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沟,曾经是在这里战斗过的战友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原军工厂职工无私奉献过的地方。这块土地,也记载了新中国军事变革交替的一段历史。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到阿拉沟,看看这里的风云变幻历史吧。
阿拉沟
阿拉沟,蒙古语意为一种可治骆驼疾病的草药,此地由于这种草药生长较多而得名。阿拉沟乡地处天山深处的山地峡谷地带,位于和静县城东北,距县城194公里,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纯牧业乡,301省道和南疆铁路贯穿乡境。周边与乌鲁木齐市、托克逊县、和硕县相毗邻。全乡总面积1553.50平方千米,其中草原面积287.6万亩,森林面积2725亩。地貌特点为高山峡谷和高山草原,平均海拔2420米,年平均气温6摄氏度,降水量200毫米,无霜期150天。气候特点风大、少雨雪、干旱。
阿拉沟
一简介
阿拉沟乡位于和静县东北部,距县城公路里程194公里,周边与乌鲁木齐市、托克逊县、和硕县相毗邻。全乡下辖阿拉沟村、夏尔尕村、乌拉斯台查汗村3个村,总面积1553.50平方千米,其中草原面积287.6万亩,森林面积2725亩。共有牧民503户1307人(2017),其中蒙古族占98.74%。
阿拉沟
阿拉沟乡由高山峡谷和高山草原两部分,平均海拔2420米,年平均气温6℃,降水量200毫米,无霜期150天。气候特点风大、少雨雪、干旱。乡境内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有雪莲、麻黄、紫草、蘑菇和雪鸡、野兔、狼、黄羊等动植物及铜、铁、镁、石英石、白云石等。阿拉沟乡2002年确定为自治区级贫困乡。
阿拉沟
畜牧业为阿拉沟乡的主导产业,2004年全乡牲畜年末存栏7.26万头(只),母畜比例达65.2%,商品率达90.38%。建成人工草场4350亩、围栏草场22197亩,牧民定居达412户,定居半定居率84%。目前,全乡累计安装电话287门,其中牧民安装电话272门;各村均安装了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乡政府所在地电视节目达到22套,全乡有47户牧民安装了户用型卫星电视接受设备,占全乡总牧户的9%。
阿拉沟乡现有蒙古族小学一所,村级教学点两处,在校学生135人,教师43人。乡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点2处,医护人员4人,病床10张。
近年来,先后开发乌拉斯台查汗村“草原人家”、乌拉斯台河度假村、布尔呼图等牧家乐旅游景点,现有旅游接待点4个。
二 历史沿革
阿拉沟乡
1958年9月成立八一人民公社;
1964年11月改名为阿拉沟人民公社;
1984年11月更名为阿拉沟乡;
1987年10月前隶属巴仑台区;
阿拉沟
1987年10月改为县直属乡。乡政府目前使用原军工厂遗留的一幢二层办公楼,党政机关在职人员33人。乡驻地设有兽医站、卫生院、派出所、牧经站、司法所等机构,各类干部职工共83人。乡辖3个行政村,即阿拉沟村(原红山大队)、夏尔尕村(原跃进大队)、乌拉斯台查汗村(原乌拉斯台查汗牧场)。
三 特色产业
阿拉沟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
2007年,阿拉沟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紧紧依托丰富的高山草场和充裕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伴野血牦牛良繁基地、绒山羊良繁基地、山区晚熟杏子基地、山区土豆种植、高山草原鸡养殖基地等五大产业基地雏形初步形成。
阿拉沟
1、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依托本乡发展伴野血牦牛产业优势,通过政策启动、科技推动、培训基地示范带动,伴野血牦牛生产全面提速,目前,全乡牦牛总数 5467 头;调整绒山羊养殖结构、科技推广、引进良种、建立生产基地入手,大力提升绒山羊业生产经营的水平规模和档次。现我乡绒山羊平均每只产绒350克以上。
2、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加大投入,晚熟杏子基地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新定植晚熟杏子15000株,总面积已达450亩,且长势良好。
3、加快旅游业发展,切实增加牧民收入,2007年全乡牧家乐旅游接待点增加到9户,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旅游业正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阿拉沟
4、开发山区特色种养业,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2007年,该乡在各类建设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拿出近20万元资金无偿为牧民购置土豆种子13吨,鸡苗20000只,种植土豆300余亩,此项就使全乡牧民人均增收 100元以上。
四 畜牧业
阿拉沟乡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牦牛业
和静县阿拉沟乡依托本乡资源优势,把发展牦牛业作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在牧民群众中广泛宣传,极大地提高了牧民群众发展牦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到目前牧民已自筹90万元,银行贷款210万元共300万元,并派专人前往四川、青海购买牦牛。
阿拉沟
阿拉沟乡根据和静县人民政府下达给该乡购买优质牦牛2000头的工作安排,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这项工作,动员牧民积极参与,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通过宣传购买牦牛,并在短期内自筹了90万元资金,在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210万元,共筹集300万元的购牛资金。
