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腹水综合征又称雏鸡水肿病、肉鸡腹水症、心衰综合征和鸡高原海拔病,是以病鸡心、肝等实质器官发生病理变化、明显的腹腔积水、右心室肥大扩张、肺淤血水肿、心肺功能衰竭、肝脏显著肿大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幼龄肉用仔鸡的一种常见病。近几年来,肉鸡腹水综合症已成为肉鸡饲养业世界性的严重问题,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综合病因
肉仔雏鸡自育雏开始至55~60日龄,出生体重达3.0~3.5千克,可谓生长速度较快,相应采食饮水多,新陈代谢旺盛,对氧气的需要量也相对较多。如果因为环境因素导致空气含氧量不足,鸡的呼吸与心跳就加快,时间一长则肺部受损,心脏衰弱,在心房不能接收来自肝脏的静脉血,导致肝脏淤血,其血管内压力升高,血浆渗出,形成腹水,特征为长肚子,不长个。
肉鸡饲养中,构成环境乏氧引发本病的因素可具体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鸡舍通风不良,当地属于北纬46度的高寒地区,寒冷期较长,深秋及冬春季节,鸡舍保温与通风换气是对立的,一旦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受阻,新鲜空气进入减少,即将氧气供给不足。二是超密度饲养,有的户(场)由单层塑料网网上平养改为双层网上平养,还有的实行多层笼养肉鸡,使饲养密度超过正常密度25%或更高,致使鸡舍内氧气供给量明显不足。三是鸡舍内粪便清除不及时,当肉仔雏鸡于15~20日龄以后,饮食量排粪尿都相对增多,宜每天清粪2次,而有的养殖户2~3天才清粪1次,导致粪便中残存的营养物在鸡舍的温度下容易发酵腐败,产生有害气体,增加鸡舍内空气的污浊度。
2、临诊症状
病鸡出现于4~6周龄之后,表现精神萎顿,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喜卧,驱赶时呈鸭行状。其腹部大而下垂,羽毛稀疏,皮肤变薄,青紫发亮,触摸有波动感,多死于衰竭。
3、病理剖析
病死鸡削瘦,腹部皮肤呈暗紫色,其腹腔内积留多量或略带黄褐色的清亮液体,有的内含纤维蛋白凝块。肝脏肿大、淤血,有1层凝固物膜,有的肝萎缩变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弥散性白斑。心脏特别是右心肥大松软,心腔内充盈不凝固的血液。
4、防治措施
4.1鸡舍条件
首先,鸡舍要具备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在保证肉仔雏鸡各阶段性饲养温度的前提下,要使鸡舍内的空气及时得以更新,保证空气的清新度和氧气的充分供应,此是确保防止肉鸡腹水综合症发生的关键步骤。
4.2饲养卫生
鉴于增加肉鸡饲养密度就无疑将增加了肉鸡腹水综合症的风险,因此,保证肉鸡的饲养卫生、防霉防尘,实施合理的饲养密度等都是减少本病发生的必要步骤。同时在肉鸡饲养的2周龄后,每天要清除鸡舍内粪便2次。
4.3适当限饲
肉鸡饲养中,要选择营养素全价并且能量浓度适中的饲料,在饲养的2~4周龄给予适当限饲,按正常日饲喂量的90%投给饲料。经验证明,如此阶段性限饲的做法,既不影响其群体的生长发育,又有助于减少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生。此外,还宜在饲料中投给维生素C粉,定期补充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等营养素,对本病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4.4消除病因
对肉鸡腹水综合症显性病鸡尚乏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投给呋噻尿、黄芪多糖制剂等可缓解病情,而更为关键的在于饲养中要加强对鸡群的观察,一旦有发病迹象既应立即改善饲养管理条件,积极消除致病因素。
5、小结
肉鸡腹水综合症可能因为饲料中能量饲料浓度过高,饲料偏酸,鸡舍通风换气不良,饲养密度过大,饲养卫生较差,致使饲养环境气缺氧等而发生。发病后由于鸡的心肺、肝脏等脏器受到严重的病理性损伤,腹腔积液,病情严重,药物治疗也很难康复。为此,对于本病要重在预防,既有针对性选择优质全价饲料,适当限饲,添加相应性的药物。保证鸡舍内环境空气的清新度和氧气的充分供应,加强饲养卫生,防霉防尘等,以消除各种致病性因素。
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特点
肉鸡腹水综合症,该病首次报道于1946年。肉鸡腹水综合征主要发生于生长速度较快的幼龄鸡群中,多见于3~6周龄,特别是速生型肉鸡,且公鸡发病率高于母鸡。在发病季节上,多见于寒冷的冬季和气温较低的春秋季节。它不仅使肉鸡的屠宰率及屠宰品质下降,甚至造成鸡的死亡,严重者死亡率可达60%,和猝死症、腿病构成了严重危害肉鸡业的三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进行了讨论。
发病原因
诱发该病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饲料因素等,一般都是机体缺氧而致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衰竭,以致体腔内发生腹水和积液。
遗传因素
主要与鸡的品种和年龄有关,由于遗传选育过程中侧重于生长方面,使肉鸡心肺的发育和体重的增长具有先天性的不平衡性,即心脏正常的功能不能完全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相对缺氧。据观察,幼龄快速生长期的肉仔鸡对能量和氧气的需要明显增加,红细胞在肺毛细血管内不能畅流,影响肺部血液灌注,导致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衰竭,血液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增强,这可能是该病发生的生理学基础。
