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海省应急管理厅网站消息,2022年8月18日7时03分许接中共西宁市委办公室报告,西宁市大通县发生山洪灾害。8月18日至19日,应急管理部主要负责人带领国家防总工作组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指导“8·18”山洪灾害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截至8月21日16时,山洪灾害已造成26人遇难,5人失联,23人获救,各项救援及保障工作仍在有序进行,具体灾害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人民日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青海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天目新闻、红星新闻等媒体均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央视新闻的相关微博已累计获得4300余条评论。
山洪灾害成因公布,此次降雨量超过50年来平均值
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青海省大通县山洪灾害,启动国家Ⅲ级救灾应急响应,支持地方做好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等救灾工作。昨天中午,国家防总副总指挥、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王祥喜率工作组紧急赶赴青海,指导做好救援处置工作。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向青海紧急预拨50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用于抢险救助等。
国家防总工作组要求,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调度,全力做好抢险救灾救援各项工作。
经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现场查看,综合分析此次灾害成因,初步认为此次灾害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近期连续降雨致使土壤水量达到或接近饱和,8月份以来,青林乡降雨量累计达114毫米,超过50年来8月平均值,地表径流量加大,短时超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二是此次降雨时间短、强度大,降雨过程持续一小时左右,青山乡、青林乡分别形成降雨量约34.6毫米和39.3毫米,降水强度历年罕见,加之青林、青山本地强降水和上游宝库乡降水汇聚,地表径流增大,汇水面大,短时间内形成了山洪。三是青山乡沙岱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07立方米,17日强降雨致使河道流量突增至100立方米左右,山洪流量大,引发山洪灾害。
事发前一天气象局曾发布预警
据极目新闻报道,8月17日下午5时19分,青海省水利厅与青海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受降雨影响,预计8月17日20时至8月18日20时,西宁市郊区、大通县、湟中县、海北州门源县、海东市、黄南州同仁市、尖扎县部分地区发生山洪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黄色预警),请上述地区加强防范,注意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其他地区也可能因短历时强降水引发山洪灾害,请予以关注。17日下午6时13分,大通县水利局与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受降雨影响,预计17日20时至18日20时,大通地区发生山洪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黄色预警),请上述地区加强防范,注意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
新京报快评:为农房建设问题再敲警钟
夏天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的季节,除了高温、干旱外,暴雨、山洪、泥石流等都会危及公众的安全。根据当地应急部门的分析,暴雨导致特大山洪和泥石流是此次灾难发生的直接和重要原因。
但是,通过媒体发布的现场航拍画面以及当地披露的情况也可以发现,在受灾地区,不少民居建在受灾河道内,或是沿河而建。当地的农村民居选址不科学,其实也是导致此次山洪灾难伤亡过大的重要原因。
此次山洪受灾中心是大通县青山乡,当地村民的民居大都就是依河而建,受灾也相对严重。关于农村建房,2021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农村自建房安全常识”一张图》,强调了农村房屋建设“危险地段须避让,滑坡崩塌要防范,地陷地裂采空区,洪水易发高压线”。与此同时,也明确指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段,地质塌陷区,行洪河道、沟谷等低洼地段不能选址建造房屋”。
而在此次受灾的大通县青山乡、青林乡,一些农村民居建设明显不符合上述标准,因此也成了此次灾难伤亡过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然,这是由于当地民众既往的生活经验导致的结果,倒也不能苛责民居选址者。但此次山洪灾害之后,这些因素理应引起当地有关方面的重视。
比如,农村房屋建设安全常识需要更加广泛地传播,不仅要让农村居民知晓,还要把这些常识和规则落实下去。这就要把工作做在农村房屋建造的前头。虽然农村房屋建造是个人的事,但出于对生命安全的保护,专业机构的建议和介入其实也必不可少。
具体而言,相关方面可以做到农村宅基地申请审查到场,批准后丈量批放到场,施工关键节点巡查到场,村民住宅竣工验收到场,对农房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对相关安全隐患予以排查和动态监测,做到房屋选址科学、安全,同时符合建筑安全标准。
此次山洪灾害,为农村民居建设规范再次敲响了警钟。而当地也有必要针对受损民房进行灾后调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亡羊补牢。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对于危险地段的旧房该迁址的要及时迁址,对于新建农村房屋要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并对村民解释好相关政策,耐心做好说服工作。
事实上,随着气候不断变化,未来的极端天气情况也会越来越常见,各地都有必要从此次山洪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未雨绸缪地把包括农村民居科学选址在内的防灾减灾工作做实做细,方可有效进行灾害风险防控,切实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对此,有网民表示:“今年山洪好多”;“这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天灾,愿那些逝世者一路走好,受害者坚强挺起战胜一切自然灾害”;“突然的恶性天气真是防不胜防!多少年不遇的暴雨”。
有网民指出:“其实现在天气预报比以前准多了,但即使通知了也没人当回事儿,因为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总觉得这种灾害是极个别情况,离自己很遥远”;“降雨可以预测,但是到了地面会怎样预测不了。好像每年会预警有地质危害的地区,这种小地方如果工作不细,估计就管不过来这些”;“主要太罕见了,所以都没有经验,才会这么严重,我家那边小时候基本每年发洪水,有时一年来三次,台风+洪水,但是很少死人”。
