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水田旱种植高产视频_水田种植业_水田种植什么赚钱

◇2021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十四五”规划提出,创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明确“推进黄土高原旱作梯田建设”“大力开展黄土高原高标准淤地坝建设”……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陕西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陆续出台《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文件,坚持不懈加强植被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与时俱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植绿固土、整修农田、系统治理……被苦难逼出来的法子,在实践的捶打中扎根拔节、迭代升级。

◇“有了高标准农田稳产高产,即使今年有点旱,田里的玉米亩产也能超过1000斤,谷子亩产有900斤。”

◇南治土、北治沙、水调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啃硬骨头”的生态治理攻坚战,在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悄然打响。

◇“以前,汛期时汾川河的水只能白白流走。通过智慧调水开展小流域治理,可以畅通水系微循环,把汾川河的水留下来。”

◇“我直播时,不少客户既要看苹果的长势,也要看变绿了的黄土高原风貌。这片林海,是风景,也是财富。”

◇点滴汇聚,促成山川巨变。千沟万壑,早已绿意盎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目前,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已达59%以上。

盛夏时节,乘车自陕西西安一路北上榆林,海拔渐次抬高。沿途目之所及,青山如黛。密林烂漫,果实摇曳,绘于只此青绿的底板,点染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印象中沙尘漫天的黄土高原样貌,已难觅踪影。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偏北,涵盖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黄土高原地区曾水草丰美、沃野千里,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大面积退化,风沙侵袭、水土流失。

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两市,大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曾经,大风起时黄沙飞舞、暴雨过后满目沟壑,诉说着黄土地的苍凉悲歌。

这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

2021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对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这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在发展中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让天高云淡、草木成荫、牛羊成群始终成为黄土高原的特色风景”,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这样强调。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领航定向下,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进入全新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十四五”规划提出,创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明确“推进黄土高原旱作梯田建设”“大力开展黄土高原高标准淤地坝建设”……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陕西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陆续出台《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文件,坚持不懈加强植被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与时俱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近年来,陕西年均入黄泥沙量减至2.7亿吨左右,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6.8%、植被覆盖度达到60.7%、植被固碳量上升至477.5克/平方米,全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黄土高原主色调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红旗漫卷,绿意盎然。从高西沟村到宝塔山下,从毛乌素沙地南缘到黄河岸边,一幅幅山青水绿、天高云淡、生机勃勃的壮美画卷,正在黄土高原徐徐铺开。

水田种植业_致富经水田旱种植高产视频_水田种植什么赚钱

延安市宝塔山风光(2023年6月26日摄)。张博文摄/本刊

高西沟的变迁

到了高西沟村,才理解生态治理之于黄土高原的意义。

立于村口龙头山上展目眺望,斑斓美景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山岭连绵铺展,成片的油松、侧柏、杨树郁郁葱葱。转身回望,苹果树硕果累累,层层梯田点缀其间。沟道中,梨园齐整。更远处,水库波光粼粼。

时光倒转,景象迥异。

几十年前,这个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小山沟,土地瘠薄,十年九旱。贫穷挨饿的记忆如影随形。

“那时流传着一句话:‘有女不嫁高西沟。’为了填饱肚子,父辈们只能上山开荒种田,希望多掏个‘坡坡’,多吃个‘窝窝’。”69岁的高西沟村村民高治习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过度开垦让高西沟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困难时小米粥都吃不上。

痛则思变。20世纪50年代,高西沟人开始在黄土沟壑中寻找出路。植绿固土、整修农田、系统治理……被苦难逼出来的法子,在实践的捶打中扎根拔节、迭代升级。

坚持不懈植绿固土。1953年起,高西沟村干部群众尝试在高山远山造森林,弃耕坡地种牧草,陡坡险坬种柠条,封山禁牧护林草。原本光秃秃的山头一天天变绿,逐步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当时的群众并没有明确的生态保护概念,就是靠着一股劲儿坚持了下来。”高治习说。如今,高西沟村依然保持着植树种草的传统和自觉。村里每年新发展的党员至少完成栽植100棵树苗,且保证存活率在90%以上。全村现有林草地4800亩、果园1000亩,荒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为70%。

