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茶花的养殖方法_致富经茶花嫁接_致富嫁接茶花视频教程

本报1998年5月9日关于四望山村的报道《香菇的寿命有多长》。

开栏的话

大山巍巍,钟灵毓秀。生活其中的人们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25年前,本报曾派青年记者深入太行、伏牛、大别三山,开展“三山行”主题采访活动,探访深山群众的生活原态,记述他们为摆脱贫困的各种探索。

25年后,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本报组织青年记者“再向三山行”,以“旧闻”篇目为线索,寻找当年那人那村那事,见证新时代深山群众生活的新变化,采撷那里在“两山”实践和乡村振兴中的新故事。

今日起,河南日报先行推出“再向三山行·大别山采风”一组稿子,此后伏牛山、太行山两组报道也将陆续与读者见面。

记者 任国战 赵春喜 马小刚

深秋,车行山中,满目是绿。

漫山遍野,茶田连绵,层层铺开的绿意将大山紧紧包裹。这山中,这绿里,到底蕴蓄着山民们怎样的梦想?

山叫四望山。因从海拔900多米的主峰上远眺,可望见河南信阳、桐柏以及湖北随州、应山四地,故而得名。

四望山村即位于四望山主峰脚下,属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

紧临公路,村民刘庭富家粉墙红瓦,依山傍水。

屋前一角,菇棚内菌棒整齐码放,一朵朵香菇绽放如伞,散发着阵阵清香。

路对面,刘庭富家的茶田郁郁葱葱,麻栎树、橡树、云杉、板栗、河柳俏立其间,映山红、三角枫红韵点点。

“现在,村里种香菇的少了,大都种茶叶了。”围坐小院,刘庭富和我们讲起了四望山村的茶、菇轶事。

20多年前,依靠当地的麻栎树资源,四望山村家家户户发展椴木香菇,远近闻名。由于长年无节制地滥伐,村民忽然发现,山里的麻栎树越来越少了。

“种菇砍树,可树就那么多,砍完了咋办?”刘庭富和乡亲们心里不踏实了。几番商议,他们改为发展袋料香菇,情况才渐渐好转。

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村民在种菇之余开始尝试种茶。林茶共生,不但收入有了新进项,还可以改善生态,留住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青山。

起初,大伙儿对种茶没经验,闹出了不少笑话。“100斤的茶籽,能种两亩地,却尽着三分地可劲撒。密度大,养分跟不上,茶自然长不好。”忆起当时的情景,刘庭富忍俊不禁。

几经尝试,村民们渐渐摸准了门道。

村上的茶田也由最初几家几户零零星星的三五亩,发展到现如今家家户户几十亩、上百亩。

刘庭富家现在种有2万棒香菇、40多亩茶田。说起种茶,谈起林茶共生的“生态经”,刘庭富头头是道。

“香菇的生长收获期也就五六个月,剩下的日子种茶,两不耽误。咱农民挣的就是出力钱,只要肯出力,日子就差不了。”

从发展椴木香菇到袋料香菇,再到如今满山的茶田,村民的收入实现“三级跳”。

“日子好过了,但咋能更好?”“还有啥致富新路子?”“除了茶,我们还能做什么?”像这样的讨论,每隔几天就会在村“两委”会上出现一次。

指着门前去年刚修好的旅游公路,村党支部书记邱元明若有所思地对我们说:“路子都是一步步蹚着走出来的。发展茶产业绝不是致富的终点,但便捷的交通却会让乡亲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公路连着致富路,好日子永远在明天。”浉河港镇副镇长刘强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四望山发展的底气。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让村民在家门口生态致富,镇里有责任,更有信心。

随着旅游公路的开通,邱元明和村“两委”也在谋划下一盘大棋:

继续发展茶产业及优质茶产业加工;加强对食用菌生产的生态化引导;依托高山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申报纯净水厂,增加村集体收入……

除了茶山,借助村中鄂豫边区中共信应地委机关报《先锋报》创刊旧址等红色遗址,将红色资源和绿色旅游结合起来,把民宿和农家乐办出自己的特色。

未来是美好的,放手去干就是了。

由四望山村一路向北10余里,便是郝家冲村。

新晋网红打卡地何家寨露营基地便在这里。一座座白色的帐篷客房犹如盛开的茶花开在连绵的茶山上。中秋、国庆假期,这里接待游客量达到3万人次,100多间特色民宿提前一个月便被预订一空……

答案似乎呼之欲出。今日何家寨红火的旅游场景,何尝不是四望山村茶旅融合发展的“可视”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何曾负过人。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茶资源优势,浉河区正在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理念深耕厚植,信阳茶产业的名片正越叫越响。

临别时,眺望四望山村青翠的茶山,仿佛又看到刘庭富向我们挥手告别:“下次再来就不一样啦!”

好的,我们下次一定再来!

“三山”今昔说

从菇满园到茶满山

□曾庆峰

致富路上,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地处两省四县交界的偏远山村四望山,不甘守着穷山薄田,积极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

1982年,四望山人外出学到了椴木香菇栽培技术,大伙一哄而上,就地伐木搞香菇,不到十年,主要原料麻栎树种枯竭,使得香菇栽培难以为继。

1998年,我走进四望山。种香菇依然是村民的主要收入,袋料香菇代替了椴木香菇,村民们也学会了“规划”:对主要原料杂木砍伐一批、再生一批,不能再走涸泽而渔的老路了。

2023年,河南日报记者再访四望山。村民已经很少种香菇了,村头的茶田郁郁葱葱、各色经济林俏立其间。该村地处信阳毛尖的主产区,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村民开始发展茶产业,在家门口念起了生态经。如今,旅游公路开通了,农家乐和民宿也在规划建设中,一幅林茶共生、“红”“绿”相融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从菇满园到茶满山,四望山人终于找到了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致富之路。四望山的发展实践证明: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致富之路才能长久!而它的发展之路,不正是茶乡信阳无数个山村探寻致富的缩影吗?(作者为1998年本报“三山行”大别山采风报道组成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