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家门口 就上好学校
——渝中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
学校葫芦丝艺术团在国泰大剧院演出
渝中区中小学生应急救护技能比赛
教育兴,则文化兴;教育盛,则城市盛。一直以来,渝中区坚持“加快打造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目标,凝聚起全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课程改革再深入、集团化办学再升级、课堂教学再优化、育人模式再创新……深入渝中区后不难发现,校长们行走在通往教育家的殿堂上,老师们努力提升专业营造师生共生共长的课堂,孩子们自主快乐的成长,全区涌现出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教育故事,一幅幅鲜明生动的教育画面,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一个幸福美好的教育天地。
重庆四十二中
多元育人成就多彩人生
因为早有打算考国外音乐学院,所以史佳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读四十二中。当她拿到英国伯明翰皇家音乐学院录取通知,她感恩在四十二中的成长与收获。唐美晨高二从国外转回国内,原本想着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没想到四十二中的老师们用优秀的授课技巧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让唐美晨彻底产生了信任感,让她通过努力顺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唐杰也在四十二中收获着:“虽然我在学习成绩上稍有落后,但很庆幸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去学习美术、体育、音乐等,也可以有一个好未来。”
“生命的个性本是有差异的、多元的,教育能做的,就是为生命搭建多元的平台,欣赏并养护其个性,静候生命之花自主开放。”四十二中负责人强调,学校致力于创办一所文化为本、特色见长的现代都市体艺特色名校,助力更多学子成才。
近年来,四十二中在学校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学校新的育人实践,从学校育人系统的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创造性提出糅合了体育和艺术教育精髓的“体艺特色多元育人模式”。
学校成功申报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城市高中体艺特色多元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探索了“多元育人”的课程体系,100余门选修课程为学生多元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自主选择的养料。深耕课堂教学,逐步提炼形成多元育人自主导学课堂模式。大胆实行了走班制,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建立了飞扬电视台、魔方社、吉它社等绚丽多姿的学生社团,让学生自由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多元育人实施过程中,学校高考成绩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众多优秀学子考入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一批批体艺尖子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艺名校。
重庆六十六中
高品质教育助力学子成人成才
学校荣获全国争当“小小实验家”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绿色学校、重庆市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集体,学生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艺体活动中100多人次获全国、市级一、二等奖……
这是六十六中近年来交出的优异教育答卷。身处闹市却宁静安谧,身份普通却能创造辉煌,六十六中以“善建筑基,厚德有为”的办学理念为引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系列荣誉背后,其办学秘诀是什么?
学校探索“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德育品牌,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读书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中张扬孩子的个性。学校勇做课改弄潮儿,探索形成了“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131”高效教研模式,在全区乃至全市范围内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其中获全国优质课竞赛一等奖6人,市优质课一等奖35人,200多篇论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2019年“一师一优课”评选,重庆市17篇部优课例中,该校占2篇。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我们努力办有灵魂、负责任的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六十六中相关负责人强调。
在六十六中,孩子的学习生活精彩十足。参加跆拳道、射击项目,每年摘获重庆市各大比赛奖牌无数,2017年学校荣获全国中学生跆拳道联赛总决赛团体冠军。参加学校组织的北京、西安、成都、广东、珠海等外地研学活动及市区近郊的适时研学活动,人人在广阔天地里淬炼成才。
开拓进取的团队、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科学高效的课堂模式、创新多元的培养模式……重庆六十六中以高品质教育助力学子成人成才,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重庆五十七中
蓄力扬帆 让更多孩子享受原汁原味的巴蜀教育
乘着集团化东风,五十七中近年来迎来了新的跨越式发展。
该校教师相继在国家级、市级优质课竞赛中斩获语文、英语、物理、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学科一等奖,该校学生在国家级、市区级艺术展演活动中屡获一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义务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书香校园、渝中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
集团化办学是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2017年,五十七中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背景下与全国名校重庆巴蜀中学进行集团化办学。巴蜀中学最大程度发挥巴蜀经验与巴蜀方案对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生成才的优势和作用,助推五十七中学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020年,双方走在了集团化办学纵深发展的新征程上。
