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一家苗种场繁育的引进品种宝石鲈,体型较大、肉质十分细腻鲜美;从化区的另一家苗种场则专注于鲟鱼的繁育,如史氏鲟等,体型巨大,尺寸超过了我们拍照用的背景板……”广州临江傍海,水产丰富,人们自古就有食用鱼类、贝类、虾类等水产的传统。去年年底,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受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委托,对广州市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开展普查,这也是广州历史上首次对全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开展普查。目前,全市普查数据已提交至“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系统”。
在广州,什么鱼养得最多?什么水产卖得最贵?有哪些别具一格的特色水产品种?做水产种质普查又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近日,记者对参与此次普查的科研人员进行了采访,向读者一一解答这些问题的答案。
宝石鲈
近年来,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去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要求至2021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我国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家底。《通知》要求,在2021年启动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并于当年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基本情况的普查工作。广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及省里面的要求,在去年10月~12月完成了全市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初步统计有64个种质资源
“在全省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当中,我们团队承担了广州和深圳两市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广州市的水产养殖主体较多,全市共有8000多户,养殖品种以鱼类为主。”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态毒理与环境安全实验室副主任梅承芳是广州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广州的水产养殖主要分布在番禺、南沙、从化、增城、白云、黄埔、花都、荔湾8区,“总体来看,越靠近中心城区,养殖户越少,其实荔湾的水产养殖也非常少,主要是一些观赏鱼品种。”
她表示,广东是全国第一水产养殖大省,根据往年统计,全省的水产养殖主体超过20万户,其中广州的养殖主体数量超过1万户。而通过去年的实际普查,目前全市的养殖主体共8000多户,数量有所下降,“实际的养殖面积并未大规模减少,养殖主体的减少,主要是因为一些鱼塘的兼并。当然,因为城市化的进程,靠近市区的鱼塘出现了减少。从全省来看,广州8000多户养殖主体的数量属于中等水平;中山、佛山、惠州等地的养殖主体数量更多。”
去年12月,普查团队向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交了初步的普查总结报告。梅承芳介绍:“总结报告主要对前期的普查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重点内容是全市63家苗种场的普查。对于全市普查工作的完整报告,因涉及的数据量较大,目前还在撰写。”
阶段性报告显示,广州市目前开展苗种繁育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共64种,其中以淡水鱼类为主,共48种,占总数的75%,其余种类还包括海水鱼类、虾蟹类以及两栖爬行类(龟、鳖)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罗非鱼、大口黑鲈(加州鲈)、翘嘴鳜(鳜鱼)等广州市民比较喜爱的水产品种,均有多家苗种场开展苗种繁育工作。
发现不少特色新品种
梅承芳告诉记者,全市8000多户水产养殖主体中,63家水产苗种场是普查工作的重点,这是因为普通养殖户主要做传统养殖,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养殖的水产种类会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时调整;而苗种场的工作重心则是苗种繁育,因为涉及到保种育种等工作,因此其繁育的品种不会随意改变。普查中,普查人员也发现了一些并不常见的水产品种,以及部分尚未登录在国家普查系统中的特色品种。
梅承芳说:“对于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水产品种,普查人员会非常留意,如黄埔区的一家苗种场,其专门对澳大利亚引进的宝石鲈开展繁育工作,宝石鲈体型较大,肉质细腻鲜美,很多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具有特色的水产品种。”
普查队长林健辉告诉记者,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独立研发的淡水鱼品种胜斑,也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水产品种。胜斑为上面提到的宝石鲈和淡水黑鲷杂交选育得到的新品种,其肉味鲜美,口感极佳,肉质甚至优于石斑鱼,故将其命名为胜斑。此外,从化区某苗种场专注于鲟鱼的繁育,如
史氏鲟
史氏鲟等,体型巨大,普查人员预先准备的用于拍摄鱼类资源照片的背景板,也因为太小,无法拍摄它的全身照。
而比较大众的淡水鱼类,其实也有很多新的品种类型。如市场中常见的黄骨鱼(学名:黄颡鱼),就有“黄优1号”、“全雄1号”、粤丰黄颡鱼等品种,像粤丰黄颡鱼是由广东五龙岗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通过杂交选育得到的新一代的黄颡鱼良种,也是广东省的名牌农产品。
另外像较受人们欢迎的鲈鱼同样品种多样,有引进种大口黑鲈、新品种“优鲈3号”、粤丰加州鲈等等。
就连最常见的鲫鱼,也有很多品种类型,如禺山鲫鱼、粤丰鲫、高抗青龙鲫等。
从化一养殖场内
梅承芳告诉记者,这些新品种通常是种苗场根据鱼的父本、母本优势杂交选育而成,相比原种,它们常常继承了父本、母本的优点,淘汰了他们的弱点。
林健辉表示:“我们在普查过程中,都会记录这些水产种质的优点,比如抗病、无肌间刺、生长速度快抗低温等。
那为何同一品种的鱼类也要不断开发新品种呢?梅承芳解释:“就黄骨鱼来说,大家还是喜欢吃黄一点的,有一些黄骨鱼在不断传代的过程中,色泽基因退化了,甚至还会得白化病,变成白色的,这到了市场上肯定不受欢迎。所以,养殖户挺关注苗够不够黄,种苗场也不断开发色泽更好的品种。”
林健辉告诉记者,他们在调查中还会记录每种水产的塘口均价。记者发现,这其中价格最高的要属南沙产的青蟹,塘口均价达到130元每斤;斑节对虾的塘口均价也比较高,达到65元每斤;相较而言,四大家鱼的塘口均价十分低廉,如草鱼仅6元每斤。
林健辉说,每当发现新品种,他们都会先请省专家库里的专家来认定,但最终这些新的水产种质还需由国家来认定。目前,他们会在这个水产种质前先标注“原种”“引进种”“其他”“新品种”等字样,先进行分类。
未来将建立水产种质库
梅承芳告诉记者,水产种质资源的普查项目时间跨度为3年。去年的普查工作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步。
她说:“广东省全省的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在去年12月份已基本完成。目前所有的普查数据已提交至“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系统”后续将由国家及省里的专家组对普查数据进行审核。”
她介绍:“根据国家的实施方案,去年完成普查工作后,今年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特征特性测定、遗传多样性评价等系统调查以及重点区域现场核查;发布一批特色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一批种质资源纳入保种场保护,相应遗传材料2万份纳入国家种质库保存。”
普查队员给龟类拍照
梅承芳认为,专家们会在我们这次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锁定和筛选一些有意义的水产品种,确定这个范围以后,再进行样本采集工作。“我们第一年的工作是最大范围、最广谱的普查,拿到最基础的数据,报上去以后,大家会讨论,哪些品种是最有意义的,通过筛选、评议以后,确定省内的水产特色品种,之后可能还要做一系列的实验。这也为后续的水产养殖种业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