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红薯、洋芋、玉米曾是重庆彭水山村的“三大坨”。近年来,彭水聚焦乡村振兴,念好“山”字经,补齐农村短板,按照“统一产业规划、统一产品研发、统一政策支持、统一技能培训、统一种加标准、统一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成为全县种植业“一主两辅”的主导产业,种植红薯30多万亩,年产值6亿元,一个小红薯,长成了大产业。
在郁山镇晶丝苕粉加工厂,村民忙着蒸制红薯淀粉、挂晾粉皮、包装粉丝,赶制晶丝苕粉订单。“晶丝苕粉深受顾客欢迎,一年四季都要开足马力赶制订单。”企业负责人葛先萍说,为了赶制订单,企业实行24小时轮班生产,保证市场供应。
以前 “三大坨”之一的红薯,是什么原因如今成为“香饽饽”?
整治高标准农田 打造红薯长大摇篮
46岁的罗云容,是石柳乡正洞坪村村民,今年她种植了400多亩红薯。
红薯丰收(央广网发 彭水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家人种植上百亩红薯,以前想都不敢想。”罗云容说,以前种地全靠人力,一个家庭最多种植5亩左右的红薯,一年到头人累得不行,还挣不了钱。于是,她选择了外出务工。
随着当地交通条件的改善,2014年,罗云容回到村上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红薯,这一年,她试验种植了40多亩。“除去种苗、肥料、人工等费用,纯收入有2万多元。”
“在家有收入,能够看娃照顾老人,也很不错。”从此,罗云容下定决心在村上种植红薯,为了节约劳动力成本,她不断探索机械化耕作。“这里海拔高,土层厚,适宜耕作,但是农田分散呈碎片化,耕作条件较差。”罗云容说,虽然用上了微耕机作业,每年的红薯种植面积始终在100亩左右。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土地整治力度,通过“坡改梯、小改大、短并长”等方式,对农田进行综合整治,加大产业路、灌溉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耕作条件。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整治,罗云容购买了全套的红薯种植机械设备。她学会了所有设备的操作,翻地、起垄、采挖,都能够实现机械化。
“一台机器每天能耕作20多亩地,种地变得越来越轻松。”罗云容说,有了机械设备的投入,她家红薯种植面积从100余亩增加到400多亩,年收入也由以前的几万元增长到20多万元。
县农技推广中心粮油蔬菜科科长罗启燕表示,随着耕作条件的改善,以前的很多撂荒地变成了良田,为促进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彭水每年红薯种植稳定在30万亩以上。
优化品种选育 促进红薯高质量发展
村民用铲车到红薯基地转运红薯,减少人力成本(央广网发 彭水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郁山镇钟鼓村红薯种植基地,土地宜机化整治后,村民用铲车到红薯基地转运红薯,减少人力成本。
近日,由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牵头组织的“三峡杯”高淀粉红薯高产评比在郁山镇举行,对全国50个高淀粉红薯品种进行评选。
评选现场,评委们通过对红薯的亩产量、外观等进行综合评比打分,对来自重庆、四川、云南、山东、广东等省市征集的50个高淀粉红薯品种的产量、商品性、外观、淀粉品质评比,筛选出一批优质的高淀粉红薯在全市进行推广。
从2015年以来,彭水县积极与国家甘薯技术体系、西南大学、江苏农科院等院校进行合作,着力红薯新品种培育。成功引进和推广高淀粉、紫薯和鲜食型专用薯,如商薯19、彭苏2号、渝薯17、万薯5号、浙薯13等,以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的多元化需求。
彭水县在大力引进优化品种时,还着力研发培育本地红薯新品种,让红薯品种更加符合彭水“水土”。“彭薯1号”“彭苏2号”“彭苏3号”“彭紫薯1号”分别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实现彭水红薯育种自主知识产权的“零”突破。
“通过品比试验优选出的‘彭苏6号’等品种,产量比传统品种要高15%,种植户户均增收3000元。”罗启燕说,县里积极深化“院企”合作,成立红薯技术研发中心、专家大院、培训中心等,积极开展红薯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推广及产业化研究,为全县红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精深加工 提升红薯附加值
位于新田镇石龙村的红薯加工企业利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近段时间正在加足马力满负荷生产。
在红薯加工车间,料槽、洗薯机、悬泥棒、分离机等机械设备不停运转,对红薯进行清洗、碾碎,最后沉淀为红薯淀粉。
在一旁的粉丝加工车间,工人将红薯水粉通过机器蒸熟、压制成型,剪切成条,晾晒、称重、包装,一箱苕粉制作完成。
把一个个小红薯运进工厂,将一件件方便粉丝送到消费者手中,小红薯瞬间变得 “高大上”。
“以前只是传统的加工,红薯的价值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企业负责人罗远周说, 2016年,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引进全自动生产线,延长加工产业链,生产出方便红苕粉丝、土豆面条等产品。每年要加工7000吨左右的鲜红薯,产值接近2000万。
“宽苕粉拿来烫火锅,细的用来煮酸辣粉,巴适得很。”罗远周说,企业生产的各类红薯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远销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要提高红薯的‘身价’,必须要做好精深加工。”罗启燕说,彭水按照“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原则,完善了红薯梯度分段加工体系,开展红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进一步提高红薯产业质量和效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县红薯产业,促进红薯种植、加工、销售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促进地方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如今,全县共发展晶丝苕粉生产加工主体32家,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企业4家,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户48户,加工大户230家。”罗启燕表示,彭水全年生产红薯淀粉2.5万吨、粉丝1.56万吨,粉皮粉块0.8万吨,实现产值达6亿元,让小红薯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杨元忠 赵勇 廖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