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提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浙江”发展目标,以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起点,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乡村,并纳入“两美浙江”的战略框架。为了更好地加强示范带头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实施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工程的意见》。截至2017年4月,浙江全省已创建包括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五四村、湖州市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等在内的35个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及1094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多元的地形地貌、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经济特色,为美丽宜居村庄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和特色优势,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类型,但也出现了规划引领缺失、文化挖掘未显、产业业态单一、乡村风貌无序等美丽宜居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天台县后岸村是浙江美丽宜居村庄的典型代表之一,后岸村和所在的街头镇被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浙江美丽宜居村庄的规划设计策略,并对天台县后岸村进行了实证研究。
壹
美丽宜居村庄发展特征与问题
美丽宜居村庄主要发展特征
a.比较优势较为明显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与一般村庄相比,美丽宜居村庄往往具有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强、文化特色浓、生态环境优、集聚功能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是众多村庄中的佼佼者。后岸村地处浙东丘陵南部,“八山半水分半田”、因天台山而得名的天台县街头镇东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寒明岩景区的西侧,始丰溪畔,风景秀丽、山峦叠翠,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后岸村发展的特色优势明显,一是产业发展较好,已形成了景区依托型农家乐“后岸模式”的生态经济体系;二是文化底蕴深厚,为唐代“和合二仙”之诗僧寒山子的隐居地,和合文化和石文化成为了后岸最突出的文化资源;三是生态环境优美,紧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的著名景点十里铁甲龙与始丰溪,景观资源丰富;四是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交通便捷,用地资源优越,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较全,具有良好的现状发展基础(图1)。
图1 后岸村在天台县的位置图
b.建设示范作用较强
美丽宜居村庄强调规划建设的示范意义,可推广、可复制,建设的总体要求在于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友好的理念,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真正使村庄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2011年以来,后岸村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山区经济转型之路,探索出了一条从卖石头到卖山水空气、从吃石板饭到吃旅游饭的转型新路,形成了以“生态文明+共创共富”为核心的“后岸现象”,并正上升为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天台模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莅临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后岸村率先开展创建试点,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打造“业兴、村新、景美、人和”的美丽宜居村庄,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美丽宜居村庄主要存在问题
a.规划引领缺失
美丽宜居村庄的发展基础与条件较好,但普遍存在着村庄规划层次体系缺乏系统性,村庄规划与土地、生态等相关规划的融合不够,对项目建设缺乏设计层面的指导,部分村庄规划前瞻性不足、操作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后岸村早期编制的村庄规划在空间布局、项目落地等方面就存在不接地气的情况,造成了规划难以实施落地。
b.文化挖掘未显
美丽宜居村庄的乡土文化特色挖掘、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但多数村庄空有厚重的文化资源特色,却缺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尚未很好地与村庄的规划建设相结合,导致了村庄发展内涵不足。后岸村拥有底蕴深厚的和合文化和石文化资源,但在早期的村庄建设中,出现了和合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足,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浮于表面等方面的问题。
c.产业业态单一
