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是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12]鳅类动物。[13]泥鳅身体细长,呈圆筒状;头小、口小、眼小;嘴角有须;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小的黑斑点,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12]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海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国,[12]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14]泥鳅喜阴怕阳,喜浅怕深,白天潜伏在光线微弱的水底,傍晚出来摄食,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天旱或不利条件时,钻入泥层,只需保持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15]泥鳅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食性广,一般摄食水蚤、水蚯蚓、昆虫、扁螺、水草、腐殖质及水中和泥中的微小生物等。[16]泥鳅是多次性产卵鱼类,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产卵盛期,每次产卵4-7天。[17]
据《本草纲目》记载泥鳅“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在药用价值方面,其味甘、性平,具有补中、暖脾、退黄、祛湿、止泻、止虚汗等功效。[18]泥鳅为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珍品,符合现代营养学要求。其肉质清淡、细嫩,味道鲜美,被誉为“水中人参”,既是宴席上常见的美味佳肴,又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众食品。近年来,泥鳅养殖在中国各地迅速发展,[19]是效益高、前景较好、可助力脱贫致富的项目之一。[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