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麦种植致富_瞿麦种植效益_瞿麦种植技术及效益

如果你打开手机上的高清地图,在丰宁坝上和接坝地区会看到成片的墨绿色区域,依山就势,呈肋条状分布山间。这些由森林构成的绿色,便是千松坝林场。

千松坝林场地处北京正北方,分布在丰宁坝上及接坝地区共371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林场项目区地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区,是潮河、滦河的发源地,是护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千松坝林场分布在坝上及接坝地区9个乡镇,有72个行政村、80805口人,共42个贫困村,目前贫困人口有5076人。

“生态提升中如何助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中如何助力生态提升,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千松坝林场总场场长曹海龙说,在两种压力中寻求平衡,必须走出一条生态扶贫、生态脱贫、生态小康之路。

种一棵树,脱一户贫

以前,丰宁大滩镇村民张生日子过得很艰难。自从在千松坝林场苗圃工作后,张生的生活便发生了变化。“现在一年能挣到两万多元,家里的开销不用愁了。”张生说,他的日子正一天天好起来。

挖坑、栽树、浇水、培土……经过张生精心培育的树苗,辗转来到了种树工人张文福的手中。

每年5月到10月,是坝上栽树的黄金季节。今年,大阁镇河东村村民张文福找到了在小坝子乡栽树的工作。张文福的老伴去年在北京做了一场大手术,家中还有一个女儿上学,现在成了返贫户。

种树是计件工作,张文福一个月的工资在4000元左右。“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去别的地方打工没人愿意要。在坝上种树虽说起早贪黑的,但收入还不错。”张文福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眼下正是防火期,小坝子乡村民于喜每天都要到他承包的林子里看一看。“一是防火,二是看哪些树没有活,明年开春好补种。”于喜说。

于喜从2014年负责村外林子的管护工作。他对这片林子十分上心,就像是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像于喜一样,现在工程区内共有生态护林员8名,他们每年人均收入18000元。

育苗、栽树、管护……19年来,千松坝林场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工程建设,使千松坝林场项目区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目前,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9个百分点,共完成工程建设106.1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7万亩,占辖区国土面积的18.8%。

造林工程实施后,推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增收累计1.6亿元,其中农民劳务工资1.2亿元。

曹海龙说,绿色屏障、绿色水塔、绿色宝库、绿色银行的生态模式正在逐渐形成。

瞿麦种植效益_瞿麦种植致富_瞿麦种植技术及效益

造出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最近,小北沟村党支部书记于存永很忙——小北沟村要整村脱贫出列了。

“咱们村能脱贫出列,千松坝林场功不可没。”于存永伸出了大拇指。

过去的小北沟村曾是荒山秃岭、风沙肆虐之地。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随意毁林开荒、毁草种粮、过度放牧,山林消失了,湿地萎缩了,草场退化了,土地沙化了,沙尘暴来了,曾经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变得千疮百孔。

坝上高寒,薄薄一层土长不了啥庄稼,种点莜麦,靠天收,“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笸箩、煮一锅”,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改变从2014年开始。在北京做生意的于存永回到村里,建起了首个农家院。

可一年下来只赚了4800元。为啥?“生态不好,基础设施太差,形成不了气候。”至今说起来,于存永还直摇头。

千松坝林场人来了,也让于存永的心亮了。

“林场的领导给我们做好了设计,让我们按照‘春花、夏草、秋叶、冬雪’的总体思路去发展。”于存永说,可别小看这8个字,却让小北沟村彻底换了样。

千松坝林场在小北沟村种植了1万亩杏树、1万亩山樱桃,不仅能让游人赏花、赏叶,秋天还有一笔经济收入。

如今,曾经荒山秃岭的小北沟村目之所及都是苍茫林海,景色美了、生态变好了,多年未见水的泉眼,如今又冒出了汩汩的泉水。

生态好了,村里人的脑子也活了,大家都瞄上了旅游这碗饭。“现在村里有农家院46家,床位2500张。”于存永告诉笔者,今年借着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的东风,至少10万游客光顾村子,仅旅游收入一项,也得赚500万元。

造出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千松坝林场立足生态治理,同时围绕旅游发展安排营造林,打造景观林业,实现景观、生态、致富三效合一。

同时,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也为项目区内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加快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造林工程为京北第一草原景区增添了滦河源、黄芹沟、界碑梁、二道河子、储蓄沟林草间作及森林湿地景观。

到2017年底,工程区内依托林场资源共引进投资25亿元,新建规模度假区3处,扶持旅游专业村10个,新建农家院102个,新增床位1.5万张。引入河北路桥公司投入1.6亿元,以千松坝林场工程区为基础建立的“京北第一天路”,惠及3个乡镇。

在第三届省旅发大会期间开门迎客的七彩森林景区,是完全依托千松坝林场森林资源建成的景区,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旅游,走上致富路。

瞿麦种植技术及效益_瞿麦种植效益_瞿麦种植致富

发展林下经济,惠及当地群众

这几天,大滩镇二道河村养殖户于和一有时间,便开上农用车到村外的树林里收割天然牧草。

“这可是羊过冬的粮食。家里的200多只羊就指望它了。”说着话,于和开动机械,身后倒下成片的牧草。

二道河村早有养殖的传统。为过上好日子,当地曾引导农民养羊脱贫,是远近闻名的“万羊村”。可羊越养越多,过度地放牧,草不够吃,羊饿极了就刨草根,草原上到处坑坑洼洼,山变得光秃秃的,春天风沙频频侵扰,夏天一场雨,草拦不住水,山坡被山洪冲得到处是沟。

治理风沙,刻不容缓。1999年9月,千松坝林场成立,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禁牧限养,二道河村地处核心区。

禁了牧,羊群没地方去了,吃什么?夏天还好些,可以外出打点草,可冬天怎么办?村里30多户养殖户一度为草料从哪里来发愁。

千松坝林场急养殖户所急,想他们所想。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实施林草间作15万亩,每年产优质牧草5000多万公斤,为当地牧民舍饲圈养提供良好的天然牧草。

这让于和心里乐开了花:“一年的过冬草料钱就得花一万多元,现在有了免费牧草,这可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同时,千松坝林场还实行林牧、林药、林苗等多种模式,投资90万元在土城镇四间房村试验林药间作工程1000亩,松杏树种间作桔梗、射干、瞿麦等药材,寻求生态林增收新渠道。

在土质较好的地块进行高密度造林,实施林苗间作6000余亩,出售大苗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据统计,千松坝林场林下经济每年收入就达4000余万元,全部返还给了农民。

记者李建成尉迟国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