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这个东西,二十多年前在农村地区还是很常见的,那个时候种粮食虽然也会用农药,但远没有如今这么大的量。尤其是稻穗长出来的时候,虽然没有从清香味变成农药味儿那么夸张,但如果不是人工养殖稻花鱼这些,你是很难再在田里面看到鱼了,更不用说野生黄鳝有多难抓。
所以,80后和90年左右在农村长大的娃,大多数都体验过在稻田里面捉泥鳅、抓鱼,至于逮黄鳝这事,就是胆大者上了,像我这种怕蛇的人,哪怕黄鳝在我脚面前不动,也根本不敢碰它一下,如今偶尔去菜市场买个黄鳝吃,也只能叫老板杀好再拿回家。
黄鳝到底是吃什么长大的?
其实,这个问题我小时候也不明白,黄鳝随时藏得可好了,如果不是泥土被掀起来,一般都看不到它们的踪迹,而且,秧和草也没看到吃过,那它们一天都钻在稀泥巴里面又是怎么长大的呢?
黄鳝和蛇不仅长得像,很多生活习性也差不多,比如:
不爱白天出来活动,总喜欢在天黑以后出去找吃的,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所以,在野生蛇类动物还没受到保护的时候,那些抓黄鳝的人,还有抓蛇的人,通常都是在晚上出门行动,虽然打起手电筒也看得没有白天清楚,但晚上的效率就高得多了。
不管体型大不大,平时挖的洞穴是一米,还是两米,主要是吃肉,要知道黄鳝可是肉食凶猛性鱼类,不仅能吃蝌蚪、小鱼,还会吃蛙,只要它感觉自己嘴边有小动物,就会立马张口啜吸,夏天会比冬天的时候食量大很多。
为什么黄鳝老是钻到稀泥巴里面,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中国哪些地方数量最多?
既然是鱼类动物,黄鳝离不开水,自然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它们要让自己的皮肤保持湿润状态。所以,黄鳝在沟渠、池塘、湖泊和河流里面也很常见,不一定都生活在水深一些的稻田里面。
但是,不管黄鳝在哪里打洞,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活在某种水体底层,喜欢钻进自己打的洞穴里面,一条黄鳝的洞穴长度,一般都是黄鳝身体长度的3倍左右,洞穴的出口当然是靠近水面的,这样才方便它们把自己的头伸出去呼吸新鲜空气。
前面已经说到了黄鳝是夜晚出去觅食,白天当然需要好好休息,而且那么长的时间又没什么别的事可以干,当然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所以你才会感觉它们老是钻到稀泥巴里面。试想一下,如果黄鳝不钻洞,全都在泥巴上面躺起,那抓黄鳝岂不是轻而易举,野生黄鳝要一直存活下去的空间可能就不大了。
在民间的确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但这类传言一般都不建立在事实依据上,主要是为了体现这个东西的稀有性。实际上,一年四季都产黄鳝,只不过在小暑前后,这个时期的黄鳝会更加肥美,但如果真的从组成成分来说,黄鳝肉也就是蛋白质的含量要高一点,100克黄鳝肉里面能有十七八克蛋白质,而脂肪就只有1克左右。
黄鳝在过去是一道名菜,有的黄鳝能长到一米长,如今在国外也比较畅销,像美洲很多地方就会卖冰冻鳝鱼。我国很多地方都有黄鳝,尤其是人工养殖这方面,像天津、辽宁和长江流域,每年都会产出大量黄鳝,尤其是每年的6月到10月这几个时间,大家平时在市场上买到的一般都是人工养殖的黄鳝,很难有野生黄鳝流入市场。
当然,世界上有野生黄鳝分布的地方也不少,原产地除了中国以外,还有孟加拉国、印度、柬埔寨、日本和泰国等国家,主要就集中在亚洲东部和附近的一些岛屿,像美国的黄鳝,就是后来才引进的。
养了2年多时间的雌黄鳝,为什么会突然变成雄黄鳝?性逆转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很多食用的动物,一般繁殖季节的价格会特别贵,市场上的供应量也没那么大,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们繁殖更多后代。但黄鳝不一样,因为黄鳝特别受欢迎的时候,其实就是黄鳝的生殖季节,也就是每年的6月到8月左右。
养过黄鳝的人应该都知道,黄鳝是具有雌雄性逆转特性的,什么意思呢?原本,自家养的是雌黄鳝,从它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都是“母的”。这个时候它身体35厘米以下的生殖腺,就是正儿八经的卵巢,但是,等到这个雌黄鳝产卵以后,它的卵巢居然慢慢就长成了精巢!说得简单直白一点,那就是一条雌黄鳝突然变成了雄黄鳝!
不像很多其他动物,个体的“身高”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像黄鳝的话,它的性别就可以和身体长度关联起来。比如:
当黄鳝个体体长小于20厘米的时候,它的生殖腺全部都是卵巢;当黄鳝个体体长在22厘米左右的时候会发生性逆转;当黄鳝个体体长在36厘米到38厘米的时候,雌雄几乎相等;当黄鳝个体体长达到38厘米以上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精巢;如果黄鳝个体体长到53厘米以上,那全部都会变成精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