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水生所的前身是创立于1930年的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水生所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国家需求,针对日趋恶化的水生态环境,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渔业模式优化和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为维护和改善内陆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淡水资源、发展淡水渔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目前研究所设有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渔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水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

回顾水生所近80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总结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水生所的发展道路,不难看出,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生所积极面向国家需求,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水生所无论是在承担国家任务,还是在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50年2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由原中央研究院动物所的主体、植物研究所和山东大学的藻类学研究部分以及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正式在上海成立。为了解决全国人民“吃鱼难”这一当时国家的重大需求,1954年9月水生所迁到素有“千湖之称”的湖北,在武汉东湖之滨定居下来。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水生所围绕“吃鱼难”,重点开展了鱼类学、养殖学和鱼类遗传育种研究。这期间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包括“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鱼类遗传育种工程”、“异育银鲫的培育与应用”、“世界第一例克隆鱼”、“世界第一例转基因鱼”等。这期间出版的专著包括《中国鲤科鱼类志》、《中国鞘藻目专志》、《中国淡水轮虫志》、《湖泊调查基础知识》、《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等。这些研究成果和专著,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吃鱼难”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沙包鱼是什么_沙包鱼好吃吗_鸭绿江沙包鱼养殖技术

四大家鱼

沙包鱼好吃吗_鸭绿江沙包鱼养殖技术_沙包鱼是什么

《中国鲤科鱼类志》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吃鱼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与此同时,由于认识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环境无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增长的受害者,其中水体更是首当其中,往往成为污染的最终受纳场。20多年来,我国废水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江河水体污染普遍。失去使用价值的劣V类水占总评价河流长度的比例,由1997年的15.9%上升到2005年的21.3%。符合或优于III类水的湖泊数占总评价湖泊的比例由1998年的37.5%下降为2005年的27.4%,受到污染的湖泊比例则由1998年的25.0%上升到2005年的39.6%;而失去使用价值的劣V类水水库数占总评价水库的比例,则由1998年的3.9%上升到2005年的6.6%。全国有300多个缺水城市的日缺水量达1600万m3,全国仍有7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据预测到21世纪中期,全国总需水量将从过去的5000多亿吨增加到8000多亿吨,占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28%以上。按照国家经验一个国家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以上,很可能发生水危机,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将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针对这一重大课题,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命题面前,水生所如何调整战略定位,把过去以解决吃鱼难为主要目标的“养鱼”,转向以保护水环境和水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养水”,成了水生所人人思考的问题。

水生所地处我国中部,传承东西,衔接南北。中部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集中的区域,有我国第1大流域长江,面积180.8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513亿m3, 第2大流域黄河,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第5大流域淮河,面积26.93万平方公里;第6大流域海河,面积26.36万平方公里。湖北省是淡水渔业资源大省,全省水域总面积20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位,淡水已养殖面积达215.67万公顷,占全国的46.2%。湖北省有鱼类37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50种。淡水水产品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三峡大坝建立后,湖北及其附近地区的淡水储量又逐渐增加。湖北丹江口水库还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保证国家水资源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农业产值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所凝聚全所的智慧,经过反复讨论,不断凝练,将水生所的战略目标调整为针对日趋恶化的水生态环境,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为维护和改善内陆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淡水资源、发展淡水渔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为实现这一目标,水生所在体制上重新整合了全所的研究力量,撤销了原研究室的建制,先后成立了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渔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水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并积极布局研究力量和资源投入到与水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

这一调整和布局,很快就见到了效果。十一五期间,水生所争取到科技部和云南省重大项目“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2370万元)、973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爆发机理研究”(2800万元)、科技部重大专项“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示范工程”(即“武汉城市水专项”,2600万元)、863项目“受纳湖湾污染负荷有效削减和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00万元)以及国家基金、科学院等一批重大项目。2007年太湖爆发蓝藻水华,我所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相关科学证据和建议,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据此写出《专家呼吁蓝藻水华引发的毒素污染问题亟待加强研究》并在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清样附页》,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进入十二五后,今年又争取到973应急项目“大中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2600万元)。2007年,水生所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积极抓住国家启动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的机会,集中优势力量,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一举争取到主持项目1项,主持课题5项 ,参与主持3项,总合同经费超过2亿元。今年7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了三峡工程,就加强中科院与三峡总公司的全面合作作了重要指示,要求中科院与三峡总公司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使之成为院企合作的典范,并不断探索和积累工作经验,逐步形成知识创新、技术支撑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模式,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期间路院长听取了水生所专家的汇报,并给赵进东所长写信,指示要进行战略研究,加强与三峡总公司的合作,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三峡总公司在京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面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基础上,中科院与三峡总公司确定了近期拟开展的合作项目,双方签订了5个具体合作项目协议。其中3个合作项目分别是共建香溪河生态系统实验站、鱼类过坝技术研究、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研究,合作一方均是水生所。

在重视“养水”的同时,水生所传统优势“养鱼”并未因此削弱,而是积极引领和推动调整渔业结构、优化渔业模式,在“既养鱼,又养水”上下功夫,也争取到一批重大项目。如,973项目“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2500万元),国家支撑计划“长江中游地区特色水产品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875万元),973项目“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3000万元)等。

在承担国家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水生所在瞄准科学前沿,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论文方面也结出了累累硕果。SCI论文从2003年的93篇上升到2007年的187篇。一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如,2003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银鲫两种生殖方式的遗传基础及其育种意义” ;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异育银鲫营养、饲料与投喂技术” ;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重要水产动物病毒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200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名特优淡水鱼养殖技术丛书”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江中下游湖群渔业资源调控及高效优质模式”;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应用”;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获。2007年还培育出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3号”。

在认真学习并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水生所人深深认识到,研究所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所,我们的科学事业才能够和谐、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编辑附言:此文系我所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撰写的案例,上报之后,2009年1月27日湖北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专题中播出“中科院水生所:从养鱼到养‘水’的历史嬗变”;1月31日湖北日报1版刊登《从养鱼到养水——科学引领中科院水生所的历史嬗变》。

(原作为张先锋,2008年11月9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