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腾格里沙漠,气候干燥、风沙大。位于其南部边缘的景泰县红水镇界碑村,一排排日光温棚,正在成为浩瀚沙海中的片片绿洲。茫茫荒漠也能种出瓜果蔬菜,记者日前来到这里探秘。

“茫茫沙漠里,我们也可淘出金子。”红水镇镇长马旭东指着沙漠温室大棚内一片郁郁葱葱的瓜果蔬菜说:“2012年,镇上开始尝试着在沙漠中建设温室大棚。今年这些温室大棚喜获丰收,每个大棚纯收入在1.3万元到1.8万元之间。”

红水镇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景电二期灌区中部,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是景泰县的西北门户,是区域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五流合一”之地,形成了这一地区的物资交流中心、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科技文卫中心、休闲娱乐中心。

全镇有耕地7.9万亩,但因地处沙漠边缘,风沙侵袭,沙化地在5万亩以上,沙化地面积超过60%。沙漠土地日照充足,红水镇还有着丰富的景电灌区水资源,要想发展农业生产、引导农民致富,只能向沙漠迈进。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选择。

沙漠里种植瓜果蔬菜,建沙漠温室大棚是*道难关。“2012年,经过试验,小弓棚开始在界碑村示范推广,共建成小弓棚60座,主要种植瓜果蔬菜。”马旭东告诉记者:“红水镇地处沙漠边缘,风沙大,对温室大棚稳定性的要求很高。后来,我们对小弓棚进行了改进,采用玻璃钢骨架,同时在棚内多安置了两条拉杆。这样一来,大棚的稳定性好了,能抗8级大风;内部空间也大了,有利于作业。目前,全镇已有300多座大棚,其中高标准大棚100个。”

走进一个蔬菜温棚,记者看到郁郁葱葱的茄秧上,一个个油紫发亮、“体型丰满”的圆茄挂在枝头,等待人们采摘。在红水镇界碑村建设的沙漠温室大棚每座占地0.6亩,里面种植的蔬菜水果包括西瓜、油菜、油麦菜、番瓜、茄子等多个品种。“原来我们种大田玉米,每亩每年只能收入1200多元。在镇上的引导下,我们发展温室大棚,*的棚投入7000多元,一个棚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今年,我家发展了8个温室大棚。”界碑村村民郑廷魁高兴地说道。

但在沙漠里建温室大棚,谈何容易?起初,红水镇很多农民不理解、不愿意、不支持。镇上为了打消广大农民的顾虑、引导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从榆中县青城镇聘请来了瓜菜协会的张理事,为村民进行规范指导,张理事还对温室大棚瓜菜的种、产、销实行全负责,让温室大棚种植户吃上了“定心丸”。

“红水镇是全市*的灌区移民乡镇。近年来,镇上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高效、节能、节水’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构想。”红水镇党委书记王洪安告诉记者,“发展沙漠温室大棚,开辟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天地,带动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与此同时,景十煤业有限公司已在红水镇建成日光温室100座,引进5个品种的樱桃苗木15000株,计划把这一‘沙产业’高效日光温室项目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日光温室红樱桃栽植示范基地。”

沙漠里种出“摇钱树”,一排排温室大棚已成为这里的一道美丽风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