现状产业优势强是美丽宜居村庄的主要特点之一,但也容易造成村庄在产业发展中固步自封,不能及时拓展思路,加强新兴业态的培育,加快产业转型与联动融合发展。后岸村产业的第一次转型是依托十里铁甲龙——明岩寺旅游景区,从采石向兴办农家乐发展,在发展前期取得了成功和带动作用,但并未及时意识到农家乐主要体现在吃与住层面,产业业态与收入增长点相对单一,也就造成了中后期发展潜力的弱化。
d.乡村风貌无序
风貌特色是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主要抓手和重点,但同时也是目前村庄建设存在问题最多的方面,在前期浙江省农房改造示范村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村庄急功近利,在没有合理评估村庄风貌和传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大拆大建的情况,同时在村居设计和建设中又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使得村庄整体风貌遭受了不可逆转的破坏,特色丧失。后岸村在规划建设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以当地石板为主要建材、极具地域风貌特色的古村遭到大面积的拆除和破坏,村居设计和新村建设控制引导不足,整体风貌杂乱无序。所幸的是仍有包括文化礼堂、和合文化园在内的传统建筑得以保护。
e.管理实施滞后
美丽宜居村庄规划设计落地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的管理实施运营,但由于村庄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其实施主体在于村民和村集体,“自下而上”的特征非常鲜明,难以简单照搬城市规划管理实施运营的方式方法;同时大多数村庄受限于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和保障,开发运营模式较为单一,使其在花费相当人力、物力完成较为满意的规划设计之后,却难以实施操作,只能“墙上挂挂”。后岸村在以往的村庄规划建设中,也出现了规划管理缺位、实施保障不足、运营模式不当等方面的问题。
贰
美丽宜居村庄的规划设计策略
深化村庄设计,保证村庄规划建设落地
精心编制美丽宜居村庄规划设计,强化规划的全局性、协调性、关联性及设计的引导性,做好村庄规划与村庄设计的衔接,以及村庄规划设计与农房改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实现“多规合一”,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构建起精致大气、特色鲜明的具有浙江特色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群落研究)—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整治设计)—村居设计”的美丽宜居村庄规划编制体系。
a.加强村庄布点规划(村庄群落研究)
美丽宜居村庄的功能定位与产业职能的确定离不开区域层面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与村庄发展紧密相关的周边村庄群落与资源环境的认识与判断。为了更清晰地识别后岸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规划重点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研究:一是村庄群落的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主要从区域产品竞争力和区域旅游路线影响等要素进行研究,确定了天台必须借助其大景区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借助其道教的文化优势来寻求自身的乡村旅游特色,同时应凸显天台旅游的文化价值。二是村庄群落的上位规划解读,明确了张家桐村、何村、后岸、寒岩和下金等景区村落主要注重旅游接待服务和食宿规模的建设,成为寒岩—明岩景区和县域旅游体系中重要的接待点,同时在寒岩—明岩景区村庄设立民居型陈列室,展出有关诗僧的书画和诗词文集及相关的文化展示。三是景区村庄群落发展导向剖析,主要从景区与村落功能差异化、村落职能差异化、活动策划差异化等方面进行判断,提出了升级乡村旅游产品及配套设施与景区相配套、构建独特的主题旅游功能产品的要求,并明确后岸承担整个景区旅游功能核心的重任,打造环景区的游憩带,策划相应的功能区段。最终确定了后岸村“寒山夕照、和合田园”的发展主题(图2—4)。
图2 村庄群落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图3 景区村庄群落发展导向一
图4 景区村庄群落发展导向二
b.深化村庄规划内容
美丽宜居村庄应从村域和居民点两个层面进行规划,并采取“基础性与扩展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编制,基础性内容是不同类型村庄都必须要编制的,扩展性内容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可选择性编制。其中,村域层面主要包括了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发展目标与规模、村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规划、空间管制规划等内容;居民点层面主要包括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旧村整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村庄安全与防灾减灾、村庄历史文化保护、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指引、近期建设规划等内容,同时明确村庄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在后岸村村庄规划中,重点对两规衔接、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近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导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图5)。
图5 后岸村鸟瞰图
c.推进村庄设计(整治设计)工作
