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的协调下,5月21日上午,中华鲟保护救助联盟在上海成立。多家海洋水族馆、中华鲟养殖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作为成员,加入该联盟。

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彦亮在会上表示,如果没有了鱼,长江与自来水管几乎没有区别。

2016年5月21日上午,中华鲟保护救助联盟在上海成立。 澎湃新闻记者 吴跃伟 图

一位与会代表也表示,表面上是在保护一种鱼,实际上是在保护整个长江生态。当整个长江生态改善了,中华鲟才会回来。

中华鲟起源于白垩纪,是非常古老的鱼类,它生存能力很强,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上亿年。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其野生繁殖群体数量急剧下降,正在迅速走向灭绝。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还数以万计,约1万余尾,目前其数量不足百尾。

2011年4月20日,崇明中华鲟救助中心,救助站工作人员正为鲟鱼治疗伤口。 管开吉 澎湃资料图

中华鲟保护救助联盟披露资料称,葛洲坝截流36年来,中华鲟繁殖群体的数量每年减少约10%;中华鲟现存唯一的产卵场位于葛洲坝下游,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该产卵场的不利影响正在凸显。2013年—2015年连续三年监测,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当选中华鲟保护救助联盟秘书长。危起伟目前还担任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

21日中午,危起伟告诉澎湃新闻(),中华鲟还只是长江众多鱼类中的一种,而且是“少数派”,但它是目前唯一一种维持江海联系的大型鱼类,所以地位很高。中华鲟性成熟后,从东海、南海的太平洋海域找到长江入海口,溯江而上,一直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段,才停下来产卵,随后又返回大海休养生息,整个洄游距离长达3500公里,跨度也很宽,从南海海南岛,到北部的日本、朝鲜都有发现。其他鱼类,如鲥鱼,也是溯长江洄游产卵的鱼类,但鲥鱼只洄游到钱塘江等地,到不了长江上游,洄游距离、跨度没有中华鲟大。其他洄游性鱼类还包括刀鱼、鳗鲡(日本鳗鱼),但刀鱼个体较小,鳗鲡已经很少见到自然种群。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里的中华鲟。

危起伟说,“滚滚长江水,都是东流入海,没办法逆流来交换物质、信息。鸟类或许可以做一些贡献,但长江中洄游鱼类带来的这种江海联系和生物量交流,不可替代。历史上,每年都有上万头中华鲟成群结队地洄游,雌性的中华鲟一般有六七百斤,雄性的有一两百斤,这么大的个体,以前很平常。它们逆流游到长江上游,游到金沙江,洄游的整个过程,不吃东西,只消耗体内的物质储备。产完卵,它们就完成了使命,再下去,回到海洋里。周而复始,一生产卵无数,将巨大的生物量从海洋带回到长江上游去。但它们这样地往返,有什么样的生态功能,我们现在还不太了解。如果中华鲟没了,我们就永远失去了(记者注:回答这些问题的机会)。”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此外,危起伟表示,中华鲟的保护,关键要靠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保护长江生态。比如,如果做运输行业,是不是选择更环保的轮船。

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资源环保处处长赵依民在会上透露,长江水生生物的野生种群数量的调查(本底调查)一直被呼吁,一直未执行,该本底调查将是联盟成立后首批项目,目前正在协调相关科研经费。

危起伟表示,因为中华鲟第一次性成熟约需要15年,目前的规划是对中华鲟进行“全生活史”保护,所以,这次联盟的保护规划是做到15年后的2030年。希望到时候,中华鲟的野生种群数量能够恢复,生存环境能有明显改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