整修农田向地要粮。山坡上的田地容易跑土、跑水、跑肥,1958年冬天,为修建第一片水平梯田,高西沟人以“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坝地打堰窝”方式在孙家梁山开展大会战。当地人说,“沟底打了坝、天旱地不怕,淤积一寸泥、可顶百担肥”。高西沟人在无水的沟道打坝、修堰窝,在有水的沟道建池修渠、扩展水地,在山顶缓坡建台地,修宽幅梯田,累计打坝126座,修堰窝100个,既增加了耕地资源,又提高了粮食产量。

近年来,高西沟村在原有梯田基础上再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介绍,村里新修高标准农田777亩,每亩投入资金约2000元,“有了高标准农田稳产高产,即使今年有点旱,田里的玉米亩产也能超过1000斤,谷子亩产有900斤”。

据米脂县农业部门统计,米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亩均节水30%、节膜25%、节肥20%、节劳20%,谷子亩均增产120公斤、节本增收900元左右。

系统治理与时俱进。多打粮食得有肥料、肥料靠牛羊、牛羊要吃草——基于对当地山势、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分析,高西沟村在20世纪70年代探索实施田地、林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模式。“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这种做法使全村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姜良彪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西沟村开启“二次创业”: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原则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涧综合治理的思路,进行系统性生态治理。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入手,逐步把“三三制”发展为“三二一”模式,即林、草、粮的用地比例为3:2:1。

如今,高西沟村附近小气候明显改善。“随着植被增加,大家明显感受到了气候的改变。每年我们村会比周边地区多下一两场雨,每次降雨量也比周边地区多个一两毫米。”高西沟村第一书记常静说。

70载接续奋斗,高西沟村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创造了不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奇迹。

一手护绿、一手“生金”。高西沟村实施片区空白点营造林和公共场地绿化,建设黄土高原山地树木引种试验示范园,守好绿色“家产”,做强小米、山地苹果等特色产业,完善经济林建设,加快文化旅游开发。“米脂确立了以生态治理开辟绿色发展路径、以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发展思路,全域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米脂县县长杨树森说。

2022年,高西沟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万元。久久为功积累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高西沟村建起了水土保持生态展览馆、梯田观光点、苹果采摘园等多处景点,巧手婆姨烹制的油馍馍、糜子饼、饸饹面成了香饽饽。每到节假日,村里游人如织。

68岁的村民高治周,参与了村里的庭院改造项目,把家中7孔旧窑洞翻修一新。“我之前考过厨师证。现在把窑洞一翻新,农家乐就开起来了。”言谈间,他喜上眉梢:“城里人就稀罕原生态的美景、美食。这绿水青山,真就是咱红彤彤的好光景!”

啃下生态治理“硬骨头”

高西沟村的变迁,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的缩影。南治土、北治沙、水调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啃硬骨头”的生态治理攻坚战,在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悄然打响。

来自陕西林业部门的卫星遥感植被覆盖度图像显示,从2000年的“半黄半绿”到2010年的“一片绿”,再到2020年的“大片绿”,时间的标尺刻下生态恢复的艰辛历程。

南治土,植树造林提质增效。黄河西岸的延安市宜川县,因坐拥壶口瀑布而闻名于世。这里也是黄河流域生态最为脆弱敏感的区域之一:临黄悬崖山势陡峭,很多地方坡度超过50度。因治理难度大、植被稀少,一场大雨就能将大量泥沙卷入黄河。

有这样一群人,常年活跃在宜川县黄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之上。他们身临“绝境”、背负树苗,腰间拴着安全绳,面朝崖壁刨坑种树。没有路,他们爬;没有土,他们背;没有水,他们从黄河运。自2012年起,这支“悬崖造林队”在悬崖、陡坡等生态脆弱区种下了1万多亩树林,用“不留一寸荒山”的倔劲儿和血肉之躯,攻克了悬崖造林的难题。

从“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到“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悬崖造林队”亲历了旧貌与新颜的深刻对比。过去植被难以生长的悬崖、陡坡,眼下都覆盖了乔木、灌木,青山连绵不绝,望不到头。

