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发布《关于上海市进一步促进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品牌经济将是上海大力发展的“四个经济”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品牌经济的形成,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参加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蹄疾步稳开展品牌创建行动,推动品牌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地培育出众多区域、地理标志、企业及老字号等品牌,涵盖农产品、制造业以及消费品和服务业等领域,全社会品牌意识持续增强,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农业品牌化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业内人士看来,立足地方自然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强化品牌效应有助于农产品打开销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消费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加大,这为品牌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5个,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3510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7076件,我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农产品品牌建设结出累累硕果,更在助力农民增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见到了实效。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立足资源禀赋,加强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指导和认定工作,目前全自治区“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150个,是2012年的7.5倍,有效增强了西藏各地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久前,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举办的一场物资交流会上,一位顾客一口气买了10斤藏香猪肉。
海南省以“海南鲜品”为引领,带动培育了五指山大叶茶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1个、市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知名企业品牌15个。截至目前,全省“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近2000个,三亚芒果、澄迈桥头地瓜、文昌椰子等7个农产品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重庆市奉节县是全球八大脐橙主产区之一。一个小小的脐橙,已使奉节30万户橙农致富。截至目前,奉节脐橙种植面积达37万亩,综合产值已突破38亿元。
浙江省丽水市政府部门组织创建了“丽水山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丽水山耕”加盟会员企业845家,品牌富农成效已初步显现。2022年,“丽水山耕”品牌销售额约60亿元,产品平均溢价率达30%。经“丽水山耕”品牌背书的梅峰龙井、缙云麻鸭等产品均产生了10%~50%不同程度的产品溢价。
工业品牌建设带动产业转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各地持续开展工业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安徽省制定实施《“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计划》,在制造业领域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培育一批“品质卓越、技术领先、性能优良、用户赞誉、效益良好”的安徽工业精品;山东省通过构建品牌体系、打造标准体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创新质量评价体系、深化信用体系、搭建运营推广体系等“七大体系”,全力打造“好品山东”品牌形象;湖南省大力建设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石峰轨道交通产业、浏阳花炮产业、长沙湘绣产业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工业品牌……这些以“好品牌”赋能新发展、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的做法,打造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让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更是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近10年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纺织服装品牌不仅在国内逐渐成熟壮大,并且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的服装家纺品牌中85%左右为自主品牌;而原创潮流品牌消费规模占品牌消费的比重更已超过15%。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走出去”、产能“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资本“走出去”迈进。
其中,浙江省柯桥区可谓是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本。俗话说:“世界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看浙江,浙江纺织在柯桥。”坐落于柯桥的中国轻纺城,全球近1/4纺织产品在这里交易。2022年,柯桥纺织业产值达1200亿元。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柯桥区积极引导印染企业抢抓数字化改革契机,推动设备智能化、工厂智能化,建设“印染大脑”“无人工厂”,从而实现印染产业提质增效。
此外,近年来,在汽车领域涌现出的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值得关注。据了解,在汽车产业链的相关环节上,“专精特新”企业正在以“排头兵”的姿态,助力打通产业链条、创新产业技术、突破市场堵点,并在与行业大企业的协同创新中实现双赢,共同锻造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重庆迪马工业是一家生产专用车的企业,产品涵盖押运车、集成车等产品。以消防车平台为例,搭载的消防机器人可实现侦察、灭火等紧急处置,通过无人化、智能化减少人员损伤和提高处置效率。迪马工业是重庆打造传统工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重庆有专精特新企业248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5家,在其带动下,老工业基地正向创新城市大步迈进。
城市IP为文旅产业赋能提振消费
曾经,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如今,最潮的事情成为因为一个品牌而赶赴一座城。
一个月来,“淄博烧烤”一词持续“霸占”热搜排行榜,成为最火的地方品牌IP,也让山东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迅速化身网红城市,备受关注。淄博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云龙表示,将放大“淄博烧烤”品牌效应,加快建设鲁中高品质生活性服务高地,策划实施37个夜间经济项目,开展淄博市第五批夜间经济试点街区摸底认定工作,认定后全市夜间经济试点街区将达80个左右。
事实上,像淄博这样的网红城市还有很多——轻轨穿楼而过的重庆、因北京冬奥会而兴起的滑雪胜地张家口,以及电视剧“狂飙”带火的江门……如果说初代的网红城市是因为原始风貌而闻名的话,如今在不断迭代更新下,更多的城市成为网红则是缘于城市品牌文化建设,如阿里、网易的所在地杭州,华为、腾讯的所在地深圳等。有分析人士表示,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水平正在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而依托产业结构升级与消费分级,城市品牌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法宝”。
与“淄博烧烤”爆红的偶然性不同,我国多个北方城市近年来主打的“冰雪经济”则是全盘谋划的结果。比如,吉林省面向国内外市场持续打造“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清爽吉林·22℃的夏天”两大特色文旅品牌,组织开展“雪博会”等文旅活动。黑龙江更是在“冰雪经济”方面下足功夫,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黑龙江携24家企业,40个品牌,近300种展品亮相消博会,打造了“冰雪经济”“黑土优品”和“老字号”品牌等板块,突出展现黑龙江打造冰雪经济新引擎和高端绿色农业产业布局……
“今年是‘消费提振年’”,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近日表示,促进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发展夜间经济、首店首发经济,打造消费新场景。北京市在这方面的动作力度颇大——在加大国际品牌引进和本土品牌培育力度的同时,北京还助力做好新消费品牌孵化工作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化新消费品牌孵化发展环境。目前,已初步建立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在东城区、朝阳区试点设立了红桥市场、郎园Station等6个各具特色的孵化基地,孵化出了观夏、端木良锦、“单立人——牙花子厂牌”等一批新消费品牌。
有专家学者指出,如果将企业看成是“点”,产业则是“线”,区域是“面”,应在点线面之间打造具有差异化的地方特色品牌,通过扶持优秀企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再利用品牌知名度反哺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荆文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