美丽宜居村庄应开展村庄设计(整治设计)工作,村庄设计(整治设计)融总体结构设计引导、空间肌理延续引导、公共空间布局引导、风貌特色保护引导等内容为一体。后岸村同步开展村庄规划编制与整治设计工作,结合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建设现场会主要考察线路,进行了包括村入口、文化礼堂、茶话时光、余荫广场、重要节点建筑在内的的整治设计,很好地提升了村庄形象与景观风貌(图6)。
图6 后岸村节点效果图
d.注重村居建筑设计
美丽宜居村庄应高度重视村居建筑设计,体现地方乡土气息,充分考虑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习惯的要求,做到经济实用、就地取材、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既富有时代气息,又与环境有机协调,编制具有浙江省不同地域特色、农民能够接受采用的村居建筑通用图集,挖掘、梳理、展示浙派民居特色,探索形成“浙派民居”新范式。后岸村就很好地结合天台地域风貌与乡土特色,在村庄规划和村庄设计指导下,提出了后岸范式的美丽村居方案(图7、图8)。
图7 后岸村村居设计方案
图8 后岸村规划总平面图
传承乡土文化,提升村庄发展品质内涵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化的唯一特征。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与关键,也是美丽宜居村庄规划建设的重点。
a.重视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乡土文化的内容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美丽宜居村庄中乡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必须涵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建构乡村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框架,重点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场所、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二是乡土文化空间、线路的保护,规划应对属于村落的民俗节庆及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场地、活动线路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文化空间、线路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三是乡土建造工艺的保护,重视保护传统建筑修缮与建造的工匠队伍;四是传统村落内容及价值的保护,包括村落格局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五是与村落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乡土文化的挖掘,譬如山水文化、农耕文化等。后岸村的乡土文化主要包括了和合文化、石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
b.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传承,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后岸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弘扬“和文化”,打响寒山品牌。挖掘寒山隐逸文化,留住历史文脉,修建“和合文化馆”,改建文化大礼堂,编印寒山诗集,发展文化教化作用,打造精神归属地,将“和合文化”精髓充分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及村庄建筑、节点打造等方方面面,后岸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摄影基地、创作基地、采风基地和写生基地。二是突出“石文化”,记忆流金岁月。后岸村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石”已融入村民的点点滴滴,在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中,注重历史遗存、传承石文化,通过“石文化”一条街、采石问源景点、时尚石屋住宿,谋划开发石板仓,推介“十里铁甲龙”、寒山洞等自然景观,使“石文化”散发淳朴、悠远的芬芳,让游客回味抹之不去的“乡愁”。三是做足“农文化”,彰显农家特色。大力发展七彩观光农业,开辟“开心农场”,建设乡村大食堂,再现传统民间婚假习俗、传统美食,让游客玩在山水、采摘在田园、吃住在农家,体验生态美景和农耕乐趣。
升级乡村旅游,推进产业业态功能培育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上一切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满足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购物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合。乡村旅游的地域场所性和特色吸引性在于自然田园风味和独特居住文化。美丽宜居村庄的产业转型与业态培育的关键就在于以乡村旅游为基础,加强一、二、三产业联动和融合发展。
a.乡村旅游发展策划
重点从乡村旅游产品业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乡村旅游活动形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策划。