目前,第一批人员已赴四川、青海洽谈购牛事宜。同时,为大力发展牦牛业,今年该乡计划大力发展人工种草,种植优质苜蓿1000亩、围栏草场10000亩,对大畜草场进行了重新划分,在牦牛提留收取上给予减免,为发展牦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阿拉沟
五 组织机构
阿拉沟乡党委下设党政办公室、人大办公室、武装部、妇联、团委、综合治理公室。
阿拉沟乡政府下设综合事务办公室、计生办、民政办、残联办。
阿拉沟乡下属站所:兽医站、卫生院、牧经站、司法所、派出所、林管站。
六 医疗卫生
乡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点2处,医护人员4人,病床10张。
阿拉沟乡卫生院
负责人 道尔加拉
七 教育设施
阿拉沟乡现有蒙古族小学一所,村级教学点两处,在校学生135人,教师43人。新疆和静县阿拉沟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和静县学校。
八 奋进发展
阿拉沟乡
5年来,阿拉沟乡按照乡“三四一”经济发展战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开拓进取。2005年全乡牲畜年末存栏达74200头(只),国内生产总值达667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1528元,并先后荣获州级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集体、和静县农业农村经济目标综合考核三等奖、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党委、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纠风工作先进单位、扶贫帮困工作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单位等荣誉。
阿拉沟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乡容乡貌
5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2001年5月与铁通公司合作,组织干部牧民群众投工投劳埋设通讯光缆3.5公里,安装铁通电话287门,其中牧民安装电话272门,结束了建乡以来不通电话的历史,方便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2001年7月争取防病改水项目,组织党员干部、牧民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了乡政府及阿拉沟村防病改水工程,安装自来水234户,结束了该村牧民长期饮涝坝水的历史,改善了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2002年7月完成了乡驻地1.6公里道路铺油工程和人行道建设工程及道路两旁绿化,植树2700棵,美化了乡村环境。2002年协调吐鲁番地区,对全乡实行了农电改造,结束了牧民点酥油灯、煤油灯的历史。全乡及各村均安装了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乡政府所在地电视节目达到22套,全乡有85户牧民安装了户用型卫星电视接受设备,占全乡总牧户的16%。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视普及率达95%,覆盖率达85%,极大的丰富了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阿拉沟
二、巩固畜牧业的基础地位,在“大、强”上做文章
阿拉沟乡把畜牧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积极争取扶贫政策资金的扶持,全方位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大力发展了一批养殖大户,全乡已形成规模的养殖大户10户。同时,在发展畜牧业中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伴野血牦牛和绒山羊产业。针对各村的特点,乡党委、政府确定乌拉斯台查汗村重点发展伴野血牦牛,夏尔尕村重点发展绒山羊,已基本形成规模。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2005年全乡新定居牧民20户,其中:新建永久性棚圈20座,新建牧民房屋20户40间800平方米,维修棚圈15座,全乡牧民定居半定居率达到84%,新增家庭牧场6户,累计达17户;完成人工种草2030亩,新增围栏草场10000亩;修建牧道累计24公里;新建防渗渠道1.52公里,打机电井1眼,改善灌溉草场0.40万亩,新开垦撂荒地315亩,新建渠系配套建筑物16座,维修改造夏尔沟机井1眼,建设防洪坝2.1公里,加固维修防洪险段6公里,修建防洪挑流坝45座。随着畜牧业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提高了牧民群众抗灾保畜能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同时,狠抓牲畜品种改良,提高牲畜品质,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了对牲畜的改良步伐。2005年,从区内外引进优质牦牛100头,种公山羊95只,良种母山羊1225只,完成牦牛含野血冻精冷配253头,黄牛冷配113头,从巴音布鲁克引进种公绵羊64只,母羊1818只,完成绒山羊改良6232只,与巴音布鲁克羊本品种改良25000只,与克尔克提乡交换黑头羊后备公羔150只。通过对牲畜进行一系列的品种改良,提高了牲畜品质。2005年,全乡牲畜年末存栏74200头(只),较上年增加2400头(只),其中:铁畜26449头(只);各类生产母畜47343头(只),母畜比例65.2%;大畜9639头(匹),占牲畜总量的13.27%,繁殖成活仔畜38449头(只),繁殖成活率达86%;年内牲畜出栏39434头(只),出栏率56.1%;商品畜34449只,商品率达90.38%。
