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本病是由Splendore(1909)首次报道的。是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宿主范围很广,包括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和鱼类等。急性兔弓形虫病以高热、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慢性以消瘦和神经症状为主。有时死亡率高达30%~50%。病变以肝、脾、肺淋巴结坏死为主,脾最严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家兔弓形虫病的症状与诊治措施。

1.jpg

一、生活史

猫是弓形虫的唯一终末宿主,通过吞食含有包囊的动物组织或采食了有卵囊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包囊内的裂殖子或卵囊内的子孢子即侵入肠上皮样细胞,进行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最后产生卵囊。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经过2~4天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除去家猫之外,猫属和山猫属其他动物也能够成为终末宿主。

其他动物均为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吞食含有包囊或滋养体的肉类,或污染卵囊的食物、饲草、饮水都能够感染弓形虫。弓形虫感染后在肠壁通过淋巴或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侵入有核细胞,在胞浆内进行无性分裂,产生大量滋养体(急性感染)。在慢性或无症状病例中因宿主免疫力的作用,虫体局限在脑或骨骼肌形成包囊。另外,猫感染弓形虫之后,也可能有一部分在肠壁通过淋巴或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因此猫也可以成为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据报道,大约10%的猫感染有弓形虫,感染后排出的粪便含有大量卵囊而污染环境。卵囊的抵抗力很强,在常温下可保持感染力一年以上,一般消毒药对卵囊无效。这是兔弓形虫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中间宿主体内,特别是脑和骨骼肌组织中的包囊是另一重要的传染源。另外,急性感染兔或其他动物的唾液,眼、鼻分泌物,粪、尿等排泄物,乳汁等都可能含有滋养体,成为传染源。但是滋养体的抵抗力并不强,各种消毒药都能使之死亡。

2.传播途径。卵囊污染的饲草和饮水是兔弓形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兔场环境中的昆虫、蚯蚓和蜗牛等可以机械性传播卵囊。急性期宿主的血液、唾液、鼻漏和精液等都含有弓形虫。

3.感染途径。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此外兔群中出现急性病例时,也可经呼吸道、眼结膜和破损皮肤等感染,患病母兔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染给胎儿。

4.易感宿主及发病季节。该病的发生与性别、品种无关,2~18月龄的年轻兔多为急性,容易死亡,成年兔多为慢性、散在发生。营养不良、寒冷、怀孕和泌乳等都可能使兔的易感性增加。兔弓形虫病感染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每年气温达到25~30℃和雨水较多的湿热条件下多发,主要和卵囊的孢子化相关。如果兔舍内潮湿、温度经常保持在10℃以上,随时可能发生。

3.jpg

三、症状

急性发病时兔体温升高至40℃以上,突然不吃,呼吸加快,眼、鼻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昏睡几天后可能出现惊厥,常发生局部或全身性麻痹,尤以后躯多见,病程为2~8天,死亡率为3%~50%。慢性病的病期较长,食欲减少或停食,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病情严重时出现共济失调、后躯麻痹,可能突然死亡。多数病兔能够耐过并逐渐恢复健康。

四、诊断

弓形虫病必须在实验室检查出病原体或特异抗体才能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有3种:第一,直接观察。将可疑病兔尸体的组织或体液做涂片、触片或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滋养体。第二,动物接种。将可疑病料,如腹水、淋巴结、脾、肝脏等制成的组织悬液接种于小鼠、天竺鼠或兔的腹腔,观察是否发病和出现滋养体。第三,血清学诊断。可采用染色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皮内反应试验等。

五、综合防治

兔场严禁养猫,避免卵囊污染环境。经常保持兔舍和兔笼清洁,用3%烧碱水或3%石灰水定期消毒,经常灭鼠灭虫,切断传播途径。

发现病兔或可疑兔应及时诊断和隔离治疗,对久治不愈的应予以淘汰,同时对受到威胁的兔用磺胺类药物混在饲料中,连续给药1周可起到预防的作用。急性发病可采用磺胺治疗,早期治疗效果好。如果用药晚了,虽然能够缓和症状,却不能抑制虫体在组织中形成包囊。磺胺嘧啶70毫克/公斤体重和乙胺嘧啶6毫克/公斤体重合用,一天 两次,连续3天。磺胺嘧啶70毫克/公斤体重和三甲氧苄氨嘧啶14毫克/公斤体重合用,一天两次,连续3天。磺胺-6-甲氧嘧啶注射液70毫克/公斤体重,每天1次,连续3~5天。如果配合磺胺增效剂三甲氧苄氨嘧啶效果更好。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可代替磺胺嘧啶,用量为50毫克/公斤体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