乡村旅游产品业态。一是以乡村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文化为主要审美特征,包括自然风光和村落风光观光、农事与生活方式体验、乡村民俗活动体验等在内的核心产品领域;二是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和活动服务,包括特色餐饮住宿、特色作坊活动、登山钓鱼等户外活动在内的配套产品领域;三是结合度假、养生、养老等功能,即将休闲农业与地产业开发相结合,形成农业休闲地产的扩展产品领域。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随着乡村旅游休闲化的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经历了从观光到休闲的体验形式转变,从自然风光享受到文化品位体验内容的转变,从农家乐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转变。从经营内容来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一般可为田园生态型、民俗文化型、历史村落型、休闲度假型。后岸村乡村旅游发展适合于田园生态、历史村落与休闲度假的结合。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从乡村旅游对土地的利用经营模式来看,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一般可分为个体经营模式、合作经营模式、商业项目经营三种。后岸村涵盖三种经营模式,具体可以包括农家乐、民俗风情园、租赁农园、乡村俱乐部、度假区等在内的多元经营类型。
乡村旅游活动形式。从乡村旅游活动形式来看,乡村旅游一般可分为农事体验形式、主题运动形式、康体疗养形式、文化体验形式、休闲娱乐、其他特色主题六大类。后岸村的旅游活动形式也将扩展到六大类的方方面面,如:主体性农园活动、水上运动、养生活动、文化参观和体验活动、休闲活动等(表1)。
表1 后岸村旅游发展活动形式分析
b.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以乡村旅游为基础,以业态培育为目的,加强产业联动和融合发展是美丽宜居村庄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后岸加快实现富民新经济,一是合作推动,发展“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二是电商驱动,打造“新引擎”,积极推进“电商换市”,健全配套服务;三是产业联动,实现“百业兴”,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为支撑,以农家乐经验为核心,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特色种植业,挖潜农产品加工业,建成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后岸村所代表的山区经济转型之路的“后岸模式”,其经济体系的精髓主要是由景区依托型农家乐向产业辐射型农业产业化的转变过程,显著标签是从“粗放经济”到“美丽经济”,并注重“四个协同”,即生态保护与产业生态协同谋划、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协同作用、生态集约与产业集群协同推进、生态经济与产品品牌协同发展,实现了“农文旅体”四位一体的产业互动融合。后岸村未来应更注重生态旅游、农村文创、高效农业、电子商务、小微企业的产业融化发展,并将特色业态培育与和合文化、石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并包装彩石问源、禅修体验等特色功能项目。
展现风貌特色,建构乡村营造策略体系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美丽宜居村庄的建设更应把这一原则和要求加以落实,以更好地展现美丽宜居特色形象。
a.把握乡村风貌特色构成
乡村地域风貌与特色构成包括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其中物质载体为整体格局、村落建筑、产业与景观、环境与要素,非物质载体为制造工艺、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当地艺术。整体风貌格局体现在乡村融入自然,浑然天成,保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整体格局与尺度,控制乡村规模,保证宜人尺度。山地型乡村风貌应山就势,结合山地特征做到错落变化,建筑形式多样,避免单一;水乡型及海岛型乡村风貌应关注村庄与水面和腹地的关系,岸线的利用和廊道的控制十分重要;平原型乡村风貌应注重乡村边界与田野、湖面、水系的渗透关系,村庄高度控制与平原尺度关系。同时,美丽宜居村庄的建设应重视传统建筑,竹海、油菜花田等农业与大地景观、生产设施的保护与利用,以及传统工艺与乡土材料的使用,文化与民俗的延续,建筑物的分类保护与整治,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后岸村的风貌特色在于景村相融的整体格局、依山就势的建筑布置、乡土气息的传统风貌,也是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基础所在。
b.明确村庄风貌改善策略
(1)最小化干预策略
最小化干预性出自《威尼斯宪章》,就是以乡村肌理保护为前提,用最简单的办法、最小的办法、最弱的办法去改善乡村环境。“微投资、微建设”,尽可能可逆。在理想状态下,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最小化干预,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宅基地不动;二是原有道路街巷格局不动,尽量保持原有村镇的肌理。富阳文村采用微差微变,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再现了传统村落的肌理、色彩、材质和尺度比例。后岸村采用恢复肌理,对和合文化园后院节点、捣年糕节点、文化礼堂节点、水车人家节点等街头小空间进行了细致的推敲,非常人性化,“恢复”了未曾有的肌理,使得彼此关系友好,并对街、巷、路面、驳岸、通渠、埠头、院落空间等进行了干预。差异化复制策略,主要包括原型衍化和大同小异的手法进行复制。其中,大同小异的手法是通过其变异和组合,寻求均质建造基础上大同之下的小异和微变,同质的差异性复制,既避免了千屋一面的单调,也防止一屋一样式过度设计的出现。正是基本单元及其变异,使得在复制生长过程中差异性的出现成为可能(图9)。
图9 后岸村居设计方案
(2)地方性材料策略
充分尊重原生环境,强调乡土材料运用于建筑及环境景观小品中。后岸村的整治设计大量使用了石、竹、木、草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生态型技术策略
主要包括立体绿化和通风遮阳。传统建筑的遮阳策略有深出檐、垂竹帘、格栅窗、加骑楼、种植物。在村居设计中,将传统建筑的遮阳策略进行提炼发展,形成横向披檐、竖向百叶、花格窗、木板窗的策略(图10)。
图10 后岸村居设计生态型技术策略运用
(4)低技化自建策略
低技化建造背后,蕴含着乡土建筑设计活动所包含的深刻的人文意义——“为所有的居民提供一个体面的社区”。这也是美丽宜居村庄村居设计的关键所在。
明确管理实施,探索乡村开发运营模式路径
