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全市优质课评比的时候,作为一位曾经的参赛者,深知在短短一两天内要完成教学设计、教具准备、初步试教等工作,的确难度很大,任务很重。而且,同一年级的参赛者都面临同一篇课文,要拿出一个精彩的同课异构的方案实非易事。这一次有四位同事参赛,在共同设计、试教的磨课过程中,竟意外地通过“咬文嚼字”――抓重点字词的教学,开辟了一条“蹊径”……

一、从偏旁入手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第一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天崩地裂之后大地的惨状与人们遇到的困难。我们是从“围困”“熊熊大火”着手进行设计的:

师(卡片出示“围困”):小朋友请看,“围困”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的偏旁都是方框。

生:它们都是全包围结构。

师:看着这两个偏旁是方框的全包围结构的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闷。

生:四周都围住了,走不出去。

生:没有出路,被关住了。

师:对,像大家说的被团团围住,没有出路就叫围困。

学生齐读“围困”一词。

师:课文里人们被什么围困了?

生:熊熊大火。

师(卡片出示“熊熊大火”):请注意看“熊熊”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四点底。

师:在古代,四点底还被称为火字底,懂得了这一点,你从熊熊两个字里明白了什么?

生:这场火很大。

生:很猛的火叫熊熊大火。

生:火烧得旺。

师:对,明白了意思,谁能把“熊熊大火”的气势读出来?

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熊熊大火”。

师:“围困”住人们的除了熊熊大火还有什么?

生:天塌下来了,地震裂了,洪水……

被“围困”是身处天崩地裂、水深火热中的人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从这两个字的偏旁、结构出发,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引领下很形象地感知这个词语的意思:四面团团围住,没有出路,从而体会人们的深重苦难,有了这“围困”的统领,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方向,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次寻找、概括、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更集中,真正做到了“简约”但不“简单”。

二、从字形入手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中“俩”字的教学:

师(卡片出示“俩”):这个字很容易读错,请小朋友看着拼音读准它。

师生反复读,正音。

师:请大家看“俩”这个字,左边是单立人,右边是个两,所以它在课文里的意思就是“两个人”。课文里写到了哪两个角色?

生:小猴和小兔。

师:小猴和小兔两个小动物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它俩”。(出示词语卡片“他俩”)学生读它俩。

师:课文里说他俩是――

生:它俩是好朋友。

师走到一位小朋友身边,揽着他的肩膀,问:那如果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说――

生:我俩。

师:请你用“我俩”说一句话。

生:我俩在上课。

生:我俩一起学习。

师走到一对同桌旁边,指着他们问:如果你们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说――

生:你俩。

师:也请你用“你俩”说一句话。

生:你俩是同桌。

生:你俩一起上语文课。

师出示“他俩”“我俩”“你俩”卡片,学生认读。

诗人郑敏曾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诉说着生活的脸”。的确,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像这个“俩”字一样,找出这种汉字结构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适时地进行解义、说话、应用,就达到了黄亢美这位字理研究专家说的“儿童识字,学习之始;字理为本,多元识记;因义记形,析形索义;教学高效,根基厚实”的境界了。

三、从字义入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体会花的美,这种美就是通过一些美的词语展现出来的,比如两个“点睛之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们是这样教学的:

师(卡片出示“花团锦簇”):请大家仔细看这个词语,把每个字看在眼里,想想从这几个字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个写花的词语。

生:“簇”让我想到簇拥这个词语,感觉花很多。

生:我感觉花开得很大,因为有个“团”字,一团一团的。

师:花开得大,说标准些就是花开得“猛”。

师:还有个“锦”字,你读懂了什么?老师可以提示你:想想“锦”是什么东西?

生:绸缎。

师:对,“锦”是我们我们中国一种彩色的丝织品,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锦缎,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说说锦缎给你的感觉。

生:很漂亮。

生:有光泽的。

生:颜色很鲜艳。

师:现在,你再读着“花团锦簇”这个词语,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花?

学生读,想象说话。

师:还有哪个词语也让你感觉到花的美丽?引出“姹紫嫣红”。

学生读词语。

师:“紫”和“红”都是写什么的?

生:颜色。

师:这两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生:热烈、比较艳丽。

师:说明这儿的花――

生:颜色都很鲜艳。

师:不光是这样,再请大家看“姹”和“嫣”这两个字,从它们的偏旁猜猜一般用来形容什么?

生:女人。

师:怎么样的女子?

生:漂亮的。

师:是的,美丽的、微笑的女子咱们才能用这两个字形容她们,不是有个成语叫“嫣然一笑”吗?再读“姹紫嫣红”,你眼前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花?

生:像小姑娘一样美丽。

生:像美女一样娇艳。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展现花的美丽。

这样的教学,在析解品味词语时,依据字理找出字的本义,再联系课文实际找出文中义,进行想象说话,这样的教学让每个汉字活起来,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教学做到了如花般的诗意,词语在学生心中有了感性的个性含义,生动、丰富的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课的学习中“如见其花”。

四、从应用入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第二小节描述了天都峰的高、陡,“笔陡”无疑是这一段的“文眼”,如何让这一抽象的描述化为真实的图景?我们的设计如下:

师(出示一张天都峰石级的图片):小朋友觉得天都峰的石级跟我们平常看到的石级有什么不同?

生:平常的石级是斜的,天都峰的石级很直。

师:对,天都峰的石级简直像“笔”一样直,所以我们称它为“笔陡的石级”。(在图片旁边打出“笔陡的石级”)学生读词组“笔陡的石级”。

师:要想走这样笔陡的石级,旁边一定要有铁链保护。请大家看这铁链仿佛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给人怎么样的感觉?

生:很长。

生:很可怕。

生:也是笔陡的。

师:对(随机在铁链旁边出示“笔陡的铁链”),一起读。

学生读词组“笔陡的铁链”。

师(出示一张天都峰的远景图):再让我们仰望天都峰,你想说什么?

生:好高!

生:好美!

生:它是笔陡的。

师:这就是一座“笔陡的山峰”。(在图片旁边打出“笔陡的山峰”,学生读)

一个“笔陡”通过观察图片建立起真实的表象,一石三鸟化为三个“笔陡”――“笔陡的石级、笔陡的铁链、笔陡的山峰”,无疑加深了对天都峰“笔陡”的印象,自然而然随着作者发出“我爬得上去吗”之感叹,学生触摸到了词语的温度,又在巧妙应用中开拓了词语的深度,于无痕中提升了词语的效度。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