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李志欣校长的论著《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第五章第三节。
第三节经验变成果实现生命的蜕变
对本节中朱老师成长地推动,则是通过发现她的创新经验,为她总结提炼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激发了这位老师再次成长的勇气。她以后步入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陆续获得了很多荣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她还经常被外校邀请去上课、作报告,她实现了职业生命的一次蜕变。朱老师曾经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了她的一些成长感悟与收获的喜悦。
2014年10月,全国教育联盟校长论坛在我校举行,我做了一节观摩课。下课时,认识了李校长,留下了虽简短但中肯的几字课评,印象很深。之后议课环节中再次得到李校对我执教课堂的全方位点评,所言字字真诚:有欣赏、有肯定、有建议、有保护,“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历久弥新。从而更加坚信,在教育求真这条路上,并不孤单。
第二天,我校的王校长找到我,说李校长请我总结自己的课堂,整理成一篇文章,写好后,发给他。面对这事,我内心是纠结的,“写作”、“总结”对我而言无疑是一项大挑战。数学学科教学多年,思维的引领似乎更多在意会间,好像很久未关注过如何润色语言。但,李校的盛情岂可辜负。我,答应了下来。在这篇文章地整理中,我得以和李校对话,每次对话都会有很强的力量感,如对“读书”所言,对“个性主张”所述,总能接收到一种不同寻常的能量。
然而,几经整理的文章并不成功,自己都看不上眼,所以,这事就搁置了下来。新学期又接任了毕业班班主任工作,忙得我晕里晕乎的,把这事就快忘了。半年后,李校友好的一条微信,改写文章的邀请再次进入我的世界。我被李校“诚信”之行感动了。我毅然舍去忙乱,静心修改,此事终成,文章《当课堂变成讲坛》得到李校肯定,而且为我亲自修改,最终发表在2015年11月4日的《中国教师报》上。
经此事,得李校之助,使我心灵拥有了一种力量。在文字表达自我主张的方面,我有了自然且愿意记述所思所想的力量。感到自己的成长很迅速,2016年,我作为主持人,将保定市重点课题《初中数学“独学·互学·感悟”教学模式的研究》顺利结题。
记得有一天,微信里多出了一个“全学习”群,我被群主李校圈到了这个群里,并收到他建议的读书清单。“读书”是李校永远的倡导,我明白,那是教育路上,继续前行必需的力量源泉。我呢,也是自小就喜欢书的,别人出去找同学玩,我喜欢静在家里,即使学的课本也能一遍遍看得有滋有味,独坐房顶看书一直是记忆中美好心情的所在。但我看书随意性强,每一阶段看什么全凭感觉,而且愿反复看,所以对读书可以说沒有规划,看书数量并不多。对一个领域的涉猎还是缺少量的积累,尤其教育领域内书籍,更是少。这次李校的读书清单全部是关注未来教育的,便乐得去读一读,看一看,思考一番。感谢李校,为我打开这扇窗,得以看到教育中更广阔的天地!思想地提升,得到更多人地认可,多次承接中考观摩课、讲座,受好评。近两年,还设计制作课件获 “中国梦”全国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大赛一等奖,也自制微课《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探索》,在河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
从此,我进入教育的一种实践与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地不断尝试中。付出总会有回报。我虽然从教数年,却从未进入班主任工作领域,但是,我再没有畏难情绪,仅仅半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便迅速找到感觉,班级很自然地进入良性运转。在学校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中获一等奖。同年,又荣获“涿州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如我,拥有这样一位特别的“精神导师”,便拥有了一份教育的幸福。
一次偶然地帮助,点燃了朱老师再次成长、走向名师的心灵,由此,才写下了上面热情洋溢且优美的文字。而朱老师是一名数学老师啊,因此,老师的再次成长与工作突破,是需要有人点拨与提醒的。
再以我为例,我是非常注重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变成成果的。在我的博客里,就有如下几种专题:教育心得、英语教学、读书日志、育儿心经、学校管理、教育时评、校长手记、教育观察、育英故事、班主任智慧。我把自己日常实践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坚持每周至少写一篇文章,已经坚持尽十年了。这些文字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上,获得了不少奖项,这些文字为我出版论著打下了基础。我所参与的课题研究,两次获得山东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将二等奖。我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零”作业教学改革,并出版了两本论著,一本是《“零”作业下教学改革实践》,一本是《博弈中的追求——一名中学校长的“零”作业追求》。
英语教学改革及其成果,成就了我的名师梦想,我顺利获得山东省教学能手和英语特级教师称号;“零”作业下教学改革成就了我的名校长梦想,我先后获得山东省十大创新校长、山东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说句实话,没有把我的一些经验变成成果,我是不会得到这些荣誉的。我也不能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校长,不能从一名农村学校走进北京市育英学校工作。
目前,根据当下课改理念与学生未来学习需求,我提出了“全学习”的课改理念,正与我的老师们一起,致力于探索探究这一全新的课题。
