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宋宇凡 制作:史自勇

6月17日,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记者来到位于沙湾区葫芦镇江村的熊氏蝴蝶驯养繁殖园。走进蝶棚,漫天飞舞的蝴蝶充盈其间,片片翠绿的叶子上立着不少枯黄的叶子,凑近细看,原来是合上翅膀的枯叶蝶。不一会儿,记者的肩上、手臂上已经停留了不少蝴蝶。“你看你手指上的这只蝴蝶,它是雌性的,正值青年时期。”“这片叶子上的那只正在产卵,那边的那只在喝水。”……蝶棚里,繁殖园负责人熊飞信手拈来地向记者介绍着,多年的养殖经验让他对每只蝴蝶都如数家珍。

从父亲熊文华到儿子熊飞,从枯叶蝶到8个蝴蝶种属,从年产量几万只到几百万只,熊飞一家养殖蝴蝶已有30年左右时间,他们所经营的熊氏蝴蝶驯养繁殖园已成为全国养殖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蝴蝶养殖基地,一代蝴蝶产量可产出100万只,年产量最高可达300万只。熊飞也被业内人士冠以“中国蝶王”的美称。

地处枯叶蝶家乡

机缘巧合开始养蝶

熊飞的家乡江村位于四峨山,海拔1100多米,群山绵延、树茂林盛,峨眉山枯叶蝶就生长于此。峨眉山枯叶蝶学名为中华枯叶蝶,因为模拟枯叶而闻名于世,是蝴蝶中的稀有品种。

downLoad-20200622105113.JPG

谈起为什么要养殖枯叶蝶,熊飞说,故事还要从30年前讲起。上世纪90年代,不少福建商贩来到江村收购枯叶蝶,那时一只蝴蝶最高可卖到上百元,于是江村家家户户以捕蝶为生。“那时候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人来收购蝴蝶,我的童年就是在逮蝴蝶中度过的。”熊飞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农科所的科研人员找到熊飞的父亲熊文华,“他的科研课题就是枯叶蝶,因此希望我们帮他捕捉枯叶蝶,记录枯叶蝶的生活习性等。在科研人员的引导下,慢慢的,我们积累了一些枯叶蝶的养殖经验。”熊飞回忆道,1991年,敢闯敢拼的父亲熊文华开始搭建蝶棚,走上了养殖枯叶蝶之路。

多次受挫仍不悔

终于迎来转机

2002年年底,非典在广东爆发,而枯叶蝶客户主要来自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熊飞家的蝴蝶长时间面临滞销难题;2008年年初,特大雪灾来袭,蝶棚垮塌,6000只蝴蝶一命呜呼,一切需从零开始。“那一年我还在外地当兵,是我的父亲重新搭起了蝶棚,在野外抓了9只蝴蝶,重新开始养。”熊飞告诉记者,现在蝶棚里的蝴蝶都是当年在野外抓的9只蝴蝶繁殖下来的,至今已经繁殖了几十代了。

downLoad-20200622105121.JPG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又出现了金融危机,此后几年,蝴蝶价格持续走低……“就这样持续低迷了好几年,但是我们从没有放弃,终于在2013年迎来了转机。”熊飞感慨道。

2013年,首次接触到电商平台的熊飞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自家的蝴蝶挂在了网上。某天,一个陌生电话打来,“你的枯叶蝶卖多少钱一只?”“嗯,5毛。”“我要10万只!”停顿了几秒,熊飞果断回复道,“我们现在供应不上那么多,但是接受预定……”

就是这笔来自台湾的大订单让熊飞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当年,他便将养殖规模从几亩扩大到80亩,同时通过实践摸索,把套袋养虫的方式改良为放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幼虫的存活率,蝴蝶产量也从2万多只增加至几十万只。

增加产业附加值

建设蝴蝶观光

“你要多少只?我这里零售和批发都可以。”就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正在家里忙着打包蝶蛹和活体蝶的熊飞又在微信上接到了一笔意向订单。“我现在打包的是发到上海的,还有重庆、兰州等地的,全国各地都有。”说话间,一只活体蝴蝶被熊飞装进了三角形的纸片里。

网络电商平台省掉了中间商赚差价,也开拓了熊飞的销售渠道。“我们不仅卖活体蝴蝶,还卖蝶蛹、标本、蝴蝶寄主植物等等。”熊飞介绍道,目前活体蝴蝶和蝶蛹批发价为1.5元一只,零售价为3元、5元不等,很多观光园、植物园、博物馆、科研单位都有需求,甚至还有婚庆公司买来在婚礼现场放飞等等。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熊飞坦言,他想将蝴蝶产业融入观光旅游。“峨眉山枯叶蝶是我们本地‘特产’,现在我有成熟的养殖技术,蝴蝶产量也能供应上,所以我想在沙湾区建设一个蝴蝶观光园或者科普教育基地。”熊飞告诉记者,他希望能遇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一起实现这个梦想,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峨眉山枯叶蝶。

记者:宋宇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