环境因素
环境缺氧和因需氧量增加而导致的相对缺氧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易致慢性缺氧;肉鸡的饲养需要较高的温度,通常寒冷季节为了保温而紧闭门窗或通风换气次数减少,空气流通不畅,换气不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和尘埃在鸡舍内积聚,空气污浊,含氧量下降,造成相对缺氧;同时天气寒冷和处于快速生长期,其代谢率升高,需氧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加重缺氧程度。在缺氧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快,肺部功能损害,毛细血管增厚,从而造成血管狭窄,肺血管压力增高,加重心脏负担,使右心肥大、壁薄,血流不畅而致心力衰竭,进一步造成肝及其他脏器的血压升高,导致血压较低的腹血管中的血液回流受阻,向腹腔渗透而形成腹水。
饲料因素
饲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能量日粮使肉鸡的耗氧量增加。由于消耗过多能量,需氧增多而导致相对缺氧;喂颗粒饲料的鸡采食量大,生长快,饲料消化率高,需氧增多;
②高蛋白质或高油脂等饲料造成营养过剩或缺乏;
③饲喂的菜子饼中芥子酸含量高;钙、磷水平低于0.05%或维生素D在每千克饲料中的含量低于200IU;
④饲料中食盐含量超过0.37%;其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以及饲料霉变、霉菌毒素中毒等也可引发腹水症。
疾病及中毒性因素
当肉鸡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大肠杆菌病时,可继发腹水。机体中间代谢的有毒产物蓄积,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某些药物用量过多及损害肝、肾等的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肝脏或肾脏病变,降低解毒及排泄机能,导致机体中毒,静脉淤血,血压升高,血管渗透性增大,血浆外渗而形成腹水 。
流行特点
季节:本病多发于冬季和早春,这与冬春季节舍内饲养通风不良而造成缺氧有关。
日龄:本病多发于4~5周龄,这与此时正值肉用仔鸡迅速生长有关。
品种与性别:虽然本病在各类家禽中均可发生,但最多发、最常见的是肉仔鸡,特别是迅速生长的肉鸡。通常在发病鸡中公鸡占有较高的比例,这与其生长快、耗能高、需氧多有关。 症状表现为突然死亡。但通常病鸡个体小于正常鸡,而且羽毛蓬乱,神情倦呆,不愿活动,呼吸困难和发绀。肉眼可见的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病鸡腹部膨大,呈水袋状,触压有波动感,腹部皮肤变薄发亮。严重者皮肤淤血发红,有的病鸡站立困难,以腹部着地呈企鹅状,行动迟缓,呈鸭步样。病程一般为7~14天,死亡率10%~30%,最高达50% 。
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饮水和采食量减少,生长迟爰,冠和肉髯发绀。病情严重者可见皮肤发红,呼吸速度加起,运动耐受力下降。该病特征性症状是病鸡腹围明显增k,腹部膨胀下垂,腹部皮肤变得发亮或发紫,行动迟缓呈鸟步样,有的站立不稳以腹着地如企鹅状。该病发展往往很快,病鸡常在腹水出现后l-3天内死亡。
病理剖检
主要病变包括:腹腔内有100~500毫升甚至更多的淡苛或淡红黄色半透明腹水,内有半透明胶冻样凝块;肝瘀血肿大,呈暗紫色,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色的纤维素奠,质地较硬;心包膜混浊增厚,心包液显著增多,心庄体积增大,右心室明显肥大扩张,心肌松弛;肾肿大瘀血;肠道黏膜严重瘀血,肠壁增厚;胸肌、腰肌不同程度瘀血;皮下水肿;脾肿大,色灰暗;肺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气囊混浊;盲肠扁桃体出血;法氏囊黏膜泛红;喉头气管内亨黏液 。
综合防冶
选育优良品种
肉鸡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是导致腹水症发生的内在原因。鸡,特别是肉鸡的肺占体重的百分比很小,且肺被固定在胸腔中,随呼吸伸缩的范围有限。所以选育对缺氧和腹水症都有耐受力的家禽品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多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添加内源性胆汁酸
肉鸡在育种与养殖理念不断进步下,达到出栏日龄的天数越来越短由原先42天左右缩短至38天左右,这期间肉鸡腹水问题也越发严重。肉鸡腹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心肺系统的发育跟不上肉鸡生长速度,加之环境控制在实际养殖环境中存在不合理情况与日粮构成的不同缺陷肝脏逐渐变性,造成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下降造成体液外渗,最终导致心膜内及体腔内积水现象。养殖过程中保护肝胆系统健康对心肺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重要意义。内源性饲料级胆汁酸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升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能从根源上解决肉鸡后期腹水问题。注入内源性胆汁酸的使用,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升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能从根源上解决肉鸡后期腹水问题。