美丽宜居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村民、村集体(村两委)、各级政府(省、市、县、镇)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村集体(村两委)的战斗力和村民的理解支持至关重要,必须依靠“自下而上”的公众力、“自上而下”的政府力及“协调融合”的市场力的共同协同作用。因此,构建基于这三种力量的管理实施措施及开发运行模式是美丽宜居村庄规划设计蓝图最终得以实现的有效抓手。
a.务实的管理实施措施保障
(1)政策资金支持
美丽宜居村庄的建设发展往往面临着土地、资金、项目瓶颈的约束,单纯依靠村集体可能意味着重重困难。后岸村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村集体(村两委)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把握有利于后岸发展的各种机会,并得到了省、市、县、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农房建设用地指标、村庄整治与建设资金,乃至省级重要会议的安排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程度的考虑与倾斜,保证了后岸的发展后劲。
(2)“乡贤”共促发展
传统乡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精英人才——告老还乡的官员、从商回乡人士、读书人、德高望重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乡绅”“乡贤”,他们是维系乡村精神的重要群体,也是传承文化、教化村民的重要群体。充分发挥村里有威望、有人脉、有资金、有文化的“乡贤”的作用,强化村庄认同,将有力促进美丽宜居村庄的建设发展。后岸村现任村支书(兼村主任)是后岸快速转型与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作为较早走出村庄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饱含激情返乡带领一批“乡贤”支持家乡建设,给后岸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3)全过程公众参与
美丽宜居村庄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发展需要村民的全过程参与。在规划设计中,应组织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与座谈,了解各层面的发展诉求并加以规划落实,加强规划编制到成果审批过程中村民的参与度,让村民深入广泛地参与到公共设施完善、村庄环境整治、住房条件改善、经济产业发展等规划策划过程中,以便更好地认识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保障村庄规划设计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在建设发展中,重视村庄宗族延续、节庆活动的开展,提供公众文艺、民俗表演,增加村庄认同感;从村民的关注点入手,通过给予他们实际利益,使之切身受益于村庄营造,调动村民参与的主动性;结合规划设计意图完善村规民约,打造美好靓丽、内涵丰富、和谐健康的村庄生活环境。
b.多元的开发运行模式探索
为保证规划设计的顺利实施,美丽宜居村庄应进一步明确分期实施策略和建设时序,并通过开发运营模式的探索来支撑规划设计落地。在近期、中期、远期建设区块及后岸新村、水上活动馆、和合文化园等重点项目确定的基础上,后岸村结合现有的农家乐村集体统一经营模式,统筹村庄发展和特色项目的打造要求,对开发运营进行了更为多元化的尝试。一是个体经营。村民利用自家宅院闲置用房进行经营服务,主要包括文化活动广场周边的餐饮、茶室等服务。二是邻里联合共营。通过邻里之间自主合作,整合室内、室外空间,形成多个具有特色的院落,充分利用院落空间经营,发挥乡村室外环境优势。三是农村合作社集体经营。通过专业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包括农业生产、桃林乐园、采石文化廊、民俗手工体验、旅游接待中心的经营等。四是社会资本团队经营。对于健身禅修精舍等投资大、风险高的项目,建议引进外来资本和专业团队进行综合经营与管理。
叁
结语
针对浙江美丽宜居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本文对天台县后岸村的规划设计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深化村庄设计,保证村庄规划建设落地;传承乡土文化,提升村庄发展品质内涵;升级乡村旅游,推进产业业态功能培育;展现风貌特色,建构乡村营造策略体系;明确管理实施,探索乡村开发运营模式路径”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此期望对完善并提升美丽宜居村庄的规划建设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Z],2015.
[2]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年度全省村镇工作座谈会资料汇编[G],2015(3).
[3]许英雷.天台县山区经济转型模式选择与建设策略研究[Z],2015.
[4]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天台县后岸村村庄规划设计[Z],2015.
[5]陈秋晓,洪冬晨,吴霜,等.双体系并行特征下的浙江省乡村规划体系优化途径[J].规划师,2014,30(7):91-96.
[6]周樟垠,曾庆云,陈华智.社区营造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梅湾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9):38-49.
作者简介:
吴琳,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六所所长,高级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余建忠,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鲁斐栋,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六所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