那么“全学习”的课改理念是怎么发现的呢?长期的探索经历与研究习惯让我学会了迅速找到前沿的研究课题,能够很快发现探索的切入点。下面我以发现“全学习”理念的经历,来说明一下经验变成成果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这样会教会你今后做一些研究,知道如何积累成果。
首先“全学习”源于改革实践。“零作业”的理念的提出,其初衷是将农村中学教育的“顽疾”——“高耗低效”作业,通过“零”作业的行动,让教师想到“作业”二字就会受到触动,并由此促动教师用更人文、更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改变学生作业“高耗低效”现状。同时,体现出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低耗高效”作业以及课堂建设、教师发展、课程创新等的切实诉求。
但是,“零作业”这一提法并不准确,容易引起歧义与误解,认为是不是不让学生学习了,是不是老师要偷懒了,没有了课下作业学生不会玩疯了等等。有专家建议, 是否在“零作业”后再加一个词‘全学习’?”这是“全学习”理念在我的视野里的第一次出现。以后,这三个字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并且我总是在不自觉地寻找它的一些依据、内容与适宜的环境。
第二,“全学习”基于文化传统。我所工作的单位叫北京市育英学校,该学校的校训是1952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毛主席为学校的题词“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学校始终保持着这一优良的传统,永不忘记老一辈革命家的谆谆教导,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它在激励着和劝勉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奋发向上,为更好的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全学习”理念的学校文化与历史传统的根据,“全学习”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积极传承。
第三,“全学习”适于时代需求。在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我认为这是“全学习”的时代背景,它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全新理念,“互联网+”时代呼唤“全学习”。
第四,“全学习”据于改革理念。新中考方案明确指出,今后的中考将注重考查学生9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扩大选材范围,突出首都特色,贴近生活,注重实践。较以往相比,北京中考要考得宽泛了。比如,有的教师会将设计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课上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实践、多表达、多展示,做中学,学生设计方案,开展科学制作、小组竞赛、协作互助;课下学生做手抄报、自编自导自演话剧或舞台剧、诗歌朗诵、社会调查等。有的学校会把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校园、操场、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社区、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这些新的理念与尝试,将成为未来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项重要手段。
“全学习”鼓励学生个性成长,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与兴趣多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正是“全学习”理念下课程与教学改的现实需求。
在以上“全学习”提出的背景下,我再想办法通过文献检索,在实践中思考,寻找它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证据,尝试解读它的基本内涵。“全学习”的概念开始映入脑海:处处指向学科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科学平衡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以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目标,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发现问题,建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环境。
于是,“全学习”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创设、德育管理、教师成长、家委会建设、社区服务、学生活动等,都相继展开探索研究。场馆学习、赛事学习、行走学习、实践学习、社团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整合学习、影视学习、仪式学习、服务学习、讲堂学习、翻转学习、节庆学习等等,应接不暇的学习方式纷纷出现。
结合这些实践,学校申报课题,并把一些阶段性成果形成文章,寻找一些报刊杂志发表,真实的行动吸引了媒体的关注,相应的宣传开始陆续跟上,扩大社会影响。邀请我或其他教师外出讲座、慕名前来学习的兄弟学校慢慢增多。学校也会在适当的机会组织现场会,邀请相关专家进一步调研指导。
如是,一些经验就开始陆续变成成果,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就成了该成果影响力的佐证材料。我本人,积极参与课题实践的老师们,自然会因经验变成成果,而实现自己的生命蜕变,享受到研究的乐趣,成果收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