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价格波动主要源于成本端和供给的调整。养猪成本的改变将致使生猪存栏量的变化,进而会导致供给面的调整,市场供需平衡被打破后,猪肉价格将陷入了剧烈波动的区间。不可忽视的是,猪肉价格的短期波动将会产生中长期影响,猪肉产业链的生产者会根据猪肉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对养殖规模进行自我调整,能繁母猪的数量变化将会对下一期生猪供给数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在猪肉需求端未发生大的变化的前提下,猪肉价格会随着养猪成本和供给的变化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回到猪粮比这个指标上,我们发现,生猪收购价格与猪粮比的变动是同周期的,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明显。
任何经济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利润,养猪业也是,对于行业生产者而言,养猪利润的高低决定了他们的生产计划。利润与成本的此消彼长关系,生产者对于养猪成本的关注不亚于对利润的关注,我们知道,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以上,因此,发展养猪生产最重要的一个限制因素是上游饲料的供应情况与价格。我们观察发现,猪粮比与生猪的存栏量之间存在良好的正向相关关系。猪粮比上升,养猪利润增加,养猪户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增强,生猪存栏量增加;反之,粮价走高将对猪粮比指标产生下行压力,侵蚀养猪户的利润养猪户面临亏损,只能将生猪存栏规模缩小,因此,猪粮比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生猪存栏量增速回落。在我国,以猪粮比为判断养猪的盈利状况,当猪粮比大于6:1,为盈利,小于6:1则为亏损。因此,我们从下图可以发现,当猪粮比低于6:1时,生猪存栏量发生较大幅度的回落,而当猪粮比大于6:1时,生猪存栏量则大幅回升。 价格会影响未来供给。由于2009年底,猪肉价格急剧下跌,养猪户面临较大亏损,于是大量宰杀生猪推向市场,导致生猪存栏量出现大幅下降。由于对猪肉价格预期的悲观,养猪户在处理生猪存栏之后,才逐步对能繁母猪“下手”,所以我们会发现,能繁母猪量的变化要滞后于生猪存栏量的变化两道三个月左右。
一个完整的猪周期的时间跨度在三年左右,有时候会更长一些。第一个周期是从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周期跨度为42个月;第二个周期从2003年7月至2006年5月,周期跨度为35个月;第三个周期是从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周期跨度为36个月。这三个周期的平均值为38,即猪周期的平均跨度为38个月。第四个周期从2010年6月开始,到2011年9月份的新高,本轮猪肉价格上涨阶段已经持续了15个月,此后,猪肉价格出现持续回落,截至2011年10月27日,国内猪肉价格已经连续下跌了6周,我们认为,猪肉价格下降趋势可以基本确立。如果按照前三个猪周期的平均值38个月来算,本轮猪肉价格上涨15个月,那下降阶段应该有23个月左右,也就是本轮猪周期将会在2013年9月份左右结束,这个假设是基于国家不会出台干预养猪业生产和养猪业不发生大的疫病的前提之下。基于此,我们认为,猪肉价格上涨阶段高一段落,我国本轮猪周期的顶部区域已经形成,接下去有可能转入下降阶段中,猪肉价格仍将继续回落。 蛛网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中国的猪周期。蛛网模型有三个基本假定:1、商品从生产到产出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2、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3、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根据我们的测算,猪肉消费量对猪肉价格缺乏弹性,而生猪出栏量与生猪价格是富有弹性的,因此,生猪价格波动适用于发散型蛛网模型。当肉价高涨,猪农们会选择多养母猪以扩大产量,但从母猪育种到最终成猪出栏量扩大的时候,前后至少共需要17 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在这近1 年半的时间里,猪肉价格早已经从谷底走到了接近顶峰的水平,肉价已经开始下跌;而肉价的下跌又迫使猪农们削减母猪以减少产量,当产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将再次引起猪肉价格上涨。由于生产时滞和适应性预期的存在,养猪户的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于是,中国的猪周期周而复始,这从2000年以来的数据来看尤为明显。
在养猪的物质成本里,占比最大的是玉米,一般占到60%—80%左右,因此,通常以玉米价格作为饲料价格进行计算,饲料成本会最终影响到猪肉价格。我们观察发现,在养猪成本与猪肉价格的传导逻辑上,玉米价格是一个先行指标,猪肉价格与玉米价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如下图,猪肉价格滞后于玉米价格1-3个月变动,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玉米价格的变动趋势对短期内猪肉价格走势进行判断。 目前,我国每年约消耗1.05亿吨玉米动物饲料和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6000-7000万吨,包括淀粉、柠檬酸和乙醇等。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国人日常饮食中增加的肉类消费量提高了额外用作动物饲料的玉米的需求。随着收割结束,我国玉米丰收已定,增产预期基本已经达到,相关分析机构均上调了今年的国内玉米产量。由于产量明显增加,市场一致认为我国玉米供应紧平衡的状态将比上一年度有所改善,致使玉米价格出现回落的可能性增加。中国粮油信息中心10月13日发布报告称,由于种植面积增加和产区气候良好,2011年全国玉米产量将达到1.845亿吨创纪录水平,增产3.93%;美国农业部10月份预测我国玉米产量为1.82亿吨,提高2.68%;中华粮网预计我国玉米产量为1.8亿吨,增长1425万吨。此外,近两年来,为了满足国内供应需要,中国开始增加玉米进口量,预计2011/12年度我国玉米进口量或将再次出现增大增长。根据美国农业部报告,截到10月20日,我国已经采购了198.3126万吨美国玉米,装船48.3126万吨。预计本年度玉米进口量达到200万吨以上的可能性较大,将极大地增加国内玉米供应的调控能力。
今年,东北地区玉米获得了大丰收,当地的新玉米上市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玉米下游产品价格下跌较快,玉米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等用粮主体放慢了入市采购步伐,市场观望气氛浓厚,玉米价格也止涨回落。同时,猪肉、鸡蛋价格的回落以及局部地区出现的疫情,养殖业效益出现下滑,加上小麦价格短期内的下跌共同拖累了玉米价格。总之,眼下玉米市场仍处在季节性供应压力之下,在国内玉米产量增加、国内进口玉米预期以及370万吨玉米即将轮出的背景下,国内玉米现货收购价格还有一定的回落空间,这对于国内猪肉价格的进一步回落将起到一定的正面推动作用。 由以上分析得出,猪肉价格在CPI权重中占比虽小,但会对CPI走向形成重大影响。结合当前的猪周期情况来看,猪肉价格开始步入下行通道,玉米价格也经历了连续五周的回落,一旦这种趋势得到进一步强化,那么玉米价格的中期调整将会得到确立,此种情况的出现将更利于猪肉价格的回落。此外,如果新涨价因素不再出现,那么CPI将会随着猪肉价格的回落而逐步回落,也就是说CPI的趋势性回落已经基本形成,通胀压力将逐步缓解,我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风险将进一步弱化,甚至不可能出现硬着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