202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区域生态重建、草原生态修复等九大林草植被保护修复工程。由点及面,黄土高原上的绿色版图持续扩张。

大暑节气,站在宝塔山上向四周瞭望,绿色已是城市主色调。曾经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的延安,在2016年获评全国森林城市,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46%提高到如今的81.3%。

北治沙,促进沙化土地固碳。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地及长城风沙沿线,是国土增绿、提高综合植被盖度的重点区域。在20世纪“数十万人挺进沙海”造林大会战成果的基础上,近年来,与黄土高原外围相接的毛乌素沙地积极发展治沙产业,加强荒漠化治理、风沙源生态修复和退化防护林修复。

榆林市副市长杨扬介绍,榆林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提出加大防护林改造建设、林牧生态区建设等工程,“让绿色成为榆林大地的主色调”;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跟进,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投资体系,2010年以来,榆林每年以不低于4亿元的投资额度推进生态建设……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飞播治沙、樟子松造林等技术快速推广,让榆林的大面积荒沙披上绿装。

“流动沙丘止步生绿,毛乌素由‘浅绿’迈向‘深绿’。”陕西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告诉记者,生态专家正在毛乌素进行重构生态系统的有益尝试,沙地林中逐渐出现“固碳”现象,这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地肥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扎扎实实的成效——2017年至2019年,陕西省级财政累计投入黄土高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试点资金23亿元,共支持项目210个,新增防治水土流失面积3979.18平方公里,减少年入黄泥沙1948.13万吨。在延安,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末的2.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2年的1.78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黄泥沙量由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

智慧治水,集约高效利用水资源。有汾川河流经,南泥湾这片“陕北好江南”留下了水稻种植历史。“以前,汛期汾川河水只能白白流走。通过智慧调水开展小流域治理,可以畅通水系微循环,把汾川河水留下来。”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项目管理部部长刘港介绍,近年来,依托延安市宝塔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南泥湾实现了水资源丰歉水期智慧调配。

南泥湾水美乡村智慧化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全流域水库运行情况一览无余。通过一并实施的河道岸坡治理、水土保持、防污治污等配套项目,不仅南泥湾未来发展用水需求得以保障,汾川河两岸也形成了水草丰美、一步一景的新貌。

科技赋能,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水平。目前,陕西“智慧水保”平台为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中型以上淤地坝有了“身份证”。延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永峰说,作为水利部确定的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延安坚持科技引领,依法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实现了在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

按照“分区治理、精准施策”原则,延安稳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张永峰介绍,在南部高塬沟壑区,突出抓好保塬固沟工程建设,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北部丘陵沟壑区,重点建立以沟道淤地坝为主的拦沙工程体系,进一步控制和减少入黄泥沙。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重点抓好残塬区水土流失防治,实施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封禁治理和淤地坝等水保工程建设。

据初步统计,启动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以来,各级各部门已为延安投入水土保持资金18.6亿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1平方公里。

水田种植什么赚钱_致富经水田旱种植高产视频_水田种植业

果农在陕西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一处果园采摘苹果(2022年10月10日摄)。张博文摄/本刊

“两山”转化黄土“生金”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延安市富县胡家坡村的田园综合体。这里的2100多亩水田刚刚完成插秧。放眼望去,秧苗嫩绿、溪水潺潺,稻草人“守护”田间,不时可见新人在拍摄婚纱照。

同样是种地,在高标准农田里,耕牛变“铁牛”、靠年景变为靠科技,收成大不相同。

62岁的村民李世春种植10亩水稻。过去地块小而分散,每到播种季要雇十多名工人。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他家的田亩平整连片,田间道路硬化拓宽,插秧机、收割机派上了用场。

“亩产从过去的不到1000斤提高到现在的1700多斤。这10亩田,我和儿子两人就能管过来。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他说。

持之以恒的生态治理改变了黄土高原的区域生态,更深刻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广种薄收的生活状况。

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农业。在延安市宝塔区金盆湾村,荒废多年的300多亩盐碱地被改造成平整、灌溉排水俱全的高标准农田,种上了玉米。全村改造的3200多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产量翻番。