阿拉沟
三、加快特色林果业进程
近年来,由于风大、雨水少,草场退化严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阿拉沟乡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阿拉沟乡针对这一现象,及时寻找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夏尔尕村的水土光热条件极其丰富,具有大力发展山区特色林果业的条件。为此,乡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整合资源,根据这里杏子晚熟的特点,2001年试点性的种植了杏树70亩,且长势良好,2004年发展到了220亩,2005年已挂果。
阿拉沟
四、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乡村服务业健康发展
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和吸引外资相结合,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公路经济,依托阿拉沟乡丰富的高原草原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及天然神泉水资源,按照“统一规划,环保第一,突出特色”的原则,努力在“创”字上下工夫,在“新”字上加内容,大力发展集天然草原风情、餐饮服务、采拾蘑菇、观赏游玩、骑马、骑骆驼、骑牦牛、避暑纳凉为一体的“牧家乐”、“草原人家”等旅游景点,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阿拉沟旅游景点品牌,把旅游作为突破口,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004年阿拉沟乡在乌拉斯台查汗村已建成旅游景点三处,前来游玩的区内外游客达500多人次,增加了牧民收入,提高了阿拉沟乡的知名度。认真做好乡村规划,紧紧抓住国道216线至巴仑台改造的有利时机,计划在216国道乌拉斯台查汗村沿线,统一规划,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餐饮、商贸等公路经济,以此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为牧民增收开辟新途径。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牧民大力发展和开发牦牛肉、风干肉、熏马肉、马奶洒、奶酪等畜产品和野生蘑菇、雪莲的商业价值,把这些产品推向市场,打造阿拉沟乡畜产品品牌。
阿拉沟
五、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力度,努力为牧民群众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阿拉沟乡地处山区,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铁、镁、石英石、白云石等。长期以来,矿产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2004年3月,配合自治区地矿局、新疆同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对阿拉沟乡的矿资源进行了全面勘察,对原有的矿产资源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为阿拉沟乡开发矿产资源打下了基础。在阿拉沟乡境内已发现储量大、品位高、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的铁矿2处。
阿拉沟
六、精神文明建设
5年来,坚持“二手抓二手都要硬”的方针,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大投入,2001年以来新建文化站、住乡干部活动室一座。乡文化站拥有各类蒙、汉文藏书总计4915册,配有电子琴、手风琴、电吉他、架子鼓、台球、乒乓球、篮球等文体器材16种,活动场所每天开放。文艺演出、篮球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每年达11场(次)。丰富了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乡已建成县级文明单位2个,十星级文明户315户,“五好文明家庭”217户。乡机关申报了自治州文明单位,各项迎接验收的工作已准备就续。
阿拉沟
七、整治环境,乡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近年来,阿拉沟乡已开始逐步实施《阿拉沟乡2000--2005年城建规划》。乡机关自力更生,用小车把戈壁推出去,把土壤、肥料拉进来。通过栽树、种草坪、打水泥地坪、种蔬菜,旧日的戈壁变成了绿地。三年来,阿拉沟乡共植树2350棵,种草坪3500平方米,打水泥地坪4000平方米;各村、站所也种植了树和草,80%以上的家庭在门前院后有了一小块绿地,绿化、美化了环境。阿拉沟乡新建了284平米的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在各个村建起了卫生室,并在夏草场设立流动医疗服务站,解决牧民看病就医困难。为干部群众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阿拉沟乡还创造性地开展了“美在农家”活动,在广大牧民群众中形成了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娱乐、团结友善的良好氛围。
阿拉沟乡计划到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0万元,人均纯收入2030元。
阿拉沟
阿拉沟那段尘封的历史!曾经是中国的军工重地!
