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4月至今四年多时间,从担任四川省合江县法王寺镇镇长到镇党委书记,日子在一天天飞逝,天池村贫困的阴霾在一天天被驱散。山区的竹林主体经济产业在茁壮生长,我也感到对于林区乡村脱贫攻坚的创新实践在结出红硕的果实。这种经验,像脸蛋红红的顽童,充满了生命力,一天天茁壮成长,他给了林区乡村希望,甚至可望解决更广范围的农村脱贫“老大难”问题。林地代管“1234”模式被很多专家和基层干部看好的同时,也在飞快地向全县扩展。
我希望,我日记里的“星星之火”,能够“熊熊燎原”,烧掉遍布全国农村的“贫困杂草”。
于是,我摘录下这几年来行走天池的几则日记,回顾踏过“天池模式”的深深足印,给苦苦思考山区乡村发展之路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一些启迪。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多云
找准症结,山区贫穷的因果循环
“这么优美的风景,如此穷困的村民,我为我们的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为这沃土贫瘠的资源浪费而自责,我为无法让土地上勤劳朴实人民致富深感负罪。”第一次从天池村归来,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的情绪。
今天是我到法王寺镇履新镇长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踏足天池村。来到法王寺镇任职,耳闻农村产业薄弱,明白脱贫是第一要务,于是我一到岗便来到天池,在这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的林区山村调研。全镇十二个村里,这个村海拔最高、风景最美、产业最差,自然最有典型性。
山路上,村干部给我讲起了当地民谣:“合江有个天池村,山高坡陡人烟稀,年轻姑娘往外跑,青年小伙望结亲。”
一路走下来,看到村民们多是在田间地头劳作,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感慨,就如贫穷限制了干部和群众的想象力,封闭和保守是一对孪生兄妹。思绪在回旋:天池村、农会村和法王寺村这些山区乡村要发展,只靠号召百姓更勤劳地生产粮食、喂牲口、砍竹子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农业生产效率更高的坝区村相比毫无优势,山区村的发展应该转变思路,从他们独有的资源着手。或许也是偶然,就在通往村办公室的路上,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妪的话给了我灵感,她背对着我在林下劳作,见我经过,主动跟我搭话说:“领导,要不要买点野生食用菌回去熬汤喝啊?味道鲜美得很,在外边绝对买不到这种正宗的菌儿。”我随即停下脚步,和她聊了起来。她见我比较感兴趣,满脸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对我说:“这是我采摘到街上卖的,正宗山上野生食用菌,在街上不容易见到,抢手得很,如果你现在要,我可以便宜点卖给你。”我走近一看,的确很新鲜,仿佛一下子触动了我,这不就是天池村的特色吗?通过进一步向天池村干部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以及食用菌保存时间短,他们通常就背一背篓,售卖规模较小,时间也不固定,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听完村干部的话,我意识到想要将天池村的食用菌产业作为主要产业发展起来,那么这两个首要问题的解决已是迫在眉睫。随即,我会同镇村干部一起在村办公室讨论,初步的想法是抓住脱贫攻坚交通项目发展机遇,改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打造周边即时售卖鲜货和多渠道售卖干货相结合的立体销售模式,但是考虑到缺乏比较系统的食品加工工艺知识以及如何保鲜食用菌的专业知识,我们决定一起到有类似食用菌产业的县区实地走访,考察学习。
第一天到法王寺镇就收获颇多,这里既像其他落后的地方一样,有一些不如人意之处,也像很多充满希望的沃土一样,有太多潜力和亮点如沧海遗珠一般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打磨。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多云转晴
他山取经,产业要素的获取与配置
今天是我和镇经发办以及天池村村委的同志一起到宜宾长宁长裙竹荪种植基地学习竹荪种植技术的最后一天。
在几天的参观学习中,我发现宜宾长宁的竹荪种植基地也是地处多山地区,竹林较多,气候湿润多雨,适宜腐殖质形成,这样的地形气候条件和我镇山区情况相似,但长宁竹荪在川南食用菌行业中目前规模化程度较高,发展最为领先,积累的经验也最丰富,因此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学习其经验的重要性。几天下来,除了学习掌握到培养基制备、铺料、菌丝培养等技术环节以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长裙竹荪基地整体的规模化程度。除了种植摘取环节必要的人工参与以外,食用菌整体的加工环节基本都是自动化完成,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
