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各地通过强化村庄规划引领、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深化登记服务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但乡村振兴是个复杂的课题,面临多重挑战。如何更好地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农民主体和政府主导、统一开展和因地制宜的关系,社会各界正在探讨。i自然全媒体开设“发现美丽乡村”系列报道,提炼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供大家交流借鉴。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村庄规划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自2019年国家组织启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以来,各地自然资源部门积极发挥行业优势,为乡村蝶变筑牢基石。但是,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各地也普遍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群众参与度不高,资金渠道有限,规划编制队伍力量支撑不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协调等等。

201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引领攻坚行动,累计协调落实自治区奖补资金约2亿元,组织编制完成1800多个行政村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通过开展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强化规划编制单位驻村调研、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等,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为全国探索推广村庄规划编制经验提供了“广西样本”。部分实践,或许可为解决各地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的问题提供借鉴。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之际,笔者来到广西村庄规划编制优秀村庄,感受壮乡大地美丽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河池市——

梳山理水,用上三维技术

小龙村实景三维视频

清澈的下枧河自北向南缓缓流淌,两岸翠竹林立,居民楼房掩映在层层绿树中,一幅山水林田村构成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这里是位于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的小龙村。

小龙村与刘三姐镇区相接,距离宜州市区7公里,境内旅游景点众多,具有浓厚的刘三姐文化底蕴。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农田、山村、绿水构成了一派富有乡土特色的景观风貌,也让小龙村成为特色保护型村庄。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共10个自然屯。

广西厅规划处负责人介绍,小龙村规划坚持以生态优先为理念,尊重村域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格局,梳山理水,彰显乡村特色优势。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做好村庄建设边界划定,明确建筑层数、尺度等空间形态管控要求,保护乡村风貌和特有格局。

同时,强化全域空间布局谋划,落实上位规划既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村庄建设用地边界。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综合发展需求,在保障村庄发展用地的同时,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探索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并重的“最优解”。

村庄蓝图如何让村民看得懂、参与做?三维实景技术发挥了大作用。

“规划的调研阶段、设计阶段以及征求村民意见阶段、公示阶段均应用遥感技术、实景三维平台技术,为小龙村10个自然村屯进行实景三维模型制作,通俗直观的三维规划示意图,方便了政府部门、规划人员和村民沟通交流。看得懂的规划,激发了村民参与的热情,大家一起出点子、想办法,达到‘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规划为农民所用’的目的。”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空间信息工程分院分院长陆挺介绍。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分享_优秀村庄规划案例_优秀村庄发展规划案例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村庄规划充分征求村民意见 资料图片

小龙村原有的粗放式、作坊式的生产生活方式极易使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在规划编制及管控实施过程中,当地政府引入了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原有位于生态红线内、生态极敏感区内的养殖鱼塘、农产品作坊等,以资金补偿的方式,引导村民逐步有序退出。

在对村民住宅风貌改造时,设计者从壮族、瑶族、仫佬族等民族文化和民族服饰中汲取元素,引导村民参与画图和规划设计,最终提供了8种风格、6种户型样式供各自然村屯选择,做到村庄建筑风貌统一协调又别具特色。

借助实景三维模型,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辅助专业部门,判别出小龙村羊角峒屯、竹坡屯等9个村屯荒弃可利用建设用地0.27公顷。按照“景村互动,业态互补”,考虑到与现有景区的互动、联动,当地为小龙村预留了未来旅游项目发展空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托村庄现有的桑蚕、葡萄、食用菌等产业基础,通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两种方式,科学规划了19个产业项目,规划建设用地21.37公顷,并将村民所需的宅基地、产业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预留出来,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规划实施落地,村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持续提升。美丽的景色、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年来,小龙村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模范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村”。

北流市——

规划先行,蝶变美丽乡村

走进北流市新圩镇河村,房屋古朴雅致,桥下流水潺潺,菜园郁郁葱葱,红花绿植相映成趣,田园气息迎面扑来。

几年前,河村还是另一番景象。那时村里垃圾乱堆、污水横流、部分古民居年久失修,荒废破败。短短一年多,这个昔日脏乱差的小村庄摇身变成新晋“网红打卡点”,还被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分享_优秀村庄规划案例_优秀村庄发展规划案例

新村建设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观摩学习 周燕芳 摄

河村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成功逆袭的?“河村的美丽蝶变,主要得益于规划先行。”河村党委书记陈家平给出了答案。

广西厅规划处负责人介绍,河村是自治区第一批村庄规划试点,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入挖掘整理河村文化资源,通过规划推动试点项目建设,发展产业,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一是以规划先行为切入点,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2019年,河村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在当地自然资源部门指导下,按照“一带一河两区四示范”的规划思路,着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南流江综合整治示范点、传统文化传承示范点。主动策划开展北流市新圩镇河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实施规模693.87公顷,总投资3681万元,获得自治区奖补资金800万元。