立足黄土高原沟峁交错、地形破碎的自然条件,多年来,陕北逐渐探索出淤地坝这一黄土高原地区独有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易发水土流失的沟壑里,修筑一道道拦截泥沙的土坝,能够起到拦蓄洪水、保持水土之效。目前,陕北已建成淤地坝3.4万余座,占全国一半以上。

“大部分坝地都是肥沃的良田,可以用来发展粮食生产。”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闫建华介绍,通过推广筑坝集雨、垄沟种植、覆盖保墒、集雨窖灌、水肥一体等旱作农业技术,黄土高原的农业绿色发展体系日趋健全。在榆林,2022年全市新建旱作节水农田4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52.5万吨。

2023年7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等五部门共同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十条措施》,提出要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求,分区域、分类型确定建设标准,力争用2~3年时间,使陕西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有明显提升,建成遇旱能灌、遇涝能排、高产稳产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

三产融合,深挖“土特产”潜能。在多年生态治理基础上,陕西省提出,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大力实施特色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从延安市区驱车半小时,就到了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接到客户来电,果农乔桂梅走进果园,识别出客户认养的苹果树,打开视频开始直播。

“客户用手机小程序认养果树,采收后再用快递发货。以前,苹果熟了才能卖钱,如今果树一开花就有客户认养。”乔桂梅指着远处的青山说,“我直播时,不少客户既要看苹果的长势,也要看变绿了的黄土高原风貌。这片林海,是风景,也是财富。”

延安最早种植苹果的洛川县阿寺村,近年来建起苹果文化街区,果园变成公园。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雪,果园一年四季有风景。13公里之外,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内,52家规模企业、30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5000多人在这里就业,业态更加多元、产业加速细分、链条不断延长。

“延安70%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苹果收入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说,延安以鲜果种植为代表的一产,以果网、果筐、纸箱加工为代表的二产,以农资配送和仓储物流为代表的三产,彼此之间正在加速融合,带来聚合效益。凭借苹果这个“铁杆庄稼”,万千果农圆了小康梦。

不仅延安的苹果,延长、宜川的花椒,吴起的香瓜,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板栗、核桃……无边的生态林海,为群众开辟出“土特产”致富新路径。

重塑景观,做好乡村“美”文章。生态治理富裕了一方百姓,更刷新了乡村颜值。延安市宝塔区赵家岸村,窑洞民宿群风格古朴,与青山相映成趣。整齐的搬迁社区前,游客开心地体验着陕北剪纸。采摘园内,有机肥育出的番茄,咬一口,满嘴儿时的味道。

“这绿水青山里,有没有你的乡愁?”顺着手机直播镜头,在此经营鲜花生意的李雄伟,将观众引入一片花海。赵家岸村是延安最大的花卉基地,17座大棚里,百花争奇斗艳。“日子好了,爱美成了刚需。现在卖花,四季都是旺季。”他说。

“美”字里有文章。在持续推进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把全村22500亩撂荒地与山顶林地进行流转,重塑景观格局,逐步实现了景观多样化、生态经济化和农业现代化。

走进南沟村,塬上的苹果、李子、山杏,棚里的果蔬,田园风光里的特色民宿……组成令游客流连、让村民骄傲的美景。

“过去路不通,一下雨车子就进不来,打个电话还要爬上山坡找信号。现在,村子获评3A级景区,村民人均收入在去年也达到19500元,成了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2011年起驻村工作的乡镇干部张光红说,从过去的荒山荒坡到绿水青山,再到今天的金山银山,“生态这碗饭越吃越好、越吃越香”!

“从南沟村的蝶变,可以看出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振兴的希望。”陕西省政协委员陈怡平说,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地制宜重塑生态景观格局,是乡村振兴的可资借鉴之路。

点滴汇聚,促成山川巨变。千沟万壑,早已绿意盎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目前,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已达59%以上。

山、川、塬、梁、沟、峁、壑……黄土悠悠百万年。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已然碧水蓝天,草木葱郁。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沈虹冰 陈晨 姜辰蓉 参与采写:张博文 孙正好)

水田种植业_水田种植什么赚钱_致富经水田旱种植高产视频

致富经水田旱种植高产视频_水田种植业_水田种植什么赚钱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