在南天山之中,
有一条弯曲的山沟,
地势险恶,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
它曾经是中国军事核工业的摇篮,
中国西部最大的原子铀矿,
如今却满目荒凉,
它就是阿拉沟
阿拉沟
阿拉沟位于乌鲁木齐市南天山之中,是一条弯曲的山沟,地势险恶,最窄处仅能过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
阿拉沟是古丝绸之路的“天山道”,石头烽燧(古烽火台)矗立阿拉沟口。阿拉沟又称“四季沟”,因为从阿拉沟口到奎先大坂一路竟能领略到一年春、夏、秋、冬美好的四季风光。
5223厂附近的阿拉沟“军民桥”
这里曾是中国军事核工业的摇篮,军工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原子铀矿(后被掩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阿拉沟发挥了特殊的地理优势,肩负着国防工业的神圣使命,为新疆的“三线工程”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却最终因历史和自然环境原因走向衰败。
曾经的辉煌
上世纪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因新疆处于边境战事危险区,与前苏联接壤的边境线长,军事上需要建立军工厂生产武器弹药之类,而这些军工厂又需建在隐蔽的深山老林里。
中苏“珍宝岛”一战,使两国关系剑拔弩张,中央军委“69·11”会议决定,在吉林、甘肃和新疆抢建反坦克武器三套九厂。
静静流淌的阿拉沟河
为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和新疆军区,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军工建设“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选址方针。
由当时的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刘发秀带领五机部基建局、第五设计院和新疆国防工办有关负责人进入天山腹地阿拉沟踏勘选址,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阿拉沟里建设了69式40毫米火箭筒、弹、引信配套军工厂,从鱼儿沟所在地的沟口烽火台往西,依次为东风厂(生产82迫击炮弹引信)、胜利9924厂(生产82迫击炮弹)、星火52179厂(生产40反坦克火箭弹)、燎原5223厂(生产40反坦克火箭弹)、曙光5214厂(生产40反坦克火箭弹引信),之后燎原、曙光合并为一厂。
阿拉沟石垒烽火台(这座石头烽燧矗立阿拉沟口1300多年了)
国家财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全力给予支持,各种生产、建设物资,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运抵新疆阿拉沟。专门成立了军区独立汽车营,负责原材料及生活材料设备的运输。
内地的一些老军工企业,也纷纷把自己的精兵强将、优秀人才选派支援新疆阿拉沟。全国各大军工院校的学子,被评为“五好战士”的复转战士,精挑细选的本地技工,怀着一腔热血,争先恐后奔赴边疆阿拉沟。于是,群山张开臂膀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从此,沉寂的阿拉沟开始沸腾了。
当年的燎原厂工人在生产火箭炮
经过军工们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流血流汗,阿拉沟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初具规模,产品从试制、定型到批量生产,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
这里曾经是露天电影院
随着企业的发展,各项设施逐步完善,各个企业的俱乐部、办公楼、病院、商店、学校、电视台、灯光球场、露天电影院相继建成,昔日的荒山谷高楼林立,道路纵横,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居民群众虽身居深山,也可知晓国内外大事。
南疆铁路从阿拉沟穿过,方便了交通,扩大了与外界联系,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铁道兵第五师医院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军工企业最辉煌的时期,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涉重洋,进入国际市场。
企业产值、利税逐年增长。特别是军转民中,企业发挥军工优势,积极开发民品,许多产品填补了新疆的空白,为新疆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南疆铁路从阿拉沟穿过
鼎盛时,阿拉沟有军企民企、政府机构、铁路部门等几十家,人口七、八万之多。
当时驻阿拉沟的士兵合影
医院留守工作人员合影
无奈的衰落
到了和平年代,不需要造那么多的枪支弹药,阿拉沟的军工厂由军品生产转为民品生产,但企业地处深山沟,工业原料拉进山来,经过加工出山,产品成本太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加之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导致企业严重亏损。
原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今达坂城区阿拉沟街道办事处内的军工企业办公楼
1996年夏季,一场世纪不遇的洪水不期而至,把辛辛苦苦几十年建设起来的厂区险些夷为平地。
2001年的一场罕见的洪水溢满阿拉沟河,冲毁了沿山崖修建的省道301线,原先可通行至和静县乌拉斯台并接往伊犁、南疆的216、218国道的被迫中断并再无重修的迹象,企业振兴的希望彻底幻灭。
于是,他们便有了“搬迁出沟,开脱困境,易地建设,追求发展”的决策,演绎出了一场阿拉沟数万军工“胜利大溃退”的豪举。
当年为救治伤病员的铁五师医院已断垣残壁
废弃的住宅
最终的结果是:历时三年,耗资两个亿,燎原、星火厂去了山东泰安(两厂合并为南方机电总厂)。
胜利厂被新疆十月拖拉机厂兼并,2000年10月又被新疆康普发展有限公司兼并,胜利厂现在的家属院位于乌鲁木齐市仓房沟路八十七号。东风厂“砸锅卖铁”搬迁到乌鲁木齐市北郊的小地窝堡(现完成政策性破产转为私营企业)。
他们经过千辛万苦,带着无奈和忧伤搬出了阿拉沟。
东风、星火、燎原、胜利“四厂”搬出阿拉沟后,沟里的供电企业—新疆丰收电厂搬迁至乌鲁木齐市东南郊,同乌鲁木齐红雁池第二发电厂合并。
原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
驻区军企撤离、破产及铁路部门减员,矿区人员骤减,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人民政府搬迁到阿拉沟口的烽火台附近,更名为南泉区,后又搬迁到乌鲁木齐县达坂城镇同达坂城镇合并,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
新疆国防工办医院搬迁至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喀什西路一五九号,与新疆农机厂职工医院合并(现名: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在南山矿区人民政府搬迁的同时,南山矿区保险公司、公安分局、工商分局,阿拉沟养路段也相继迁出阿拉沟。
阿拉沟如今的苍凉
你看哭了吗?
