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 镜岭镇外婆坑村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村”到江南民族第一村,从开山修路到发展旅游经济,30年来,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之后,外婆坑村打造的“玉米饼经济”,又成为小康路上的一抹亮色。
据了解,外婆坑村是典型的先进村,从最初的造路、种茶叶,到如今的乡村旅游,始终处于领跑的状态。经过30年的努力,外婆坑村从人均86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人均43650元的小康村,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玉米饼经济,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收入。
记者一路走来,看到路边很多农户都在卖玉米饼,一张小小的玉米饼,带动了他们很多的经济收入,可是卖玉米饼,也会产生纠纷,刚刚听说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就在调解纠纷。
一张饼的经济收入有600万,这在以前靠吃玉米糊过日子的外婆坑村是不可想象的。“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 20世纪80年代末的外婆坑村离县城42公里,是绍兴市10个贫困村之一。一年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82户人家38个光棍,是新昌的“光棍第一村”,村民人均收入一年仅有86元。
上世纪90年代,箍桶匠出身的林金仁回乡当选为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1991年,他带着村民们修建了环山公路,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组织成立有机茶合作社。2004年,外婆坑村彻底脱贫,人均收入15860元。
“我是有一本账的,三十年来,就是一条路,一片茶叶,一家人,我们就是以江南民族第一村来打品牌的,现在一年游客也有十九万人/次,单从旅游这一块收入,就有一千三百万元。” 林金仁说。
脱贫不是目标,小康才是起点。2009年,凭借外婆坑村原生态的古村落风貌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人文优势,林金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拓新的致富路径,特别是2014年依托游客发展起来的玉米饼经济,成为村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一年到头的话,每户人家卖玉米粉起码有两千到三千斤左右,空闲的时候去福建和山西旅游,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在家门口赚到钱,我们一辈子想不到。”村民郑功花说。
最穷的时候,外婆坑村65%的村民外出务工,村里人口只剩下75人,如今,村民纷纷返乡回村,村里人口增加到260人。
“现在外婆坑的老百姓富起来了,上半年采摘茶叶,下半年经营香榧,等秋天冬天到了,大家开农家乐和民宿卖土特产,住在这里幸福指数也很高的。”林金仁表示。
据悉,2018年,林金仁带领外婆坑村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外婆坑村相继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森林村庄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外婆坑村的“玉米饼经济”在小康路上交出了致富新答卷。
“我要整体打包,把乡村旅游业做强做深,把今后的长远规划做起来,争取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七万元的目标。”林金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