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萧县以坚持党建引领为根本遵循,以提升为民服务质量为落脚点,积极探索“为民服务+”模式,通过部门联动、人员整合、资源下沉、智慧赋能等举措,既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又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新华网)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应对复杂形势不力,提升高质量服务不行,为民服务的质量上不去,自然服务就是“不在线”。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练好“真功夫”,打好“组合拳”,也才能让服务贴民心、顺民意、惠民生。
延伸服务面,为民“送上门”。群众服务“等上门”肯定是最省心、省力、省时的,而群众来回跑、反复跑,还要吃“闭门羹”,这样的体验感肯定是不好的。深入开展“放管服”体制改革,将涉及到民生服务的事项权限下放到村社等基层组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办好事情,这样的“帮办”“代办”服务,以及一些共性的事项“集中办”,特殊群体和情况“上门办”,群众的获得感肯定更高,满意度也就上去了。
接好服务线,为民“送上网”。“24小时服务不打烊”“延时办”“预约办”“跨省通办”“一窗通办”……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在不断延伸和延展,不断去迎合“大众口味”,但确实“众口难调”,为民服务因此必须要一直在路上,要依托大数据“赋能”,为群众疏通办事的堵点,打通办事的卡点,让群众的事情选择的空间更大,平台更多,才能在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中,让群众的幸福感更强。
打造服务点,为民“送上路”。对于一些特殊群众不会办、一些特殊事项不好办,也需要通过“保姆式”“陪伴式”的志愿服务平台去带着跑、帮着办,还要通过“办不成事”窗口收治群众的“疑难杂症”,梳理出“流程图”,落实好责任人,方能帮着群众想法办,让群众的事情好办,将群众的事情办好。(胡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