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将我市优秀村庄规划编制案例予以展播,以供交流借鉴。
坚持规划引领成就古村“点石成金”梦想
——邹城市上九山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
古村景貌图
上九山村位于邹城市石墙镇西南,是我国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头古民居,也是孔孟之乡唯一一处千年古村,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得中国最美原生态古村落、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殊荣。
一、坚持多规融合引领,构建特色文化保护发展空间
规划严格落实上位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空间。结合村内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特色评估,将上九山村保护内容按照点、面、线及非遗四大类进行分级保护,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按照格局不变、风貌不变、环境不变的原则,整体区域构建“九山环抱、田景相依、唯尊乾位”的保护结构,古村构建了“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小巷串景、‘人’型天成”的空间保护格局,保持古村空间景观的相对完整,提升内部空间品质,引导新村向东向北发展,形成古村新村良好互动。
保护规划结构图、村庄用地规划图
二、强化空间集约节约,打造旅游综合体节地新模式
上九山村拥有古民居300余套,部分建筑因长期无人居住面临破败风险,为抢救并保护传承这些特色文化资源,规划确立以修复破损石屋、修整村内石阶道路、清理水渠坑塘为主的设计思路,对古村址进行综合开发整治,保护历史古迹,盘活闲置空间,全面提升村容村貌,丰富古村内涵。实施中,该村采用企业与村集体合作经营的运营模式,企业以租赁方式获得古村闲置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农用地流转、山地承包等方式,取得周边土地及山地的经营权,规划建设了樱花园、玫瑰园、农耕体验园、石海地质公园以及水上游乐项目,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占地面积300亩,其中盘活利用古村闲置建设用地260余亩,实际仅新增建设用地40亩,节省了近90%的土地。
建筑、街巷保护整治规划图
建建筑、街巷保护整治规划图
规划鸟瞰图
三、践行绿水青山理念,提升生态人文空间要素价值
规划坚持“保护为主、综合开发”的总基调,复原古寨门和古城墙,对主题特色院落修复修整,打造重点街巷,恢复古村生活场景,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历史人文要素的空间增值。加强对各类生态保护地、地质遗迹、水源涵养区和优质耕地等的保护,梳理制定土地整治、生态修复、风貌环境整治等方面近期建设项目,指导开展整山、造林、修田、治水、筑路五大工程,国土绿化覆盖面积达70%以上,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和区域生态。通过实施房屋租赁、土地流转、山地承包等一系列举措,村民的山林、果园、梯田、古屋等生态人文资源得到了法律保护,实现生态元素增值产品价值,为这些资源要素的价值转化开辟了道路。
四、聚力“文旅+”产业发展,力促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规划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兼顾旅游发展,以建设集文化休闲、养生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打造传统村落展示区、文化休闲及商业特色街区、温泉度假区、生态康养区、农事观光及体验区、生态休闲区、传统农业种植区、生态保育区八个产业片区,发展“文旅+”新业态,策划传统民居展示、民俗文化体验、滨水特色商业街、农事观光及体验区、山地户外运动等项目,达到“寓教于游”效果。通过文化旅游业带动村庄的发展,提升村庄环境品质,增加村民收入,进而促进村民保护的热情,增强保护的动力和发展活力,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产业布局规划图、 旅游路线图
五、坚持共建共享,推进发展共同富裕
“共同规划、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让当地群众参与进来”是上九山持续发展遵循的根本原则。规划坚持村民主体地位,通过座谈、访谈、意见问询等多方渠道征求村民、企业发展建议和诉求,并聘请80岁以上的老人到村委会当“规划设计师”,将26个“上九山的传说”对号入座到老院子里进行保护性修复,赋予其文化内涵。对有手艺、有专长的农户请回老村生活,量身定制工作岗位;支持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在家门口从事餐饮、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作,不仅带动了周边产业入驻,增加了工作岗位,还实现了贫困户的脱贫就业,让古村人们吃上了“旅游饭”。
通过规划立足资源优势,厚植生态本底,聚焦空间盘活利用,邹城市上九山村铺就了一条历史文化传承活化、空间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价值实现的共同富裕多元共赢之路,在“古为今用”的道路上,实现了点“石”成金,绘就了一幅村庄秀美、产业兴旺、农民乐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村镇规划科:刘阳;邹城局:张亭)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