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农产品,人们总会说到一个“怪圈现象”——丰产不增收。当年产量是高了,可价格也被压了下去,甚至不乏滞销的情况出现,最终反倒成了空欢喜。
今年是杨梅“大年”,各地杨梅迎来丰产。在杨梅大省浙江,为抢占市场,一场剑拔弩张的“杨梅大战”在各产区上演。
这场战役中,兰溪成了当仁不让的“黑马”——不仅每亩产量比往年提高了20%-30%,且露地杨梅单斤售价也较其他产区高出5-10元不等,最惹眼的莫过于在大棚里种植的东魁杨梅,单斤售价最高可达165元,平均也得80元左右,关键还供不应求。
这一现象引来业界集体关注。实际上,在浙江诸多“杨梅之乡”中,兰溪并不占优势。从产区规模看,浙江130万亩杨梅园,兰溪仅不到7万亩,比不过宁波、台州、温州;从上市时间看,兰溪也并非最早,很难说得上有绝对优势。
那么,兰溪杨梅何以领风骚?缘何丰产又增收?记者专门前往当地探秘。
栽培设施化:
再也不怕梅雨季
从兰溪城区出发,沿S314省道驶入马涧镇,五十里杨梅长廊映入眼帘。与其他产区遍地姹紫嫣红不同,马涧境内青山连绵间,一座座白色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兰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庆鸿告诉记者,兰溪杨梅丰产增收的“密码”要从闪烁于杨梅园间的设施大棚说起——
兰溪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之称,杨梅结果期积温高、回温快、昼夜温差大,独特的立地和气候条件成就了兰溪杨梅的好风味。
但杨梅属于精品水果,对气象条件极为敏感,果实成熟季恰逢梅雨季节,多雨寡照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商品果率,丰产不丰收是常事,极大影响着梅农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为解决避雨问题,早在1999年起,兰溪梅农就在园里做起了实验,但由于没有解决温湿度和授粉问题,在大棚里种植杨梅都以失败告终,有的大棚甚至当年杨梅产量只有20斤。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马涧镇梅农倪晓明大棚内的杨梅全部挂果,并实现提早一周上市。那年,倪晓明的杨梅卖到100元/斤,被客户抢购一空,纯利润超过20万元。
兰溪梅农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20多年来,在当地梅农的努力下,兰溪杨梅设施经历了多次迭代,从第一代毛竹大棚、第二代山地脚手架单体棚、第三代山地平顶连栋棚、第四代山地拱形连栋棚,再到如今的第五代山地智能化大棚。在大棚里种杨梅能致富,成了兰溪梅农的共识。
为推动杨梅设施发展,当地政府在政策上发力。兰溪首创“集中流转—国企赋能—市场供地—政府确权”土地流转模式,破解果园流转难、延期承包难的痛点,同时,开发助农融资套餐,在全省首推杨梅生产设施产权无抵押担保贷款,为梅农解决用地和资金的后顾之忧。
各方支持下,兰溪设施杨梅呈破竹之势。目前,兰溪大棚杨梅总面积超2500亩,占浙江大棚杨梅面积的40%以上。设施大棚建设也促进了兰溪杨梅价格提升,原先露地东魁10元/斤,2017年设施东魁提高到60元/斤,2023年达到120元/斤。
以设施大棚建设带动杨梅种植,整体提高了兰溪杨梅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杨梅设施不仅能够实现丰产稳产,而且可较露地杨梅提早上市15天左右,有效延长了采摘期。”倪晓明说,杨梅大户打高价、立标杆,散户自然也看涨,愈发重视品质,从而带动杨梅产业良性发展。
管理智能化:
实现精品化质变
优质是果品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兰溪立足杨梅特色产业,实现设施化栽培、机械化生产、智能化管理“三化”融合,进一步促进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设施大棚迭代,尝到大棚种植甜头的杨梅大户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试图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种出精品杨梅。2021年,杨梅大户汤友贵率先探索智能化大棚。
来到汤友贵的七星山名果庄园内,处处可见数字赋能——
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的喷灌、滴灌技术,自动卷膜系统,温湿度可控系统……在智能化调控下,杨梅的品相和甜度接近完美。“点点手机就能管好大棚,比管理露天杨梅轻松多了。”汤友贵告诉记者,利用智能化设备,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病虫等方面都能进行精细管控,带动了杨梅质量提升。
大棚外,园区内进行了宜机化改造,铺设了5000多米的操作道,600多米的山地轨道,爬山虎、无人机等适用农机也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仅无人机飞防一项就可节约用水80%左右,亩节约人工成本270元。”汤友贵说。
在智能化应用下,兰溪杨梅已经从农产品变成了“工业品”,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杨梅品质。
“你看这个箱子可净装4斤杨梅,精品的卖380元,极品的480元,最好的是贡品级,能卖到680元,你别说越贵越有人买,复购率挺高。”汤友贵告诉记者,智能化大棚内的杨梅商品果率达到85%以上,优质果率达到70%左右,分别比露地杨梅提高30%和40%左右,亩均效益超4万元,比露地杨梅高8倍左右。
七星山名果庄园还连接了兰溪市打造的“‘梅’好兰溪杨梅产业大脑”应用程序。通过数字化应用,“梅”好兰溪能够进一步汇集杨梅生产端的各类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标准化生产模型,将以往的“经验技术”变成“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兰溪杨梅种植户,实现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多元化:
一梅多吃效益高
杨梅有“一日味变,两日色变,三日全变”的特性。如何既能最大限度锁住杨梅的“鲜”,又能使梅农持续稳定增收?兰溪在三产融合上下功夫,让一颗小小的杨梅变成“共富梅”和“品牌梅”。
在奉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冷库内,一箱箱杨梅汁、杨梅酒、杨梅干、杨梅蜜饯等深加工产品正在“整装待发”,它们将被发往盒马鲜生等商超。在不少网红直播间,该公司所产的杨梅汁更是成为爆品,尤其到了夏日,成为清凉饮品的热选。
近年来,奉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陶奉源通过与省农科院合作,依托全程冷轧工艺,研发出了杨梅汁生产技术,把汁多酸甜的鲜果变成了一年四季都能品尝的杨梅汁等产品,进一步延长杨梅产业链,拓展了产业增效新空间。
“深加工是杨梅精品化种植的必然产物,上马杨梅汁生产线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杨梅附加值,保障杨梅果农利益。”陶奉源说,深加工起到了托底作用,不符合精品标准的杨梅以4元/斤的价格收购,可以保证梅农至少有7000元的亩均收入。
如今,在兰溪,杨梅深加工产业正在向纵深发展。当前,兰溪有三大杨梅汁深加工企业,企业以高于市场1-1.5元/斤的价格收购,直接带动梅农增收1500万元以上,有力地稳定了杨梅销售,确保果农基本收入。数据显示,今年杨梅加工果收购量占兰溪杨梅总产量的40.19%。
今年杨梅季,兰溪还推出“认养一棵梅”活动,144棵杨梅树在短短一周内就全部被认养,根据产量和品种,认养人每年花费300元至850元,即可体验一把“从管到收”的乐趣。
“认养模式打开了以三产带动一产的新局面。”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一到收获季,杨梅容易堆积,影响品质和价格,实施认养后,不仅解决了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而且还降低了人工和销售成本,实现了双赢。
“大力发展大棚杨梅,是兰溪杨梅产业发展的坚定方向。”赵庆鸿告诉记者,下一步,兰溪杨梅依然坚持“精品”和“深加工”齐头并进,有计划地进行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并建立一套兰溪杨梅标准体系,进一步实现兰溪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响兰溪杨梅品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