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泥鳅_泥鳅养殖是不是骗局_无土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贡川镇全貌

泥鳅养殖是不是骗局_泥鳅养殖泥鳅_无土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贡川会清桥

无土泥鳅生态养殖技术_泥鳅养殖是不是骗局_泥鳅养殖泥鳅

落地贡川的永安地质公园

泥鳅养殖泥鳅_无土泥鳅生态养殖技术_泥鳅养殖是不是骗局

陈氏大宗祠的祭祀活动

泥鳅养殖泥鳅_无土泥鳅生态养殖技术_泥鳅养殖是不是骗局

落地贡川的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

泥鳅养殖是不是骗局_无土泥鳅生态养殖技术_泥鳅养殖泥鳅

流传至今的贡席编织传统工艺

●三明日报记者 杨燕蓉 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魏兴谷 通讯员 罗联永 文/图

俗语说,先有贡川后有永安。自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任朝廷御史中丞的陈雍携子开发,贡川镇距今已有1270多年的历史。

岁月无声,历史却在悄悄沉淀。从环镇而建的明代古城墙,到横跨胡贡溪的会清桥,再到文风汇聚的陈氏大宗祠……这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点一共10余处。这块土地上,更是走出了无数名流才俊。“献贡物品、川程遥之”。因敬献“贡席”,贡川还得宋朝皇帝亲自赐名。这里素来物产丰富,贡席、贡鸡、闽笋、飞桥莴苣等让贡川这颗山区明珠在全国熠熠生辉。当然,不管是“冰冷”的历史建筑,还是极尽丰富的物产,都只能代表一时的辉煌。千年“风流”俱往矣,还看今朝新发展。“承古拓新,敢闯善谋。”贡川镇党委书记陈许忠说,这八个字既是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也应当成为贡川人勇往向前的励志警句,成为开创贡川新的发展历程的内在理念。于是,在历史文化方面,文化古迹打开全面修缮“模式”,乡村旅游融入历史人文,古镇文化游、高山生态游,让这些珍贵而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工业方面,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进驻,贡川迎来产业发展的春天,在做好传统产业转型的同时,镇里下大力气打造石墨特色小镇,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在农业方面,特色种养业遍地开花,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入,让地道的贡川农民实现华丽转身……

文物:焕发新生 一衣带水、古桥城墙、石阶古井、宗祠故居……漫步贡川古镇,随处可遇历史的珍贵印记。

这里有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古城墙,古称“贡堡”,原全长约3100米,高约7米,设七个城门。墙基用鹅卵石、花岗石、丹霞石作基础,上部用青砖包砌,这些青砖是专门定制烧造,许多砖上印有“贡堡”“贡川”字样,有的还印上烧制工匠的名字。因为古城墙,贡川镇成为我省唯一的城堡式古镇。

这里的“笋帮公栈”建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57年),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在过去,每当闽笋出笋季节,各地知名笋商云集于此,敲定这年笋干的价格,全国笋贩前来此处订货,并沿沙溪河运送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上百年间,贡川笋帮公栈牢牢把握住行业的话语权。

这里还有以“一门两理学,九子十科名”闻名的陈氏大宗祠;拥有530多年历史,成为贡川地标之一的会清桥……

贡川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达101处。然而,时间流逝,大部分文物或破损厉害或消失不见。千年古镇的文保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这一次,贡川镇以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契机,变一贯的敲敲打打为系统修缮,让文物焕发新生。

前年,《永安市贡川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出台,对古镇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明确了核心保护区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并对保护范围内的土地使用、道路水系、建筑质量、建筑风貌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重点区域进行了规划引导和指标控制,构建层级鲜明、类型齐全、覆盖全面的保护规划编制和研究体系。

由此,贡川古城墙、码头、传统建筑、街巷空间等多元历史文化元素纳入修缮、复原范畴,贡品、古琴、历史名人故事、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也一并进入政府的保护视野。

一年多时间,古城墙修缮了700多米,会清桥加固保护工程竣工,李宝焌故居、进士巷、莱紫阁列入规划修建项目。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该镇加大贡席产业扶持力度;成立古琴教研基地,打造明代古琴大师杨表正的故里;开启陈氏家谱、历史小说《大儒里》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打好理学文化牌……

