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猪稳产保供。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点任务,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着力提升自主育种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生猪屠宰行业提档升级,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保障体系,生猪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现代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保障城乡居民猪肉消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政策支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019年以来,国办印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首次提出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的总要求,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遵循。各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基本建设、财政补贴、金融保险、养殖用地、环评承诺制、绿色通道等19项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构建了支持生猪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特别是养殖用地、环评和贷款政策的出台,基本解决了养殖场户期盼多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政策明确生猪养殖设施用地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耕地占补平衡;涉及少量永久基本农田确实难以避让的,允许使用但必须补划;允许建设多层建筑。对年出栏50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项目实行环评登记备案制度,年出栏5000头及以上的生猪养殖项目,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抵押贷款试点,支持开展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试点。
二、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幅提升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生猪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按照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的要求,全国共创建了507个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形成了部省市县四级联创的良好氛围。通过标准化示范场的引领带动,推广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设施装备和管理理念,以点带面提升了全行业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标准化规模养殖已成为全行业的普遍共识。2019年以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规模养殖发展势头更加迅猛,精准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等现代化装备和技术得到普及和应用。2019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3%,比2015年提高9.7个百分点;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为21.8%,比2015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规模养殖场已经成为我国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全国前10位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出栏育肥猪总数占全国总出栏量的比重超过9%。
三、自主制种供种能力明显增强
良种是生猪生产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期间,为提升自主育种创新能力,农业农村部以全面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为重点,初步建成了国家种猪核心群育种体系,目前全国共有98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4家国家种公猪站,种猪核心群规模达15万头以上,包含杜洛克、大白、长白等主流商业化品种,年辐射扩繁母猪60万头以上,支撑3亿头以上商品猪生产的供种需求。通过对种猪核心群持续选育,主要品种的活体背膘厚、100千克体重日龄和总产仔数等生产性能均得到明显改进和提升。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确认现存地方品种83个,支持建成国家级地方猪遗传资源保 种场54个、保护区6个、基因库1个,各地建成省级场区(库)80余个。品种创新工作不断加强,以我国优质种质特性的地方遗传资源和常规商用品种为育种素材,通过杂交、配套、多世代选育等方法,成功培育了13个新品种和配套系,满足了优质猪肉产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创新了一批猪育种关键技术,围绕遗传评估高效算法、高通量分子监测、功能基因鉴定、表观遗传修饰、群体进化规律、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数据采集 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初步进展。
四、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粪污资源化利用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的民生实事。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坚定不移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各项重点工作。抓政策落地。以畜牧大县为重点,支持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实现了585个畜牧大县全覆盖。将清粪机、粪污固液分离机等10个品目的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列入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抓责任落实。联合生态环境部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 国务院并通报各地。组织对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进行专项评估,督促各地针对存在问题加快整改。依托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平台,建立大型规模养殖场信息公开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抓种养结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促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依法加强养殖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还田利用。围绕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三个关键环节,加强标准规范制定和技术研发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3%,大型规模养殖场达到9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养殖污染物排放 量降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降低21%、42%和25%。
五、生猪屠宰行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
生猪屠宰管理职责职能从商务部划转到农业农村部后,农业农村部着力强化畜禽屠宰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启动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完善畜禽屠宰标准体系,实施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督监测,启动生猪屠宰监管“扫雷行动”,开展生猪屠宰资格审核清理、标准化创建、屠宰企业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百日行动”等专项活动,推进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生猪屠宰企业总数为5005家,较2015年下降了58.9%,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其中年屠宰生猪2万头以上的规模屠宰企业2028家,占总数的37.2%。2019年规模屠宰企业屠宰生猪2.43亿头,占屠宰企业屠宰总量的89.7%,规模屠宰企业已成为生猪屠宰的主要力量。
通过全行业的不懈努力,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长远看,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规模标准仍然偏低,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生产效率不高,种猪生产性能、繁殖效率、商品猪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二是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强化。2019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但总的来看,短期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养殖场户普遍期待把现有政策制度化、法制化,稳定并强化畜牧业发展政策。三是疫病风险依然存在。生猪疫病种类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除非洲猪瘟外,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和生猪流行性腹泻等常见病在个别地区时有发生,需要把防疫优先的策略贯穿到生猪生产的全产业链中。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国办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重点围绕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现代种业创新、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屠宰行业标准化创建,全面推进生猪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完善支持政策,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构建现代生 猪养殖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现代生猪流通体系,推动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需求。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