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易成晨):放眼望去密密麻麻成千上万头牛在牛场里自由活动,显得格外壮观。这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一家养牛场里的景象,同时也是通辽市红红火火的养牛产业的一个缩影。凭借自然条件优势和政府政策支持,多年来牛产业为通辽市带来了巨大变化――贫困户稳步脱贫致富,企业效益快速增长,养牛产业链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各方均可从中受惠,遍地养牛成为了通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格外鲜明的发展图景。
通辽市地域辽阔,位于中国的“玉米黄金带”,草场和天然牧场众多,这为养牛业发展垫定了良好基础。一种生长快、体重大、产奶多的品种――科尔沁牛,成为其中的主力。通辽市企业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尔沁牛业”)是典型代表之一。在这家企业的一个养殖点,我们看到了上述场景。
科尔沁牛业养殖场景象。易成晨 摄
早些年的时候“科尔沁”就已经成为了驰名商标,如今这家公司更位居通辽市的龙头。从牧草种植到规模养殖再到销售流通,这里之于通辽市,都颇具代表性。
科尔沁牛业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峰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一个养殖点――在70多万平米的厂区里,目前已经圈养着12000头牛,如果存满的话会是16000头。尽管规模庞大,但饲养起来却十分轻松――这里只需要30名饲养员即可完成全部工作,因为两台机器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全部的饲喂工作,而粪便清理同样是自动化。像这样的养殖点,科尔沁牛业共有6处。
智能化的屠宰加工流水线一年可屠宰10万头。在上游,科尔沁牛业还有12万亩的种植基地和草牧场,同样是机械化高效种植收割;在下游,销售网点覆盖全国,线上线下相结合。这种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整体模式,实现了效率高、成本低、品控好的优势,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企业效益快速增长。李峰表示,今年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各方面还会进一步扩大规模,销售收入计划做到30亿元。作为对比,去年是19亿元。
通辽市成峰牲畜交易中心景象。
而据了解,目前在通辽市规模与科尔沁牛业相当,乃至有赶超之势的企业还有四家。
大型企业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农牧民在上下游各个环节中都得以受益。
李峰举例称,一个一万亩的养殖场可以转化10万亩的秸秆,大约可以带动一千户种植秸秆的农牧民。科尔沁牛业还从周边的农民手里流转了2.1万亩土地用来种植苜蓿等饲草,这也成为他们收入来源之一。此外,通过建立培训学校,使得一些农牧民成为了具备现代化养殖技能的工人或者设备技术员。当然,更大的部分,还在于养牛。
科尔沁牛这一品种,源于引进的西门塔尔牛与本土蒙古牛等品种杂交,80年代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种牛一头可以达到两千斤,母牛一天产奶可超一百斤。四到六个月的小公牛能卖6000元,如果是母牛则8000元起。因此当地有干部总结为,“谁家有两三头,正常的生活就有保障,如果有十头,那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稳定脱贫。”正因此,科尔沁牛现在是通辽市精准扶贫的首选项目。
不同于鸡鸭猪羊等小体型牲畜,养牛需要更多的资金,这成为一般农牧民无法扩大规模的最大阻碍。在此情况下,“企业+金融机构+基地”、“企业+金融机构+农户”的模式在科尔沁牛业这样的企业里应运而生。
“银行不敢直接放款给老百姓,但是可以放款给我们担保的企业。”李峰说,“我们不怕,因为老百姓养的牛最终都会到我们手里,我们有销路,他们也有市场。老百姓解决了卖牛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原料来源,形成了共赢的模式。”
早些年采用的是最简单的“企业+农户”模式,效率低、品质不一,难成规模。 现在农牧民参加合作社,在科尔沁牛业这样的标准化养殖场里养殖,问题都迎刃而解,15家合作社已经加入该企业。一个合作社10个农户,800头牛,出栏一期收益40万元,平均一户4万元,一年有两栏,因此平均一年带动农户养殖净收入增加4到8万元。在企业的担保下,一个合作社可以获得贷款1000万元,这使得扩大规模成为可能。合作社越做越好,形成了共赢的良性循环。
巨大的需求使得养牛基本不愁销路问题,在企业和合作社以外,是众多小规模和散养但总量庞大的科尔沁牛――整个通辽地区一年的牛产量大约为230到250万头。这些牛最终将从成峰牲畜交易中心这样的地方流向市场。
位于通辽市区以北约50公里舍伯吐镇的成峰牲畜交易中心,是目前整个东北地区最大的交易中心。每逢1号、4号、7号、11号、14号等类推的9个交易日,这里便热闹非凡。经过20年的发展,交易中心如今已经达到12万平米,从过去简单的场地到现在暂存区、隔离区、粪便处理区等设施俱全。
交易中心经理张敏介绍,目前的每集牲畜上市量已经达到万头以上,交易量五千头左右,旺季的时候上市量最高曾达到两万头。这其中,卖方有百分之七八十来自于通辽,其余来自邻近的锡林郭勒盟和兴安盟,而买家则来自全国各地。使用一卡通电子结算使得交易更为方便快捷,设立了小额贷款公司促成了更多的生意,2016年这里的肉牛交易量超过80万头。
从最开始的上市量千头成交量几百头,到三年前的成交量也只有两三千头,再到现在平均成交五千头以上,“交易越来越正规,规模越来越大。”张敏回顾近些年的变化时说,“以前以个人交易为主,现在规模化经营的更多,以养殖场集团和上市公司为主体,成批量,相信以后牛产业会越做越大。”
线上交易也正成为重要的关注点。“传统市场我们已经做到巅峰状态了,我们要把线上的交易也推动起来,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一个黄牛(即科尔沁牛)的交易所。”张敏说。
有资金买牛,有技术养牛,有平台卖牛,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农牧部门为技术依托,集中饲养和分户散养相结合的生产格局在通辽市已然形成。
通辽市的精准扶贫计划显示,2017年将扶持2.1万贫困人口发展肉牛养殖和母牛繁育产业。这也说明,通过养牛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正变得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