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沼公鱼能人工养殖吗_池沼公鱼养殖基地_沼池公鱼养殖技术

跑道”里养出生态鱼,“颜值”高“身材”好。

“往年一到收获季,要请20多个工人,穿下水裤拉网、捕鱼。如今,百亩池塘鱼产量达到50万斤左右,只需3个人就能够轻松管理。”11月4日,在蔡甸区张湾街得民特种养殖公司生产基地,基地负责人徐德忠欣喜地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公司引进的高智能“跑道养鱼”技术。

据了解,武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智能化、高科技逐渐被运用到水产养殖业,循环水养鱼、箱式养鱼、桶式养鱼等智能化养殖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养鱼观念。

■ “跑道”里养出生态鱼,“颜值”高“身材”好

“跑道养鱼”是一种池塘流道循环水养殖模式,需要将传统养殖池塘进行升级改造,配比一条循环流水养殖槽,进行高密度养殖,依靠流道、排污设施、增氧设施、投喂设施,组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集中养殖、吸污、处理,实现尾水零排放、养殖密度和品质“双提升”。

得民特种养殖公司生产基地目前有14条这样的“跑道”。“跑道”呈长方形,长29米、宽5.2米、深2.5米。“这些水槽跑道就是鱼平时活动锻炼的地方。”公司负责人徐德忠介绍,鱼塘分为内(水槽)外(养水区)两个区域,水槽里是养殖区,养殖鮰鱼、草鱼、鲈鱼等鱼类,槽外的大部分水体是净化区,主要套养滤食性鱼类、栽植水生植物。一喂食,水槽内就有密密麻麻的鱼从水下翻上来。

传统的鱼塘养殖,鱼在晚上容易处于缺氧状态,而采用池塘流道循环水养殖的新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跑道”底部装有铁丝网,在流道内加装2200瓦的大功率“增氧推水”装置,推动水流与增氧,幼鱼的生长环境也就更好。

“跑道养鱼”在管理上,通过一台监控系统,就能全方位地看到整个基地养殖区域,连鱼儿争食的画面都一清二楚,哪个鱼塘需要增加投食,哪个增氧泵需要开启,甚至鱼塘的气温、水温及鱼苗营养变化数据,都一目了然。根据数据分析,在手机上通过水产物联网设施动动手指,就可实现科学养鱼。

“有了推水系统、增氧系统等,智能控制下的水质达到鱼类生长的最佳状态,鱼类生长速度加快,缩短了养殖周期。”徐德忠说,去年14条流道,产值是40万斤鱼,每斤售价9元,比池塘养殖的效益高不少。

“跑道养鱼”不仅效益高,而且更生态、绿色。徐德忠说,公司基地的“跑道”两端与池外相接,“跑道”末端建有集污区,鱼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会随着水流不断地被推送到集污区。每隔一段时间,吸污装置会将沉淀的污染物吸出来,解决了污染难题。回收的污染物还能够直接灌溉稻田种庄稼,或收集起来做有机肥。尾水随后被排进生态净化池中接受净化处理,净化完毕再被循环利用。

“以往为保持水体安全,全靠人工清塘,费时费力不说,清一次塘,鱼苗就得受损一次。”徐德忠介绍,启用池塘流道循环水养殖模式后,只要开启推水系统,池塘里的水就能24小时循环流动,实现活水养鱼。

“相比普通池塘的鱼,‘跑道’里的鱼‘颜值身材’更好。”徐德忠说,现在既实现了品质集约化养殖,又解决养殖用水零排放,流道内和池塘内的渔药投放也相应减少了,提高了收入也保证了生态安全。

沼池公鱼养殖技术_池沼公鱼养殖基地_池沼公鱼能人工养殖吗

鱼儿在“跑道”中争抢鱼食。

■ 从集装箱到“大水桶”,“岸上”养鱼越来越先进

养鱼除了可以在池塘里养,“岸上”也能随便养。11月2日,记者来到武汉华丰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见到了先进的“岸上养鱼”模式。

走进园区,池塘边一排一人多高的军绿色集装箱和一个个银白色巨型大桶映入眼帘。

黄陂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彭彦介绍,这个园区凝聚了水产养殖的几种模式,每一种养殖模式都是阶段性产物,目前最先进的是工厂化陆基圈养模式。“这几种模式都接入物联网,接入数字化平台,最后就形成了整体的数字渔场。”

园区2米多高的集装箱,里面装满了水,爬到集装箱顶,就能看到集装箱中不时游上水面吃食的小鱼。彭彦介绍,这种集装箱养殖模式兴起于2016年,是最早的水产设施养殖模式,一个箱体约25立方米,造价8万~10万元,箱体里的水体24小时不停循环流动,年产鱼不低于4000斤,比传统水面养殖翻了4倍。

“这种高密度养殖方法节约场地,循环利用水资源,属于最早的设施养殖模式。因为设施造价成本较高,单个水体容量稍小了一点,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彭彦说。

集装箱旁边的银白色巨型大桶,则是去年刚开始推广的新水产设施养殖模式——零排放陆基圈养模式。

记者看到,共16个巨型水桶,上面统一盖着蓝色雨布,每个水桶都连着腕口粗的水管。

彭彦介绍,这种零排放陆基圈养模式造价低,单体养殖面积更大。“一个桶造价只需五六万元,一个立方可以产鱼80斤,比起集装箱,单体养殖面积达到108立方米”。

据介绍,这种养殖模式可以通过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水池,把养殖后的水体净化,从而达到循环利用。

彭彦指着不远处正在搭建的钢架大棚介绍说,零排放陆基圈养模式加上钢架大棚后,就可以控制冬天的温度,保证鱼的生长环境,全部接入物联网系统,就可以实现数字化渔场。

“数字化现代化养殖是趋势,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风险。如果企业本身人才、资金、设施配套不足,建议多观望一下。”武汉华丰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华胜建议道。

邹华胜是武汉首批尝试智能养鱼的养殖户,“这种设施养殖投入大,高密度养殖也意味着高风险”。为此,公司邀请了不少渔业养殖专家把脉,通过多年摸索,才一点点积累起成熟经验。该公司除了探索数字化养殖,还规划了深加工车间,并在政府指导下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把控整个链条,才能做好优质鱼品。”邹华胜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