现在,阿拉沟昔日的工矿厂房、居民住宅到处是搬迁留下片片残破废墟,给人满目凄凉之感。昔日错落有致的工房、办公楼,家属楼,都变成为了一片片废墟,一堆堆瓦砾。
今鱼儿沟火车站(位于鱼儿沟街道办事处)
在鱼儿沟火车站,上世纪繁华时期的工厂居民区多已无人办公居住,空荡荡的楼房,破损的柏油路面,仅有的医院、银行、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也见不着几个人进出,稍显有人气的路边也仅有几个地摊,售卖蔬菜日用品。
被洪水冲毁的民房
大的鹅卵石,昔日繁盛的厂房、电视发射塔、露天电影院已被大卵石包裹其中,电视塔的铁架锈迹斑斑,电影院的白幕墙被淹没于卵石间,孤零零地立在轰然流过的水中,临河而建的民房墙角已坍塌入水中,办公楼样的建筑黄砖脱落,河水中躺有不少直径几十厘米的老树……
废弃的阿拉沟电视台
惟有公路边尚存那个年代种植的活着的白杨柳树,在深秋季节,挂着尚未离开树梢的绿叶和满地的黄叶。
废弃的电视转播器
在燎原厂昔日繁闹的一区,此刻只孤零零耸立着两栋楼。托儿所不见了,俱乐部没有了,单身楼不见了,大餐厅没有了,昔日威严的厂大门,也只剩下了两堆废墟,满眼瞅见的都是一片片破碎的碎砖瓦块。
位于阿拉沟河岸、现在已被大水冲毁、卵石堆积四周的工厂厂房
有幸重返阿拉沟的人,都在寻觅各自的“旧家”,站在属于自己的一堆瓦砺上留影纪念。与满目凄凉的一队队瓦砾呈明显相比较的,是朝气洋溢的样子的沼泽地树行子。
昔日胳膊粗的小树,此刻都已经长成碗口粗的大树了,而且魁梧繁密,朝气勃勃。沼泽地更是郁郁苍翠茂盛,姹紫嫣红。池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偶然飞起几只绿头鸭,勾出一幅幅返璞归真的田圃景致。
厂矿企业都走了,阿拉沟归于沉寂。
有人曾感慨地说:在阿拉沟生活了二十多年,咋就没发现有这么美的景致?
阿拉沟美景
昔日繁华重现
阿拉沟,是一本记录了文化进程的脚本,是一位沉淀了历史烽烟的老人,是一册浓缩了丝路倩影的影集。
沧海桑田的变幻,使阿拉沟几经波折,几度繁华与零落。经历了无数历史风浪的阿拉沟小镇近几年又起波澜。
鱼儿沟大桥
新开建的阿乐惠镇广场
近几年,经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批准,设立了托克逊县阿乐惠镇,下设三个社区鱼儿沟社区、南区社区、阿拉沟社区。2012年11月,托克逊县启动阿乐惠镇老城改造工业新城建设大幕。
农贸市场
步行街
如今城镇的建设规划,铁路的安全运行,
配套实施的建设,9个矿产企业可持续发展,
阿拉沟
又重新回到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衷心希望阿拉沟能够重振辉煌,
它不应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