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度研究,发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广东特色表现在8个方面,即建设制度系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园区种类多样化、三产融合链条化、科技服务精准化、特色产品品牌化、市场营销体系化和文化服务专业化。
一、广东农业产业园建设历程与成效
(一)农业产业园建设历程
回顾广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历史,早在1998年,广东省就启动了珠三角地区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并在2003年基本达到“五高六化”要求(“五高”指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六化”指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2003年开始,广东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建设了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13年起,广东又用3年时间,在全省打造了1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将这些示范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有效推动了全省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2018年广东全面启动实施以丝苗米、优质蔬菜、岭南水果、花卉、南药、茶叶、优质旱粮、食用菌、生猪、家禽、水产、油茶、剑麻等为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建设,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印发《2018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和《2019-2020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2019年12月发布《关于推进广东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工作方案》,2021年先后发布《2021—2023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和《跨县集群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案(试行)》,支持建成1批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探索建设若干功能性产业园。截至2022年6月,广东全省已创建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含珠三角地区自筹资金建设53个)、7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国家、省、市3级梯次发展格局,实现了主要农业县、主导产业和主要特色品种全覆盖。
(二)农业产业园建设效果
自2018年全面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活动以来,广东将其列入省重点项目管理,省农业农村厅抽调精干人员,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专班,各市县落实“园长制”,形成省市县齐抓共管良好局面。经过全省各地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这个“龙头”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带动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这个“龙尾”的发展,在全国率先构建了“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有效推动了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8369亿元和5169亿元,农业总产值和增速均创198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历史性缩小至2.5以下。相关部门对广东积累的“高位推动、政策引领、改革创新、联农带农、科技赋能”等多项“广东经验”,以及为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贡献的“广东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推广。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广东特色
(一)建设制度系列化
广东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落实。省级出台支持产业园建设21条政策措施,制定工作方案、建设指导意见、资金管理办法、建设指引、绩效评价、验收指导意见等文件,形成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1+N”政策体系。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在财政和项目融资上给予扶持,在用地、用水、用电、人才引进上予以优惠,全面推进产业园建设。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既有国家或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及牵头企业配套投入的产业园,又有珠三角地区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及经营主体配套投入的产业园。广东不断创新省级财政投入方式,将省级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实施主体(企业),减少拨付层级,提高使用效率。同时,下放管理权限,实行“三个清单”管理(鼓励清单、允许清单和负面清单),由县政府确定项目立项和审批资金使用方案,企业设立专账(专户),自主开展园区建设和资金使用,并以财政撬动大型企业和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2018—2020年省级财政投入75亿元,资金撬动比达到1∶4.36.省级财政资金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报告显示绩效得分为81.40分,绩效等级为“良”。
(三)园区建设多样化
一是园区类型多元化。从广东省288家省级产业园类别分布看,既有特色产业类,又有优势产区类、跨县集群类,还有服务功能类,如文化服务、冷链物流、种业科技等(表2)。二是主导产业多元化。从18家国家级产业园主导产业分布看,既有南方特色作物,又有对虾、淡水鱼等水产业,还有禽畜种业、麻鸡种业,其中占比最大的作物类包含丝苗米、糖蔗、水果、花卉、茶叶、南药、剑麻等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14个种类。省级产业园主导产业更加多元,基本做到了主要作物种类全覆盖(表3)。三是园区功能多元化。各园区既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有科技推广功能,还有文化展示功能。
(四)三产融合链条化
广东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将特色农业发展与推进乡村振兴、食品加工制造业优势、都市休闲观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农业由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贸易、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拓展。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各产业园对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用于联农带农的占比不少于10%,有效构建了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利益保障机制。截至2020年底,全省161个省级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30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423亿元,占46.60%;第二产业产值1180亿元,占38.70%;第三产业产值447.70亿元,占14.70%。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超过一半,园内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万元,比建设前增长22.20%。2021年起广东致力打造产业园2.0版,推进大融合,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突出加工、物流和配送环节,挖掘农业生态价值、旅游休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
(五)科技服务精准化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需要凸显其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主体功能,引领推动区域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明确按不低于省级财政补助资金2.5%的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园科技研发与信息支撑专项经费,加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其科技优势,积极参与相关产业园建设,为其提供科技支撑。2018年以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先后组建了9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家服务团,实行“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的科技服务模式,每个团队对接支撑1个产业园,明确项目任务,为产业园提供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特色产品品牌化
根据《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要求,产业园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培育知名度高的区域农业品牌,农产品基本实现“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各园区把发展“三品一标”作为推进产业园建设的重要抓手,整合资源要素,推动主导产业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规模化经营。各园区生产产品既有区域性公用产品品牌,又有各经营主体自身的独特产品品牌,实现了园区产品品牌化。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省产业园区已创建农业品牌(含企业品牌)6374个,其中新增公共品牌189个、新增企业品牌1121个,“广东荔枝”“梅州金柚”“徐闻菠萝”等1批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名气响亮,“老广的味道”走遍全国,迈向世界,产品价值大幅提升。
(七)市场营销体系化
近年来,广东破除农业“重生产、轻市场”传统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12221”指建设“1”个农产品大数据平台,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通过产区与销区联动,线下与线上结合,面向采购商与消费者开展B2B、B2C体验式营销,广东农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近。“广东菠萝”“广东荔枝”“广东(梅州)柚”“阳西生蚝”“惠来鲍鱼”“澄海狮头鹅”等1批“粤字号”农产品享誉全国、走出国门。通过将市场挺在前面,持续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不断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广东农业走出了1条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产业兴旺之路。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21年粤东西北191个产业园内农民可支配收入比产业园建设前增长了27.98%。
(八)文化服务专业化
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背后往往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挖掘其文化价值,讲好农产品的品牌故事,可以提升其历史厚重感。例如荔枝背后的诗词典故、贡柑背后的贡品故事等,都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文创形式予以复活,进而拉近特色农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2020年10月,广东创建了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成为国内唯一以“文化服务”为主业、以“产业园”服务“产业园”的功能性产业园。近年来,通过文化赋能、数字赋能提升农业价值取得了明显效果。“广东喊全球吃荔枝”系列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徐闻菠萝的“火爆出圈”、“父爱如兰”让四会兰花成功逆袭实现“淡季热销”等,成为文化赋能农业,讲好岭南故事,让广东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农民卖出尊严的成功范例。(作者:杨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