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德州市旅游发展大会在山东省夏津县举行。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现场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黄河流域农桑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农桑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全国乃至全球防风固沙工程的伟大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珍贵遗产。现遗存古桑树群400多公顷,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多株,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是山东地区桑蚕业悠久历史的佐证,也是中国蚕桑业发展的历史见证,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德州市副市长董绍辉在致辞中介绍,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山东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们连续14年举办椹果生态文化节,年接待游客突破260万人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以此为依托,德州市的农业文化遗产经济,产品加工、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文化节庆、健康疗养、科普教育以及商务会展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展现了新希望。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助理代表张忠军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夏津县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重要品牌,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保护好森林公园生态遗产,黄河故道国家级森林公园颐寿园、德百温泉度假村、德百旅游小镇等在千年古桑群掩映下灼灼生辉,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夏津的金字招牌,为全域旅游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选择在这样一处遗产地来召开这次论坛会议,对塑造新时代乡村精神风貌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致辞中表示,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中国黄河流域桑蚕业悠久历史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经验、传统技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已经与当地生态文明和优美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科学的集农、林、牧为一体的农业系统结构。希望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代表深入交流研讨,共谋发展大计,传承发扬好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不断增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希望德州市夏津县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擦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农业建设融合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桑树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桑蚕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树是一项伟大的以桑治沙的生态建设成就,是黄河流域农桑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极具生态、历史、文化、经济和科研价值。夏津是黄河流域农桑文化的发源地,是桑产业的发祥地之一,应该做好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主席朱保成在致辞中表示,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但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现实借鉴,而且为全球贡献了传统农业的宝贵财富,探索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朱保成认为,要让农业文化遗产“响”起来、“活”起来,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要坚持传承保护和适度开发相结合;二要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相结合;三要坚持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四要坚持“一带一路”和合作共享相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发表主旨演讲,就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谈了几点思考。他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关键是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强调的是“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既反对缺乏规划与控制的“破坏性开发”,也反对僵化不变的“冷冻式保存”。而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要做到“四合”,即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区域联合。
会上,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鲁成,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河北农业大学原校长王志刚,湖州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楼黎静,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副主席、江苏句容东方紫酒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庆国,北京中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晓波以及山东德百集团董事长杨维星在作了主题演讲。
会议还发布了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宣言。
据悉,本次活动期间,山东省德州市人民政府与山东省出版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德州市与济南市、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河东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南省开封市、重庆市秀山县等签订《京津冀鲁豫渝十九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联盟战略合作协议》。大运河德城段文旅融合全域旅游项目等12个总投资近280亿元的“双招双引”重点文旅项目集中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