在与赖总的交流中,我谈及了目前我们天池村的实际情况,他结合他们一路发展以来的经验向我们建议说:“我们也是经过多番尝试,最终才决定种植竹荪作为我们的主打产品,听你谈了你们的情况,我觉得你们发展竹荪也是可行的;当然,你们也可以从产品多元化的角度考虑,引进更多的食用菌品种,吸引更多目标群体,开拓产品销路,但若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丰富专业技术的同时,采购一套自动化生产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赖总的话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食用菌产品的信心,但考虑到我们目前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整体技术积累薄弱,产业规模也不成熟,市场环境还需培养的现状,我们一致觉得,博不如精,主要精力应该集中放在一种产品上,还是以现阶段最适宜天池气候条件、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且易于掌握的竹荪产品为主,产品多元化的问题应待我们的竹荪产品生产线能稳定生产且拥有一定市场接受度之后再考虑拓展。
这趟考察之行的收获如灯塔般指明了我们天池村后续发展的方向,让我感受到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以后会更加美好。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晴
扶贫扶志,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
今天再次来到天池村,我见到村民们在专合社忙碌的身影,脸上不乏灿烂的笑容,走在新建成的林区道路上,雨后初晴的食用菌显得格外鲜美,这是我所乐见的。让我不禁感慨每一个勤劳的人都在创造历史,而历史终不会辜负每一个勤劳的人。
伴着美好心情走到村办公室,天池村支书李强告诉我说:“冯书记,最近我们村上有个以前在外务工叫邓传乔的贫困户回来了,他人挺聪明,昨天主动找到我,说对专合社和食用菌种植工作比较感兴趣,想进专合社试一试。”话音刚落,我便随即和李强支书上门去了解具体情况。进门那一刻,看到他家中简单陈旧的摆设以及生病卧床的老人,我瞬间能理解到他养家糊口的不易。这时,邓传乔告诉我们:“冯书记、李支书,你们也看到了我家的情况,我之所以回来,是因为屋头上有老下有小,在身边方便照顾他们,并且以前在外打工的时候,当地也有类似而且发展得还比较好的专合社,这次回来看到村上也要搞专合社,就特别想尝试看看。”在大致了解邓传乔的情况后,我和李强支书在回来的路上商量,像邓传乔这样不等不靠,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摆脱贫困的人,我们要给他提供机会学习技术,把他朝技术带头人的方向着重培养,我想这不正好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鲜活样本吗?
今天我很宽慰看到天池村还有像邓传乔这样励志摆脱贫困的人,我真心希望像邓传乔这样难能可贵的火苗能亮起来,让天池村、让法王寺镇的贫困户都看到这个方向有亮光,让人们都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志向,脱贫攻坚这场“战争”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对贫困的“战争”。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小雨
拓宽视野,尝试思考本地化模式
受县委县政府重托,我挂职锻炼已有数月,到了这里才真正体会到我们国家扶贫工作的复杂程度:沙漠、高原、丘陵、平原,各地都有贫困户,而各地因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不同,有利条件不一样,所缺乏的也不一样。就如橘生南方为橘,橘生北方为枳,我们镇天池村的林下仿野生食用菌模式套用到陕北的贫困地区,便无法施展。那么更进一步,诚然我镇的地理条件与周边区县乡镇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经验是可以互通的,但“魔鬼”总在细节之中,如果不去考虑细微之处的不同而原封不动地直接套用别人的经验做法,那问题往往就会出现在这些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我想,齐白石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也正是这个道理。
带着挂职锻炼的收获启示,我再次赶回到天池,看到部分村民还是自己买种、自己上料、自己晾晒、自己售卖。在村口一贫困户说:“冯书记,你看这竹荪娇贵得很,要像自家娃儿一样培育,一不注意就没收成了。”旁边另外一户的人也打开了话匣子:“今天天气不抽威(不好),刚刚采收的竹荪火炉烤不过来,看来又要烂在家里了,唉……”看着他们无奈的表情,心里五味杂陈,我陷入了沉思……
晚上,我与镇经发办和天池村“两委”的同志讨论到半夜,觉得是时候把之前学来的经验消化完成,结合天池村山高路远的自身特点,彻底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形成天池经验模式了。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晴
不断尝试,总结天池发展新模式
