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教学总结第3篇

一、《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本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将是现在网络发展的趋向,是集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科学技术;掌握物联网的组建、维护与应用等岗位需要职业技术能力。

1.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手段:本课程着重强调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物联网的组建、维护与应用等技能。为了能更好的学以致用,需要将教材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实训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的内容。

(2)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求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际、实用的电路进行实训,强化相关技能的训练。开展项目教学,边讲边练,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以学生中心,通过考核正确、科学的评判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考核的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要从多方面进行考核。课程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核成绩50%两个班的平均综合成绩都已达到8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100%以上,总体教学效果良好。

2.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由于设施、人员、经费等诸多原因,实训条件欠缺,主要依靠案例分析,情境演练的方式进行实训,这种情况有待改进。

(2)本课程的应用编程需要学生有较好的Java编程基础,但实际达不到要求,所以建议修改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相应的前导后续课程。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带来计算机教学也日新月异,绚丽多彩,给计算机一线教学的老师带来无限的压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我每年的必上课程。

几年来年来,经我教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班级有几十个,虽然这门课是基础课且进行多次授课,但我从来不敢马虎怠慢,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编写教学计划、备课,到课堂教学、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操作实验,我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集体讲授法、小组协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成绩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校机房的建设,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足够的上机训|练时间是教学考证的根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个大方向,就是以操作为中心。经过这几年年的积累,我基本上能做到,只要学生想考证,就有把握让他考得到相关的证书。

1.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上机时间达80%以上,我们学校有很多机房,保证了同学们有充分的上机时间。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使我们经常能上网寻找教学资料。

2.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要根据高考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采用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增加课堂气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适当地介绍一些课外电脑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

(2)以练习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以大部分学生为主进行讲解,课外重点辅导优等生和差生。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发现一些尖子生 ,鼓励他们多看些课外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谓案例教学,是对于某一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以一个案例形式来描述,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也让学生找到不同的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实践、理论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班的整体素质。差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自信也差。提.高差生成绩,重点在于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抓差生要双管齐下,首先,要有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凡是差生有了一点小进步,就一定要宣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对差生,要有耐心。差生之所以差,或者不爱学习,时间用来干别的事,或者是脑子不好用,反应慢,总之,是学习时间不够,我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着他一起练习。 另外,还充分发挥学生中“小老师的作用,组成学习小组,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理论考试题加复习。

理论题技术的决定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只要理论基础好,成绩就一定会提高。因此,我特别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集》的小册子,便于学生携带,便于随时复习。

网课教学总结第4篇

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我参加了学校第二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培训班,经过自己在网上学习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感到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无论是在知识的广度、宽度,还是在对问题的认识和反思中都大有裨益。下面谈几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第一,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收货很大,我想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每门课程的主讲老师都是在领域内资深的教授,知识渊博,是我深受启发。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来讲不仅扩充知识,更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入,可以说是我上课的教学源泉。这也从另外一方证明自己知识的不足,也指明了自己将来所要追求和努力的理论目标。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努力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第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对我个人素质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到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政教育以往更多的是教人做人,一些大道理讲得是老师很累,学生反而不爱听。从这些网络课的主讲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更多地是知识的魅力,人格的魅力,用知识和人格来弥补理论知识的枯燥,课反而是上得津津有味。思政课的知识不仅仅来自书本,更是贯穿古今中外,文史哲物理化学等全方位前进。说起人格魅力,在这些老师身上,我感触最深也是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我应该加强的那就是优雅的谈吐、坚定的信念、以及乐观的态度。

第三,通过在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应放下教师的权威,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和探讨。这些老师可谓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然而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没有一位老师,端起教授的架子,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神情,既彰显了自己的谦虚,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未来。

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继续参加这样有意义的培训,每一次培训所带给我的思考都将会继续伴随我的成长,使自己更加成熟。

网课教学总结第5篇

要更好地开展网络教学,就要对网络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刘名卓认为网络课程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学性、技术性和可用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许如聪认为评估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重点突出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四个方面。刘志波认为网络课程评价是对网络媒体表现的某一学科内容和实施该门学科内容的教学活动进行的价值判断。网络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科学性、教学性、使用性、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宋诚英等利用 Bb 平台的“自评和互评”模块,开展了网络课程评价网络化的实践探索。