巴蜀中学副校长汪红霞兼任五十七中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管理。巴蜀直派教师和五十七中名师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同时巴蜀名师也会作为学科指导专家常驻或定期到校把关教学教研及面向学生直接授课。
与此同时,五十七中开设课程将全面纳入巴蜀“六年一贯制”课程体系,除开设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外,还将据学生个性需要开展订单式培优补偏类拓展型课程以及面向兴趣、面向未来的校本研究型课程,如国学经典、阅读与写作、数学高阶思维、英语口语等,为社会提供原汁原味的巴蜀初中教育。
邹容小学
以美育美 葫芦丝吹开梦想花
每到社团活动时间,一曲曲悠扬婉转、沁人心脾的旋律都会回荡在邹容小学校园里。《竹林深处》《木鼓神韵》《彩云下的小精灵》等葫芦丝名曲将师生带入到一个葫芦丝的世界。
过去几年间,邹容小学的孩子们吹着小小的葫芦丝走出校门,走向全国。2015年,学校葫芦丝乐团获得重庆市中小学生课堂器乐展示活动一等奖。2017年,乐团到北京参加全国葫芦丝巴乌北京展演夺得金奖。2018年,学校以葫芦丝教育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每次看到学生在舞台上全神贯注地演出,校长饶艳妮都深受感动,这让她更加坚定“内美外美,至善至美”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美的教育之路上探索前行,在内部管理、教师发展、课程教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课堂器乐教学和美术教学上形成鲜明的特色。
学校开设“丝竹传情”葫芦丝吹奏艺术活动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在全校师生中普及葫芦丝吹奏,成为渝中区第一所普及器乐教学的学校,受邀到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春晚的演播获得金奖。学校积极致力于“儿童如何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美术综合材料创作的实践研究”,学生创作了几百幅优秀作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有上百幅作品获国家级、市区级一、二等奖。学校美术教师多次承担了有较高质量的全国、市、区级公开教学活动、展示活动。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艺术教育百家名校、重庆市艺术特色学校、重庆市少儿美术特色学校、重庆市美术学科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寻美生活,以美育人”,在美的这条道路上,邹容小学继续带着孩子们一起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鹅岭小学
“2+1”项目引领 共生共长走向优质
“我认为是船长救了孩子。”小芳的话音刚落,小丽就站起来说:“我认为是水手救了孩子。”在鹅岭小学老师彭麟涵的课堂上,学生有不同观点是常有的事儿。
没有急于求成的给答案,更没有生硬冷漠的否定。彭老师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切入点,并以此作为生长点,提升至对关键词句的品析,聚焦课文线索的思考,最终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对人物形象即文章中的深意进行品味。
这是鹅岭小学一节普通的共生课堂上的一幕。一所小学校,为何在课改上有如此底气和魄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鹅岭小学被确定为渝中区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项目“2+1”试点学校之一,学校借此东风,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两翼,让老师在“学习力、思考力、执行力”有显著提升,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建立了覆盖所有学科和全校教师的11个学科教学工作坊,每月两次工作坊活动,教师们在自己的学科教学领域扎扎实实修炼内功。”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要求老师将所学投射到教学的设计、实施和教研3个关键环节中,实施优化教学设计行动,改进课堂实施行动,创新校本研修行动。
“学科工作坊以共生课堂为核心,通过各科教研员对我校教学的把脉诊断,制定出适合校情学情的工作坊研究主题和形式,寻得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工作坊相关负责人表示,例如语文工作坊用不同类型的课例呈现统编教材教学中的变与不变,数学工作坊从解决问题、计算教学、概念教学、练习课教学进行了课堂展示活动。
一年多来,工作坊的研究不断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批优秀教师正在成长,一份优异答卷正在书写。
望龙门小学
“学乐”课堂真正让学生乐学
在同学们翘首以待的目光中,张娜娜老师带着道具走上了讲台。只见她拿出了一副牌,神秘地说:“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大家相信吗?”
孩子们纷纷来了劲儿,张娜娜随后借助魔术,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同学们了解“物体数”与“抽屉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这样寓教于乐的课堂在望龙门小学是常态。学校负责人介绍:“我们把‘学’与‘乐’作为我们学校课堂文化的核心要素,就是为了凸显基础教育的价值立场,期待我们的课堂不唯分,只为人,能赋予学生更完整的精神生活、兴趣、能力与品质。”
望龙门小学是渝中区内一所具有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富有办学特色的开放性实验学校,学校以课改为突破,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学校针对教育教学管理、生源上的薄弱环节,采取基础构建、文化引领、制度先行三大举措,进行了有力的改革。学校出台了《优秀教研组评选意见》《校级科研课题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方案》等多项教研制度,营造时时处处、大众参与的教研氛围。加大教研、课改、科研的奖励力度,提升学校课堂文化品质,构建“学乐”课堂基本原则,即一个模式、两个必做、三个归还、四种声音、五种生态,开启了教育新景象。
“这样的课堂改变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增强学生间的横向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老师们纷纷表示,持续深入的课改激活学校一池春水,学校教研管理正从“外控”走向“内驱”,教研共同体也在共生发展。
“我们计划在学校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建设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3+X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构健一个更幸福的学园。”学校负责人说。
何霜 胡忠英 图片由渝中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