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理念提出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彻底改变贫困历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2%,书写了首倡地的精彩答卷。

跑好乡村振兴“第一棒”,首倡地续写首倡之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湘西州“精准”守住底线任务,打造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活群众内生动力,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行。

春分刚过,武陵山脉腹地生机勃发,春芽吐新、橘树抽梢,金黄的油菜花田成为研学“课堂”,土家苗寨山歌唱出动人新声……

组织振兴,选强配优带头人

——“我们对宏霞100个满意”

宏霞是谁?保靖县复兴镇甘溪村村民会骄傲地告诉你,“她是我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咱们的主心骨啊!”

宏霞姓刘,一头短发,快人快语。3月中旬,记者跟随她登上一片山坡,200余亩“红美人”柑橘长势正好,一根根水管在青山间延伸。

“去年夏秋冬连旱,靠着这水肥一体的管网精准滴灌,满山橘树挺过了关键成长期,今年就能挂果。”刘宏霞欣慰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甘溪村人深有体会。全村448户、1661人,土家族、苗族、汉族各占三分之一。“一村37个姓,谁也不服谁。”甘溪村要振兴,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

乡村迈大步,关键看支部。湘西州采取“优秀干部留一批、后备干部用一批、外出能人引一批”的方式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刘宏霞就是村里请回的能人,在浙江宁波一家光伏企业担任高管的她放下30万元年薪,回村“担硬肩”。

“哭过、吵过。”性子爽直的刘宏霞上任后没少碰钉子,她没想到,管一个村,可不比管一个厂容易。一条进村路要拓宽,谁家都不动;一个牛栏臭气熏天,却迟迟搬不走。

2021年5月,甘溪村被确定为湖南省委组织部乡村振兴对口帮扶村,随着驻村工作队的到来,刘宏霞有了坚强后盾。“思想‘振兴’起来,乡村才能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唐杰对刘宏霞说。

工作队组织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走进花垣县十八洞村、浙江安吉县余村等省内外先进村实地考察。走出“山门”,打开“心门”,大家在对比中学到经验、看到差距,也理清了思路。

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千亩良田、大片林地;当地洛浦古城文化被进一步挖掘,发展研学产业和乡村旅游;“两年帮扶计划”“5年发展计划”“15年总体规划”,一张振兴蓝图徐徐铺展……曾经软弱涣散的甘溪村,正蝶变成为集“农业示范、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小康村。

村集体经济收入节节攀升。2020年仅依靠县产业分红5万元,2022年以经营收入为主的村集体经济达156万余元,带动全村户均增收7800余元,人人有分红、户户得实惠。

71岁的老汉滕树早蹲在村委会门口,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看旧村舍改建研学基地。听人谈起刘宏霞,他立马起身竖起大拇指说:“我们对宏霞100个满意!”提起村里的点滴变化,他声调高了八度向我们一一道来。

近几年,湘西州1307名优秀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和2329名产业带头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每个村“两委”班子至少有1名大学生和1名产业致富带头人。

为保证村(社区)组织运转有效,湘西州持续推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基层倾斜,年均投入配套资金150余万元,村均运转经费提高到22万元,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干部后顾之忧。

有能力、有活力,村民满意的“宏霞”,活跃在湘西州的村村寨寨。

人人参与,激活内生动力

——“来,先把我家院墙拆了”

春分时节,花垣县朋岩村的1200多亩黄金茶被薄雾笼罩。“这是8号黄金茶,目前最好的品种。”朋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海林向记者介绍。

朋岩村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然而,难题紧接而来。茶叶基地由村里引进一名矿老板投资,带动村民务工增收。茶园3至5年才出茶,前期大量投入后,老板心生退出之意。

正在石海林感到为难之际,湘西州委办驻村工作队来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家一合计,茶叶长得好,再过一年就能看到效益,村支“两委”领头把茶叶基地做起来。

怎样才能带动大家一起干?“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村支“两委”牵头,4名村干部与1名党员带头,分片区划分责任管理,做好茶叶基地培管,让村里人时刻“看得见”、感觉“靠得住”。

2022年,一场罕见干旱,给茶叶基地带来严峻考验。旱情严重时,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党员带头在前,30多名村民自发组成抗旱队伍,每天从晚上8时干到早上6时,从1公里外的河里引水过来,一株一株浇灌。连续奋战40多天,保住了上千亩茶园。

在湘西大山,为深层次激活村民内生动力,全州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标准,选派了1802支工作队、485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队员,对全州1789个村(社区)和14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派驻全覆盖。