国内许多中医药院校也基于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网络课程建设。建立的网络课程基本覆盖了中医药院校的主干学科,不过由于中医药课程传统授课的一些特点,其应用的效果并不都令人满意。钱莉等认为网络课程的有效应用率并不乐观,师生活跃度亟待提高。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启用了新版网络教学平台,到目前为止已经建设了2537门次网络课程,在线人数达到505万人次。不过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并不一致,有的网络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较好,而有的课程还处于初级应用阶段,教学效果一般。为了推动网络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文件,并组织了网络课程的评审活动,极大推动了学校网络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网络课程评价指标的确定

学校首先明确了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各门课程由主讲教师负责具体建设工作,其它任课教师在主讲教师开放相应权限后共同参与建设。主讲教师须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等课程基本信息进行完整填写。主讲教师及其他任课教师须结合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其它相关内容的建设工作。

网络课程的具体建设内容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等)、课程教学活动内容(答疑讨论、课程问卷、在线测试、课程作业、研究性教学、课程通知等)、课程教学资源、课程相关知识拓展等。

学校按照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10)、教师队伍(15)、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25)、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15)、学习支持服务(20)、教学效果(15)来设计6个一级指标并分解为17个二级指标。为了进行有效的量化分析,在评审前对参评课程进行了量化统计。课程统计信息包括:选课学生总数、教师进入课程总数、学生进入课程总数、课程被访问总数、课程通知总数、添加教学材料总数、课程讨论区发表主题总数、课程讨论区发文总数、添加常见问题总数、添加课程作业总数、上交作业总数、访客进入课程总数、课程问卷总数。教师授课统计信息包括:登录次数、进入课程次数、添加个人资源次数、个人资源被引用次数、课程讨论区发文次数、课程讨论区回文次数、布置课程作业次数、批改课程作业次数、课程通知次数、课程问卷次数、参与课程问卷调查次数、教学笔记数量、回答学生问题次数、添加试题库试题次数、添加试卷库试卷次数、发表博客文章次数、博客文章被回复次数、开课数量、选课总人次、在线时长(分钟)。

二、网络课程评审平台的设计

网络课程评审平台的设计要求是使评审专家能够清晰了解评审的指标及分值,充分掌握参评课程的信息,并且能够方便的给出评价。虽然存在一些类似的评审软件,但是具体到网络课程的评审,这些软件均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因此笔者带领开发团队最终独立开发了评审平台用于学校的网络课程评审。评审平台选用了微软公司的进行网络开发,数据库采用微软的SQLSERVER 2008,服务器部署在学校的云平台虚拟服务器上,评审专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分布式访问和评价。

(一)网络课程信息页面的设计

专家在登录后先核对一下姓名,第一次进入先点击申报表下载和统计信息下载,里面包括全部参赛课程的申报表和统计信息,供评分时参考。

下面栏目会显示参赛课程,参赛课程一共43门,每页显示20门,后面页面可以点击下面的“>”向后翻页,“

(二)网络课程评价页面的设计

网络课程评分页面会显示课程网址和部分课程统计信息(详细统计信息可以通过下载的统计表查看),可以直接点击课程访问地址访问课程,通过查看课程内容进行打分。查看课程内容时,每项课程栏目,里边的资源要逐层递进点击才可查看完整。打分时按照左边的评审指标和最高分值逐项在得分栏目打分,得分栏最下面会显示总分数。打分结束后点击保存结果即可。若分数输入错误,及时在原位修改即可。即使点击了保存按钮后,也可以在评审期间,再次修改分数,进行保存。

(三)成绩统计与分析

专家评审结束后,平台会对所有的打分项目进行汇总和统计,既可以统计出每个网络课程的平均分,也可以分析各个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提供给教务部门进行网络课程评价的参照。

网课教学总结第6篇

一、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离不开教师的智力投入,教师备课不能仅仅依靠课本,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在平时要不断的进行充电,熟悉各种搜索引擎以及方便广大教师进行有效研修的大型教学门户网,如省略。同时注意各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资源库,学会用其长处,避其短处,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好有效备课这一重要环节。

有效备课更重要的是备教学环境,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一定要找到适合学生需求的方法,一边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科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科知识的动态以及学生学习的发展状态,只有做好这些,才能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优化课堂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抓住了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有效教学的课堂环节主要包括:有效导入,知识探究,共同释疑,达标巩固,温故总结。在计算机网络网络环境下,师范学校计算机教师在授课时要学会人机结合,充分运用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分享与控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中。

1.有效导入。课堂导入一定要结合计算机网络的特性,找到学生的爱好与共识。例如,在上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单元《因特网》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鉴赏一些优秀的学校网站,如:湖南省芷江师范学校:省略/,苏州园林:省略/。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浏览这些网站,从而达到学习设计网站的兴趣。导入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调节,对课堂的气氛起到一种催化作用。