也有网民表示:“即使气象局报道了特大暴雨,也没几个人会想到会发生山洪导致河道变道而已”;“这种天气很难预报的,瞬间强降雨,1分钟不到,怎么撤离?”。
有网民建议:“地势低洼的村庄应立即启动搬迁计划,以防历史重演”;“山脚下山边上不能住,风景是不错,但一遇到自然灾害,后果难以想象”;“现在还在防汛期,希望相关危险地段可以提前做好防护,这样的伤害少一些”。
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召开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百日清零行动”和“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视频调度会
8月16日,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召开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百日清零行动”和“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视频调度会,通报前期工作推进情况,明确近期工作要求。会议要求,各区应急管理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研判整治成效,深入分析短板漏洞,明确整治工作的时间表、任务表,列出问题清单、挂账推动整改,确保两项整治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上海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正式印发
近日,市应急局会同相关单位组织修订并印发《上海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新修订的《上海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及各方在应急处置工作中的职责定位,细化了指挥协调、风险防控的机制,完善了监测预警、信息报告流程,规范了分级响应标准,明确了恢复重建、应急保障等具体要求。
重庆4起山火全扑灭,初步查明起火原因均和高温有关
8月17日、18日,重庆涪陵区和南川区相继突发山火,市、区两级救援力量立即开展灭火救援工作。截至8月20日8时许,4起火灾现场明火均已扑灭,无人员伤亡。
据了解,8月17日18时28分许、20时30分许,涪陵区荔枝街道、江北街道辖区山林突发山火。起火原因初步查明分别为原住老人烧野蜂包和民用电线在高温大风下断裂起火。
8月18日10时26分许、13时37分许,南川区神童镇、三泉镇辖区山林也发生山火。起火原因初步分析为干燥枯枝落叶高温自燃和一企业电力专线负荷过大自燃。
山东一化工车间发生生产事故,致2死
8月14日,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其全资子公司山东海利尔化工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海利尔”)车间反应釜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致2人死亡。目前现场救援工作已经结束,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湖南一男童在游泳池溺亡,涉事游泳馆已关闭
8月14日,一名小孩在湖南娄底的一家游泳馆不幸溺亡。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当救生员发现并施救时已经来不及。监控显示,小孩下水后大力扑打水面,周围扬起大量水花,但游泳池中无人注意到,小孩挣扎约一分钟后沉入水底。相关工作人员称事情目前还在调解,原因尚不清楚,涉事游泳馆已关闭。
建立多部门多灾种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
当前,国际灾害形势和风险趋势较为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在此背景下,传统灾害管理模式遭遇较大挑战。本文基于第七届全球减灾平台大会“打破壁垒——以多灾种多部门融合的方式管理风险”专题会议相关内容,在分析我国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建设现状基础上,提出要理顺职责关系,建立健全法律规范,制定统一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建立多部门多灾种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多部门多灾种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关键是要按照“一盘棋”的思路和“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理顺职责划分,进一步处理好统和分、上和下、防和救的关系,有效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真正构建起一个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应急管理组织网络。
一是要理顺职责关系,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进一步落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规定,强化地方在突发灾害事件应对中的主体意识、责任和作用。同时,加强中央在顶层设计、规划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方面的职责,更好地发挥指导协调作用。
二是要建立健全法律规范,严格落实部门责任。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特别是要针对应急管理过程中各部门间制度不统一、部分工作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应急预案等不同层次,搭建一套立体化的制度体系,为跨部门、跨灾种的灾害事件应对提供坚实的制度框架。
三是要制定统一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提升跨部门应急协同能力。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往往需要多个业务部门协同开展工作,而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是否高效,极大程度依赖于是否存在一套统一的灾害应对处置标准。因此,建立一套统一调度、分工明确的标准体系,统筹各部门协同处置灾害事件,才能保障应急工作高效开展。
四是要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加深数据交互共享。要实现国家“大应急”的理念,应急管理必须实现更深度的资源整合、信息互通。因此,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已覆盖全国各省、市、区、县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作为统一的数据资源库,对灾害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存储和管理,提供资源整合的物理条件和技术支撑,在信息动态上互通互鉴,在人员流动上互认互通,真正意义上打破“信息孤岛”。
此外,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军队、企事业单位信息共建共用制度,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在应急信息采集、整合、利用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协同作战、整体作战,真正在大灾大难面前形成全国“一盘棋”有力有序的应对局面。(作者:刘美玉、吴娟娟 《中国减灾》2022年第13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