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杂草滋生的旺季,杂草不仅与牡丹争水争肥,而且会使田间通风透光能力下降……”7月11日一大早,在合什镇川水村,宜宾鑫旺牡丹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廖文斌正在油用牡丹种植基地里为村民们讲解管理技术。
村民正在地里除草
合什镇位于我县最北边,辖22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32684人,现有耕地面积33188亩,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截至2015年底,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9户、1441人,其中重点贫困村5个。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四方合作”共参与 打开扶贫新思路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扶贫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村要“摘帽”、贫困户要脱贫,贫困区域基础设施要改善,产业要发展,主要靠项目。”县委书记丁应虎说。
为了突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瓶颈,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提高贫困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合什镇探索出“政府+帮扶单位+公司+贫困村”的“四方合作”模式,发展油用牡丹种植产业。
在这种模式下,由政府与帮扶单位、贫困村和宜宾鑫旺牡丹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四方合作协议,以贫困村为主体具体实施,在每个贫困村成立专合社,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村专合社集中成片发展牡丹种植基地50—100亩。公司提供种苗、保障技术和产品保护价收购;帮扶单位解决牡丹种苗费用、基地内土地两年的流转费用和两年用工费用;贫困村负责集中流转不低于30亩的土地,重点流转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土地,建设村牡丹种植示范基地,并负责牡丹种植及日常管理,特别是组织动员村内贫困户参与种植和管理;政府负责对项目建设投入及收益支配的监督管理。在贫困村整体脱贫之前,基地纯收益的20%作为村级工作经费开支,80%用于帮扶村内所有建卡贫困户;整村脱贫后,牡丹基地所有收益均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这种合作模式的好处非常明显,一是可让贫困户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从基地收益中获得三笔收入,即土地流转入股收益、劳动报酬收益和产出利润分配收益。二是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培育,解决了‘空壳村’问题,油用牡丹丰产期可达50年以上,持续的收益,能够保障村级工作得到更好运行,从而实现贫困户及贫困村双脱贫的目的。”县扶贫移民局局长罗青如是说。
发展产业有保障 加快脱贫奔小康
“油用牡丹栽植3—5年后进入盛产期,盛产期一般亩产牡丹籽350-500公斤,按20元/公斤的保护价格计算,每年每亩仅牡丹籽收益都在7000-10000元。”宜宾鑫旺牡丹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廖文斌告诉笔者。
其貌不扬的牡丹籽,却“价值连城”
“公司为我们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也不用担心后期销售问题,这牡丹种植起来心里很踏实。”川水村贫困户李山伯和丈夫流转了2亩地,并且自己试种了5亩。今年第一年牡丹还未进入盛产期,她家收获100多公斤牡丹籽,收入2000余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800元,在基地务工收入1200余元,全年家庭收入增加了4000余元。“等牡丹进入盛产期,我家脱贫致富的愿望就实现了。”李山伯信心满满。
贫困户在管理自己种植的牡丹
川水村村长黄泽锡算了笔帐,以基地面积50亩计算,村集体在牡丹正常盛产后,每年可实现总收入约40万元,扣除投入成本约15万元后,将产生村集体纯收益5万余元、贫困户帮扶专项资金20万余元。这样既能帮助贫困户在1—2年内脱贫致富,也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如全面脱贫后,村常年收益可达到30万元以上。
川水村的脱贫路只是我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这场硬仗中突出产业发展,我县以“产业选择科学化、产业布局区域化、产业带动市场化”为导向,不断创新模式,探索出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利益链接、专合社带动农户脱贫、财政资金股权量化带动、区域连片发展等新模式。目前,我县畜牧水产局探索出“送母还崽、三包两保、传递式扶贫”的生猪产业扶贫模式,经过2015年在柳嘉镇试点,在贫困村整合约25万元扶贫资金,通过“送母还崽”的传递式扶贫,25万元的扶贫资金将发挥出40万元以上资金的作用。白花镇试点“财政资金股权量化”模式,将财政试点专项资金200万元设立优先股,每股5000元,共400股。优先股的覆盖范围共有79户贫困户,以产业发展、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预计2016年底,山药将为贫困户增收达240万元。(张玉婧 张登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