改善饲养环境
缺氧是造成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因此设计和改造鸡舍,要解决好防寒保暖与通风换气的关系,以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鸡舍建筑时要有天窗,安装换气扇,定时强制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改善供暖条件,不要在鸡舍内放置煤炉,防止污染空气,育雏期可采用火炉供暖,炉门要在鸡舍外,较好的方法是采用恒温控制的风扇和由定时控制的负压通风系统来解决通风与温度降低的矛盾,从而有效降低腹水综合征的发生率。同时,采取高床平养,定期清理粪便及进行环境消毒,减少有害气体含量。
改进饲养管理
早期适度限饲肉用仔鸡早期生长速度快,对腹水症敏感性高,采用早期限饲防治效果明显。李增光等进行的肉鸡早期限饲试验,即从13日龄起对肉仔鸡每天减少饲料量10%,维持2周,然后恢复正常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限饲对降低腹水症的发生率确有显著效果,限饲组的发病率相当于对照组总发病率的24.5%。Arce在海拔1 828 m的地区对7~28日龄肉鸡采用隔日限饲法,腹水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且对生长无不良影响。Albers对15日龄至屠宰前的肉仔鸡每天定时供料进行长期限饲,结果死亡率降低36%,饲料利用率改善37.3%。
调整日粮营养水平和饲喂方式用低营养水平日粮饲喂的肉仔鸡腹水症远远低于采食高营养水平日粮仔鸡。建议在3周龄前饲喂低能日粮,之后转为高能日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3周龄,粗蛋白20.5%~21.5%,代谢能量11.91~12.33 MJ/kg;4~6周龄,粗蛋白18.5%~19.5%,代谢能量12.54~12.75 MJ/kg;7周龄至出栏,粗蛋白13%,代谢能量12.75~12.96 MJ/kg。
由于饲喂颗粒料会大大增加肉鸡腹水症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不影响其他生产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延长粉料饲喂的时间,限制肉仔鸡的快速生长,一般以2~3周龄给予粉料,4周龄至出栏给予颗粒料为宜。
合理控制光照
研究表明,合理控制光照,采用间歇光照法是促进肉仔鸡生长发育、降低腹水症的有效方法。其原因如下:一是在间歇光照条件下,鸡黑暗期间产热和氧气需要量均显著降低。二是在间歇光照和连续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有差异。在生长的第三周已经具有发生腹水症的趋势,而短暂的生长抑制不但对肺和心与肌肉的比例无副作用,而且具有有益作用,使腹水症的发生率大为降低,而到第六周龄时会由于代偿生长和连续光照的鸡达到相同体重。控制的方法是:肉仔鸡2周龄开始晚间采用间歇光照法,即2~3周龄光照1 h,黑暗3 h;4~5周龄光照1 h,黑暗2 h;6周龄至出栏光照2 h,黑暗1 h。
适当添加或控制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的用量
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降低高浓度NaCl诱导的腹水症引起的肉鸡死亡率,日粮中维生素C添加量应在450~500 mg/kg。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防止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日粮中维生素E含量应为24 mg/kg。
微量元素硒可减少高海拔地区腹水症的发病率,有机硒源优于无机硒源,饲料中硒的添加量应为0.15 mg/kg(超过0.3 mg/kg时会引起机体中毒)。
矿物质:饲料中钙的含量应在0.9%~1.1%,磷的含量应在0.7%~0.8%,食盐含量控制在0.5%以内,钠的含量不超过0.25%,可用NaHCO3代替NaCl作为钠源。
氨基酸:据报道,添加β-丙氨酸可使腹水症的致病率增高,且与含量成正比,而添加胆碱可使致死率降低。添加L-精氨酸可减少腹水症死亡率,所以日粮中可适当减少β-丙氨酸,补充L-精氨酸。
治疗措施
无菌操作用针管抽取腹腔积液,然后注入0.05%的青霉素普鲁卡因0.2~0.3 mL,1%速尿注射液0.3 mL,严重病例同时肌注10%安钠加0.1 mL。全群饮水中加入0.05%维生素C,或在饲料中添加氯化钙、利尿剂、健脾利水的中草药等。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饲料中同时拌入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
用25%葡萄糖4~5 mL/只,双氢克尿塞4~5 mL/只,口服,每日2次,同时饮水中加抗生素,连用3 d,可减轻鸡群病情。但实践证明,治疗该病的价值和意义不大,一旦发病,应及时淘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