在修缮中守望过往的辉煌,在保护中传承一脉相承的文化精髓。贡川镇镇长张如盛认为,文物保护工作还惠及当地的民风建设。张如盛迄今还记得,去年古城墙修缮时,村民自发捐献古城砖的情景。2016年9月份,镇里在修缮攀龙、集凤、延爽这几个村的古城墙时,因为古城砖紧缺,工程一时被叫停。此事经村里党员逐户宣传,几个村的村民在一夜之间捐献了2000多块古城砖。“说实话,当第二天早上看到摆放于延爽和集凤交界处的那一堆小山似的砖块时,我被深深感动了。”张如盛说,过去,村民们经常捡拾脱落的古城砖用于建设猪圈、鸡圈等,前几年农村环境整治,这些建筑拆除后古城砖却是一块都没有流出,因为这些年代久远的古城砖,作为文物搜集,一块可以卖出10-20元的价格。

舍小我成大我。其实,贡川人一直都有爱国爱家的情怀。当年日寇进犯我东南沿海时,贡川的笋商和普通笋农们自发捐献笋干,倒入闽江口绊住敌人的船只,这个故事迄今广为流传;而在修筑古城墙时,乡亲们也是积极参与,投工投劳。

立足文化底蕴和绿水青山优势,这几年,贡川积极探索“旅游+”“生态+”模式,推出古镇文化游、高山生态游等旅游线路,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感受千年的历史沧桑,寻找心中的一片净土。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贡川一年一度的会清民俗文化节。这一天,来自各地的人们云集于此,在古老的祈福、悦耳的鼓乐声中,漫步千年古镇,寻找着古老的印记;一年两次的贡川陈氏家族谒祖大典,同样吸引了海内外宗亲们的目光,尊师重教、助贫扶弱的传统,从陈瓘、陈渊两位理学大家身上世代传承……

贡川不仅是一片人文圣地,更是一方山清水秀的灵秀之地。这里良好的生态让生命力更为强盛,被誉为“长寿镇”。镇里因势利导推出了“乡村生态游”,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龙岭、双峰等高山村走入人们的视野,就在三月份,龙岭村漫山的竹笋、遍地的鲜花,吸引了众多观光体验者。而今,立足三峡新能源贡川风电项目,贡川把产业和旅游完美结合,用风机把张荆、双峰、洋峰这三个高山村串点成线,凸显高山旅游效应,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工业:点“墨”成金 将旅游融入不动的文物,贡川千年的历史积淀成为“活宝”;将地下丰富的石墨资源开发利用,点“墨”成金,石墨和石墨烯产业让贡川抱上了“金娃娃”。

下月初,位于贡川的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将迎来中国(永安)石墨及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届时,一批优质的项目将聚集园区,为推动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而去年8月份,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产学研对接暨项目招商推介会刚举行。一年未到,两场盛会。永安市委、市政府对石墨产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贡川这个石墨小镇的独特魅力。

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是产业园的龙头企业,2015年5月落户,三年时间已申请专利81项,掌握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高端天然石墨数控生产线技术居全国前三名,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三星等知名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前年公司营业收入1.3亿元、利税1494万元。去年更是直接翻番,营业收入3.2亿元、利税达4129万元。月初,公司正式被列入全市10家重点打造的百亿产值龙头企业之一,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石墨碳素材料百亿产值。

此外,园区内泰启力飞公司,致力将石墨烯运用于高分子基材改性,是国内首家从事石墨烯散热产品应用开发研究,并大规模运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开发的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散热器填补国内空白;总投资5亿元的鼎丰碳素前年11月落地,目前正在进行产品中试,投产后,特种等静压石墨将填补我国在高端核石墨领域的技术空白……

就是这样的一家家高精尖石墨企业让全国同行趋之若鹜。而作为一个小镇,贡川为何能承载拥有这么多高大上企业的产业园呢?

并非机缘巧合,而是厚积薄发。陈许忠这样认为。

贡川居于三明、永安两城重要的连接点,交通区位明显,北距三明市30公里,南距永安16公里,与泉三高速公路莘口、益口两个互通口相距10到15公里。去年,贡川高速互通口开通,更是直接与福川、水东工业大道(石墨园所在地)互联互通。早在2006年,贡川就利用这样的优势,与槐南镇共建贡川水东工业园(如今叫福川[含水东]工业园),并在两年时间内让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落地开花。2009年,这个迅速发展的园区成为三明经济开发区“一区两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如今,作为老工业基地,这里的染整、纸制品等产业风生水起。

厚重的产业基础提升了全镇的园区承载能力,石墨产业园的落地也就不足为奇。

敢谋善闯、敢于担当,这样的人文精神也在助推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翔丰华原本是在广东东莞,是永安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连同贡川镇执政者一次次地用心招商,最终才来到石墨产业园。而镇里一早就备好的闲置厂房,让企业实现拎包入住。从签约到投产仅仅用了5个月时间。