今天村上李强支书兴致冲冲地到我办公室来告诉我:“我们村的邓传乔经过这几年的外派学习锻炼,练就了看到菌丝就能分辨出菌种的高超眼力,掌握食用菌栽培、生产、后期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现已成为村上食用菌技术带头人,带领周边百姓们全程参与食用菌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还获得了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的脱贫先锋称号,他叫我务必要跟书记分享这个好消息,感谢您对他乃至整个村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听完李强支书的话,我很欣慰,这个火苗终于亮起来了。
李强支书还告诉我今年村集体公司代管了部分村民的林地,代管林地农户年均增收预计可达1000元、劳务农户年均增收预计可达10000元,林地亩产收入由一百来元增长到二三千元。同时林业良性发展得以有效实现,“财产权”保护更加有力,“承包权”更加稳定,“经营权”更加灵活,从传统“两权”(即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转化为 “三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也将林地经营权整合回归村集体。
仿佛一道亮光从眼前一闪而过,潜意识告诉我得牢牢抓住这道闪光。当即我决定与李强支书一起,根据天池村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林地代管新模式。通过激烈讨论,我们认为待条件成熟后组织召开村民大会,鼓励全体村民自愿将自家林地及附着物托管给村集体资产公司经营管理,再由村集体资产公司按照“四统一”理念(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从而实现林地资源变现与增值,做到农户、村集体、村集体资产公司三者效益共同体;形成以土地入股农户为一方,劳务入股农户为一方,引进种苗肥料等投资者为一方,村集体经济公司为一方,四方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1234”利益链接机制,即收益所得“1成”分配给代管林地农户享有,“2成”作为农户劳务收入分配,“3成”作为招引农林企业的投资经营所得,“4成”作为村集体公积金,用于村内公益事业、扶危助残济困专款使用,并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全村福利再分配。
今天我满怀期待,愿总结出的这套天池林地代管新模式能有效解决“有地无人管,有人无力管、林地微收入”和林下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甚至无利用效率问题的困境,形成资源聚合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替代传统“小农经营”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最终实现林下种植和加工工厂配套整合,形成一、二产业联合互动发展,成功将政策性资金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本,奠定集体经济由“输血”发展到“造血”壮大的基础。
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晴
锋芒初露,农旅结合路在延伸
“合江有个天池村,脱贫奔康产业兴;因地制宜种竹荪,家家户户都高兴;两委班子干劲大,带动群众就地发;谁说天池穷山沟,而今发展明了路;绿水青山在本地,金山银山好景气。”这是现如今在天池村老百姓口中传唱的打油诗,它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天池村改头换面后的崭新形象,饱含着天池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
眼看着天池模式在天池村获得的初步成效,我心里也由原来的忐忑不安变得踏实了许多。目前天池模式已在我镇另外两个自然条件差不多的山区村(农会村和法王寺村)开始了新的尝试。我镇今年山区乡村产业发展路在延伸,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即将展开一幅新的乡村旅游画卷。届时,我们还将包装旅游商品,努力把竹荪等农产品就地卖出去,并吸引顾客入园采摘,更大范围地拓展老百姓的增收致富渠道。正如天池村的贫困户缪西洋,从前缺技术导致家庭贫困,年收入不足万元,现如今,受益于天池模式,在家门前务工,年户收入超四万元,挣钱顾家两不务。
思路在延伸,我们的目标也在延展。那就是我们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以法王寺省级现代竹产业示范基地为基础,以建设国家合江生态林竹工业园区为依托,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合江县法王寺现代林竹产业园区,示范带动全县林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县乃至全省偏远林区乡村的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我相信经过这几年的奋斗,脱贫攻坚战定能获得全胜,我们国家也终将站在消灭绝对贫困这一划时代的里程碑前,各级政府、众多扶贫干部、所有的贫困户的努力也终将结出累累硕果,而这些硕果将继续滋养着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