2.有效探究。知识探究与共同释疑是课堂的主题,是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仅是在讲课本,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理解与渗透。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局域网与校园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人机对话能力。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以一帮一,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良性的竟争,以达到知识的掌握。在这里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师不能直接参与某个小组,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遇到疑问时,小组之间解决,教师只能做一个观赏者和引导者。其次学生小组的释疑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答案,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培养学生团队思想。

3.有效巩固。达标巩固是有效教学的检验环节,一节课的成功率要靠达标巩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主要知识的达标,达标的内容一定要紧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软件,教师提前把有关的题目发给学生,利用最后的时间,学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内容,最后,利用网络系统上传给教师进行评估,以及及时进行订正,并且,对一些不能达标的学生进行勉励,让他们分析自己的不足与收获。

4.有效总结。温故总结是有效教学的课堂收尾,是一节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通过广播系统简要的总结,或者请学生进行总结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总结可以是全面也可以是突出某一重点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所有知识、主要内容,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某一个知识,如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单元《文字信息处理》可以对word文档修饰的几种方法总结,或者对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进行总结,这样的效果可以更明显,学生回顾起来也就非常容易掌握了。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实施有效辅导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强大的互联网系统,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把上课没有听懂的知识再巩固一遍。而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与教师面对面视频沟通,从而弥补上课时一对多的全体局面。

网络上可以选择的视频工具很多,如:qq就是一个很好的聊天工具,它在学习中同样起到教授知识的效果。当然,常见的沟通工具莫过与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已经通过发展,功能非常强大,储存容量变大,还可以在下线时进行接受,免于长期在线。同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沟通。有效反馈注重有效,关注教学效益的产生,因此,辅导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在线上纠正学生的错误的地方,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达标,弥补课堂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辅导学生,一定要在全班公布自己的个人交流信息,以便学生及时沟通,同时做到免费辅导,有针对辅导,有效辅导,让有效反馈在网络环境下找到正确的方向。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开展综合实践

网课教学总结第7篇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听客”,知识点的记录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培养与锻炼,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形势下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必然要求教师不能作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活动的专制者,而是要转变思想,转换观念,和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创新教学方法。其实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可以以演示+操作+讲解+练习+提高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计算机网络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与教师一起共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总结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规律。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在思考中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配合,在讨论中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自我完善。学生也在这种参与教学中体会到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的乐趣,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笔者在教授《计算机网络概述》这节课时,就引导学生和笔者一起参与了课堂的教学。我们知道对于《计算机网络概述》这节课它包含了很多计算机概念,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变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教学伊始,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以短片的形式播放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组成,营造了一个相对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接着趁同学们兴致高昂,笔者又结合短片与教学的内容提出来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思考:①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想象的计算机网络是什么?网络的世界什么?②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③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哪些?④你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有多少?然后让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结合多媒体播放的短片,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问题的答案,他们一定会对这些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模式下,改变了传统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单一、乏味的局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有用之才。

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应该积极与同行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对我们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之间互相交换教学心得与经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教育的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避免“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出现。我们知道,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了,我们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产生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但是这个问题只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必须与其他的同行进行交流,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查漏补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形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以小组间学生的相互学习为其基本形式,以团体的总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师生间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合作小组的分配与组合。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性别,不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编排到一起,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组内优势互补,合作小组间达到公平竞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小组内,要明确各自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任务,不搞个人主义,不搞一言堂,合作学习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大家在小组内平等交流,各自发挥聪明才智,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授《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这节课时,就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我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学习小组。让同学在课下结合网络与相关的书籍,总结出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在下次上课时,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总结情况,最后由我进行综合讲述,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小组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这种教学模式下,同学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表现较好的学习小组总结的情况。网络的起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目前遍及全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最初的来源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军事网络。当初设计它时,并没有想到要把网络拉到全世界,只是单纯地希望如果有一天核战争爆发,能有一种网络在受到毁灭性攻击之后,仍然可以通行全世界,具有迅速恢复畅通的能力。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一些阶段:(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50-60年代,特点是一个主机,多个终端。(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60-70年代,特点是分散管理,多个主机互连成系统。(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特点是标准化、开放化。(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点是高速、综合、移动。看着同学们总结出来的结果,我感到很是欣慰,同学们总结的知识点很完备,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积极地配合了我的教学工作。在这次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了相关的知识点。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