容组成的“五成”教学范式带到分校,形成了宿迁中心城区基础教育的新高地。

除了集团化办学,宿迁市还不断深化合作办学,加强与南通、苏州等省内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合作,先后创办崇文初中、沭阳如东高中等优质学校25所,引进李庾南教学团队、周桂官教学团队等优秀管理团队14个、名校长18人,带动培养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0余人。

随着线上教学的不断普及,宿迁积极推进“互联网+”办学,投资近3亿元实施中心城区教育信息化PPP项目,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同时,支持各学校开展网络设施设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共用共享奠定基础。

疏通教育堵点,增强师生幸福感获得感

高中阶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十三五”以来,宿迁市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累计25.02亿元,年均增长11.97%;引进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项目13个,区域内形成良性竞争、协调并进的发展态势,带动了全市高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然而根据预测,未来几年内,该市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将持续增加,从而导致全市普通高中整体数量不足、学位缺口变大等问题。为此,宿迁市未雨绸缪,通过新建、改扩建校区,盘活资源办新校等一系列“组合拳”,增加普通高中学位、特别是中心城区的高中学位供给。目前,该市已规划新建高中13所,改扩建高中6所,盘活资源新举办高中3所,同时,部分现有高中增招,部分中等专业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班……多措并举可累计增加普通高中学位2.6万余个,满足更多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期盼。

为了打通教育上的堵点、难点问题,让师生、家长真切感受到教育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宿迁市相继出台《宿迁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宿迁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促进优质普惠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新时代宿迁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部署。

《宿迁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强调用好省教师海外研修支持政策,每年选派150名左右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到国外进修;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不低于本地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校内教师培训经费。“我们成长的空间更大了,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上也有了更足的动力。”已在宿迁中学从教20年的教师关雷感慨地说。

谈及学前教育,宿迁市实验小学幼教集团隆城颐和幼儿园园长王敏深有感触。《关于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促进优质普惠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全市公办园数量增多了,特别是新建住宅配套园一律举办成公办园;民办园有政策扶持和监督规范,能够获得良性发展……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家长的烦恼,让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加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让我们办园更有底气了。探索公办幼儿园增加编制、实施备案制、推行聘用制等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对广大幼儿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幼教行列,稳定师资队伍。”王敏说。

与此同时,宿迁市针对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常态化保障外来随迁人员子女100%就近入学。为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全市累计发放各类助学金30.54亿元,惠及学生203.88万人次。为保障全体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将全市742所学校纳入“阳光食堂”“阳光直采”平台运行并接受监督,77.3万名学生吃上了“放心餐”。

“面对宿迁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格局,我们将持续聚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一目标,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贡献教育力量。”倪成城说。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亮 通讯员 葛建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