既要快发展,也要绿发展。

对于传统的染整等行业,镇里加快转型步伐。溢佳仁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无水染整工艺,基本实现生产过程零排放、零污染,并逐渐从卖纺织品转向卖设备卖技术;去年以来,镇里对全镇16个烧煤锅炉进行改造,15家企业10吨以下的烧煤锅炉全部改成生物质能或燃气锅炉燃烧,进一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行发展,形成“双轮驱动”,贡川工业成绩亮眼,去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2.28亿元,增长23.04%。

百尺竿头,期待更进一步。去年,镇里以列入全省石墨特色小镇为契机,完成《永安石墨小镇创建规划》,投资600万元,实施了贡川大桥、会清桥、陈氏大宗祠等一批重点工程,并配套人才公寓、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农业:转型求“特” 工业经济有“亮点”,农业发展有“特点”。作为农业大镇,这里走出的农产品名气很大。

飞桥莴苣声名远播,白玉苦瓜卖相更好,黄金瓜在永安所有乡镇中产量最多……说起镇上的农产品,陈许忠不自觉自卖自夸起来。

沿沙溪良好的气候滋养了片片农田,郁郁葱葱的森林涵养了高山,发展种养业在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天时地利,还要人勤奋。一代代贡川人在土地上勤劳耕作,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农业品牌,除了莴苣、苦瓜、黄金瓜,这里的黄椒、贡席、泥鳅等都是市场的“香饽饽”。

承古拓新,新时代农业也要有新作为。贡川人正一步步摒弃“傻大笨粗”的经营模式,朝着现代农业转型。

叶平建,是新发冲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在他的家中摆放着一台显微镜,这是他用来观察害虫的。“病虫害越来越多,肉眼根本看不准。”比如蔬菜感染了病毒和害了螨虫,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而病毒具有传染性,往往需要全部摘除,螨虫只需喷药就行。吃过这方面亏的叶平建,买来了显微镜,仔细研究各种病毒害。

“无法对症下药,就会病急乱投医,碰到任何病虫害都是‘敌敌畏’,这对生态农业十分不利。”学植物保护出身的张如盛对此颇有心得,他认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要从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着手。

果蔬种植讲座、职业农民培训……叶平建从政府部门那些大大小小的培训会上学到了不少好东西。

在村里,他是为数不多的三个大棚蔬菜种植户之一。尽管投入较大,但植入现代灌溉、施肥技术的大棚,让叶平建轻轻松松当农民。“我三亩地,每年就种一季,利润6万元左右。”其余时间,他要么去做自己热爱的缆道维修,要么四处游玩。看着叶平建今年大棚种植的黄椒又喜获丰收,且售价每斤比市场高出3元,几个邻居跃跃欲试,正打算效仿。

离叶平建家几百米远,是水产养殖户邓金招的家。她是镇里首批从事水产养殖的农民,从1986年饲养胡子鱼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养殖经验。邓金招搞水产与别人不同,她把市场盯得很紧。“大规模养殖胡子鱼、田鸡、泥鳅,在镇上,可以说我都是带头人。”邓金招虽只有小学文化,却热爱读书看报,《农民科技报》《农村百事通》等报刊她每日必看。这些“三农”书籍也成为她从事水产养殖的风向标。

下定决心养胡子鱼是从报上看到长汀胡子鱼热卖且售价高,转向无土泥鳅养殖也是了解到那时全国只有江苏人在养……

前景看好,如何养好?邓金招又买了各种专业书籍,细细研究。专业知识“上身”,再加上勤劳肯干,邓金招的水产养殖搞得风声水起。养殖胡子鱼时,远到哈尔滨,南至海南的养殖户一批接着一批来学习;养殖泥鳅的这几年,她的家中更是“住客”不断,来学习养殖经验的养殖户,常常一住就是一年。如今,她已成为三明泥鳅协会的技术骨干、“土专家”了,她的“学生”遍布全国。

10月份成鳅才上市,月初,她的成鳅连同泥鳅苗全部被预定走了。年年如此,邓金招已经习惯了。

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贡川镇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构建新的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目前,镇里特色农产品基地效应初显,打造了龙大、新发冲千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双峰、洋峰千亩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全镇现有7个果蔬种植专业村,每年,仅西瓜和蔬菜两项就可为当地农民带来近2000万元的产值收入;农业特色品牌凸显,龙岭村的席草、皇菊,高山村的七叶一枝花和林下金线莲,大坂村的樱花,张荆村的紫薇花,镇里“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来,贡川镇以“贡川草席”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专门出台文件,支持贡席从席草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一条龙发展,推动贡席一二三产融合,促进这一传统农特产品转型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