二是以“参与式”规划模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以公众参与为核心,使规划成果融合专业技术、农民意愿和地方实际情况。大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比如,规划设计团队负责前期方案制作,提前参与研究施工中的问题,保障规划设计落地。政府部门调动好专项资金,协调关系,督促项目进度。村委会提出具体建设诉求及建议,协助完成方案落地。施工团队按规划方案建设,可因地制宜提出调整方案。社会力量中的企业、乡贤、志愿者等积极参与规划。通过五方联动,打造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三是以规划为抓手,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一三产联动,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乡村旅游、现代特色农业等作为产业融合切入点,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河村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同时,深挖文化地域特色,打造特色生活空间,引导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并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四是以规划助力风貌改造,延续村落原有机理,打造乡土景观。据陈家平介绍,在特色风貌改造中,规划坚持“修旧如旧,就地取材”的原则,将河村的部分房屋打造成共享农庄、民宿客栈、茶馆、图书馆、艺术工作室等,既节约了改造成本,又极大提升了村容村貌。全村共修缮了40栋老房子,改造美化了503栋新房子,修复和新建景观13个。随着一批百年老房重新利用,村庄“沉睡”的资产被唤醒,激发出新的活力。

河村村史馆 周燕芳 摄

河村画院由一处老院落改造而成,庭院古朴而雅致,屋内墙上挂着多幅知名画家的作品。河村图书馆原本是三间破旧的瓦房,如今书籍摆满书架,还引进了电子图书借阅系统。

河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5万元增到了550万元。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惊叹故乡天翻地覆的变化,纷纷回来抓住机会建设家乡。“我们创办了北流市壮美箱包加工公司,让18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今年的目标是满足50人就业,实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5万元以上。”陈家平信心满满地说。

崇左市——

盘活资源,在规划中掘金

如诗如画的黑水河畔,灰瓦白墙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一个个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点缀在村民的房前屋后……2019年,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我的美丽乡村》大型户外综艺节目走进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这个环境生态宜居、村民能歌善舞的壮乡小村。

卜花村、新村村是广西首批村庄规划试点村,地处山清水秀的黑水河示范带核心区,生态美、民风淳、资源富。村屯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整合政府及社会各方力量统一行动,是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企业参与、部门协作的村庄规划建设典范。

笔者了解到,规划前期,在自然资源部门指导下,由江州区政府统筹,市自然资源、住建等多部门合作,围绕村域发展问题,规划编制团队组织了土地利用、产业、设施、风貌、生态等多个调研组开展驻村现场踏勘。重点衔接宅基地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村庄特色与风貌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等内容,通过强化多部门融合,形成村庄规划建设合力。

规划坚持全域管控和底线思维,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思维融入其中,通过治山、理水、整田、饰房、营村,进行全域产业谋划、全域设施布设、全域风貌引导,分类梳理出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138个项目,合理引导村域人居环境建设。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分享_优秀村庄发展规划案例_优秀村庄规划案例

崇左市卜花村 蒙福运 摄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产业,离不开资金和土地要素保障。

为此,规划通过实施增减挂钩潜力分析,共梳理出闲置宅基地、空闲未利用地和一户多宅宅基地等各类腾挪潜力用地5.87公顷,用于保障村域产业发展、公服设施、基础设施、分户用地等需求。同时,进一步优化村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促进村庄建设用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通过对增减挂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的周转,为美丽乡村建设拓宽了资金渠道。

卜花村、新村村还把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规划内容采取图表结合、图文结合的形式,简单直观展现,让村民“看得懂、易理解”。同时,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的管控方式,创新性地制定了居民点建设规划图,明确规划实施路径,重点划定了宅基用地、公用设施与公共设施、产业用地、历史文化遗存用地、景观与绿化用地等控制线,明确边界内各类用地的管控要求及各类边界的转换规则,以底线思维防止村庄无序发展。

卜花村、新村村位于黑水河示范带的核心位置,紧邻4A级旅游景区,资源及区位优势明显。当地基于村域优质的资源本底,把村民的产业发展意愿植入村庄规划建设中,依托黑水河沿线特色资源优势,统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民宿等产业,整合产业链,不断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随着别致的农家小院、法式餐厅、卜花民宿、河畔音乐酒吧等一系列特色项目的落地实施,黑水河边的卜花村、新村村从普通的村庄成为热门的“网红景点打卡地”。项目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百余个。

用好村庄建设“指南针”

舒子

乡村发展一环扣着一环。规划是发展的龙头,倘若规划失灵,改善环境、盘活资源、发展产业便失去了“主心骨”“指南针”。送上门的好政策、好机遇,也有可能会错失。

当前,各地广泛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因地制宜探索管用、好用的村庄规划,努力为村民建设美丽宜居的家园。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开展,在当前至关重要。

一要明晰责任,充盈“钱袋子”。通过构建完善的村庄规划编制协同推进机制和奖补激励机制,进一步压实乡镇政府编制和实施村庄规划的主体责任,多渠道保障编制经费。

二要发挥基层“智”与“力”。“政府在做、村民在看”的规划不可持续,规划好不好用,村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应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探索由乡镇、村民为主自行编制低成本实用村庄规划的路径和方法,发挥村民在村庄建设和规划编制实施中的主人翁作用。把乡镇和村民由“台下看戏”转为“台上唱戏”,聚合村庄规划编制的智慧和力量。

三要用好信息化手段,提升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广西在全国率先研发了“国土空间规划调研 APP—村庄规划版”和“国土空间规划网络意见征集系统—村庄规划版”,并免费提供给各市县和技术承担单位使用。目前,已有270余个单位、391个村庄用上了该系统。这种科技赋能、降低规划编制成本、提升效率的方法,值得各地借鉴。

四要进一步提升实用性村庄规划成果质量,加快规划审批和落地实施。对已编制完成的村庄规划要抓紧审查论证,及时加入到各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只有尽快让村庄规划用起来,才能切实发挥出对乡村建设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