让“最能打仗的人”和村支“两委”形成合力,在抗旱救灾、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等重难点任务中,广大党员冲锋在前、服务在前,从而带动村民从“站着看”到“点个赞”、从“跟着做”到“抢着干”。

“最大的变化是人心的变化,是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朋岩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蒋懿璋深有感受。村里搞人居环境整治,最开始大家无动于衷。

2022年10月,村里一农户前坪,工作队组织的院坝会从白天开到月上枝头。人居环境整治怎么搞?路要宽,灯要亮,水要通,环境要好看……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畅所欲言。

石少云家在进寨子的路口,坡道、拐角,早年修建的过道仅三四米宽,村里车辆进出常常在这里被卡住,居民生活极不方便。

“我有40多年党龄了,党员就应该有个带头样子。来,先把我家院墙拆了。”石少云说。

“堵点”通了,村民的“心路”也通了。90后小伙子石灯文主动拆掉自家门前两个棚子,让出地方修建村民休闲广场。家家户户拆围推绿,原来高高的实心围墙变成低矮花墙,发展庭院经济。实施农村改厕工程,补贴资金有限,村里就自建泥瓦匠队,邻帮邻、户帮户,全村95%的农户家里有了卫生厕所。

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州已有10.6万多个互助小组,57.2万余户农村群众参与互助,基层群众在“亲帮亲、户帮户、你帮我、我帮你”中感受着邻里和谐带来的美好生活,自觉成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双塘街道兴田村位于吉首市城郊,随着城市扩建,农民土地被陆续征收。村里很多人获得丰厚的拆迁补贴款。但有的坐吃山空,有的缺少精气神。

“失去了土地生计,学习新手艺最打紧。”村党支部书记杨乔建带头给“两委”成员设岗定责,经过学习交流、反复研究,制定“党建+村集体(公司)+村民”的模式,成立吉首市兴田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全体村民为股东,利用离城区近的优势发展劳务服务型经济。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吉首大量老旧小区改造后需要物业进驻,兴田公司先后承接了吉首市一中新校区、高铁站等项目的建筑施工、后勤服务、垃圾清运业务,150余名失地村民就近转移就业。两年时间,失地“空心村”真正实现从“他扶”到“自立”的根本转变。

自己的村庄自己建,建设的成果共同享,群众把共同奔小康的目标化作实际行动,人人都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山乡巨变,新时代新画卷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

“290万湘西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好路子。”近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走村串户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作为率先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对跑好乡村振兴“第一棒”他充满信心。

牛角山村曾是典型的“老少边穷”纯苗族聚居村,2008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仅791元。古丈苗歌曾唱道,“有女莫嫁牛角山,家家户户穷叮当,半年有粮半年荒,十个汉子九个单”。当时作为村支书的龙献文,急得翻来覆去睡不着。

直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点亮了他的心灯。“总书记说,‘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那咱靠山为啥不能吃山?贫困户就是生产力。”

思想伟力激发实践动力。说干就干,利用村里800多米海拔优势开辟茶园,利用地形地貌和苗家特色发展旅游。农家乐、茶厂、生态养殖项目陆续上马,一条绿色生态致富路越走越宽。

2016年,牛角山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100户、398人全部脱贫。2022年,村里夯吾苗寨、夯吾戎寨共接待游客8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茶叶收入1.1亿元,茶文旅融合的牛角山村固定就业1350人,带动就业2000多人,惠及周边5000余农户,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治责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虢正贵深有感慨地说,精准扶贫是改变湘西贫穷命运的金钥匙,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湘西州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

酉水为凭,武陵见证。如牛角山村一样,精准扶贫的阳光照亮了湘西的山山水水,山民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道路上。

永顺县芙蓉镇利用大瀑布、悬崖吊脚楼、五里长板街打造中国最美“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游人潮水般涌入,202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14万元,成为村集体依靠旅游业发展的新高地。

龙山县五官村,将中草药吴茱萸、柑橘、黄豆层层套种,漫山遍野播撒希望。村民通过土地入股,与村集体“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模式,为农村土地合作创造新典范。

凤凰县大田垅村的生猪养殖、鹌鹑养殖产业兴旺,千亩桑蚕示范基地生机盎然,凭借“突出党建引领、突出资源整合、突出企业优势”的产业兴村模式获得“全国基层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矮寨不矮、时代标高”。湘西州全面消除薄弱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占比达76.6%,50万元以上的村由原来的20个增长到185个。

村民荷包富了,精神也更美了。山门大开,踔厉奋发,精准扶贫首倡地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您听,古丈苗歌唱出新版本:“牛角山上茶飘香,夯吾苗寨游客欢,搭帮党的好政策,家家户户是小康。”(文/张颐佳 曹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