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这里曾有一个面积1.6万平方公里、最深处超过60米的淡水湖泊—青土湖,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这里湖面消失,水干风起,沙逼人退。
甘肃省民勤县东容村六社 2007年8月8日
从2006年起,这个曾经有200多口人的村庄,只剩下了魏光财一户人家,曾经的热闹情景,也成了魏光财最珍贵的记忆。
魏光财 甘肃省民勤县东容村六社:“最热闹的那个时候就是,我们就互相的来来往往的,就走家串户啊,他到你家,你到他家,每年冬天也好夏天也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到一块,看电影也好,那个时候非常热闹,唱啊、喊啊、跳啊,每年过春节,还扭秧歌,跳舞呀,唱歌呀。”
魏光财今年55岁,几十年来,他眼睁睁地看着沙漠离他们的家越来越近,乡亲们纷纷搬走,东容村六社,只剩下这断壁残垣。
魏光财:“我们这个村子原来有三四千亩土地,后来人陆陆续续地搬走了,沙子也多了,极其的干旱,上游来的水也少了,地也没办法种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遥遥相望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以每年5到10米的速度,最终在民勤县境内形成和龙。
黄发军 民勤县农牧局主任工程师:“这边是腾格里沙漠,这边是巴丹吉林沙漠,如果没有这条路,我们就分不清,哪个是腾格里沙漠,哪个是巴丹吉林沙漠。”
尚勋武 甘肃省农业厅副厅长:“如果这两大沙漠连起来了,那么我们很多的南部,我们河西走廊,整个可能都会被移动的沙丘慢慢的把它掩埋了。我们民勤的这个生态灾难,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地下水的补充没有了,而我们为了灌溉作物,又在打井取水,这几年民勤的地下水的下降速度很快,每年都在一米以上。”
青土湖南�失是整个民勤绿洲沙漠化的缩影�?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民勤的沙漠化直接关系到河西走廊的安危,甚至影响西北、乃至华北的生态环境,温家宝总理曾为此作出重要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治理沙漠、拯救家园,对沙漠化有切肤之痛的民勤人,开始在节水与增收这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寻求突围。
对东容村六社这样的村庄,实行生态移民,恢复地下水?农业生产从2006年开始推行节水农业,当地农民把自己花数万元打下的深井彻底填埋,用这一根细细的水管取而代之,精准的滴灌节约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同时,通过推广双垄地膜覆盖和日光温室大棚,使马铃薯产量提高了三倍,也使玉米的产量大幅提高。精准滴灌、地膜覆盖、日光温室,这三种事关可持续发展大计的节水增收模式,在民勤县迅速铺开,到2006年,全县仅日光温室已发展到3万多亩。
尚勋武 甘肃省农业厅副厅长:“如果用我们现代技术,武装和改造我们的传统农业,我想可能会恢复过去的青土湖,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湿地,就可以阻止两大沙漠的汇合。”
耕地有限、人口扩张、生态失衡,农业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人们开始思索,再过一个50年,我们农业将怎样持续发展,半个世纪后,我们的家园又将是个什么模样?
高卫平是山西省临县曲峪镇的红枣经纪人,每年都要到20公里外的克虎镇收红枣,再卖到东北各地,而几年以前,曲峪镇和克虎镇的红枣经纪人,还是一对冤家对头。
高卫平 山西省临县曲峪镇红枣经纪人:“我现在去看那边的红枣,我一年经营自己的,带贩别人的红枣,每年能卖个50到60万公斤。”
曲峪镇有栽种红枣的传统,退耕还林中,在坡耕地和荒山荒沟里都栽上了既可防风固土,又能增加收入的枣树,并通过不断改良品种,红枣的品质在全县出了名,1999年,曲峪镇打出了“曲峪红枣甲天下”的牌子。
卢乃林山西省临县曲峪镇曲峪村村民:“我们村里大部分人,基本上就是靠种枣树生活,一市斤卖个一块钱左右,特大枣就卖个5到7块钱一斤。”
与曲峪镇相邻的克虎镇也发展红枣产业,有一支较具规模的经纪人队伍,他们卖掉的红枣是全镇红枣产量的4到5倍,当他们看到曲峪镇“红枣甲天下”的牌子时,很不服气,于是也打出了“中国红枣第一镇”的招牌。
贺爱民 山西省临县克虎镇经纪人:“临县红枣产量数曲峪镇大,销量是克虎镇大,因为什么呢,克虎镇的经纪人多,我一年光在曲峪镇就卖35万公斤左右,因为人家的产量大。”
克虎镇的贺爱民常年在哈尔滨卖红枣,2003年秋天,他发现自己的客户明显减少了,原因是曲峪镇的人为了竞争,在他的摊位前压价销售。他原本3块1斤的红枣2块5也没人要,这一年他亏了5万元。
贺爱民 临县克虎镇红枣经纪人:“我卖28,他卖26,老客户过来以后,一样的枣,我的就比别人贵两块钱,人家就不干了,最后吧,只有咱也卖26,互相压价,砸牌子砸得不行。”
两个产枣大镇之间的竞争,让双方均在外销中损失惨重,红枣销售无利可图,反过来影响着种植户的积极性。临县县委书记陈国荣,为此专门去两个乡镇调研调解,与农民一起制定提高加工能力、统一品牌销售的红枣发展战略。
陈国荣 中共临县县委书记:“整个临县红枣加工的总量,还是不足产量的20%,如果能把红枣加工的比例倒过来,加工量能达到百分之八十,原枣销售量达到20%,这个效益就提高3至4倍,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
在政府的协调下,克虎镇和曲峪镇先后建起了红枣加工企业,不约而同地摘掉了自己的牌子,统一品牌进行销售,整个临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市场引领,产业推动,作为我国退耕还林的主战场之一,临县红枣的覆盖面积已经达到76万亩。到2006年,我国已完成退耕还林3.44亿亩,在这个迄今为止中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生态工程中,三千二百五十二点八万农户参与其中。市场的作用,给了这个庞大的工程以持续不断的动力,使西部脆弱的生态得到有效改善。
然而,粮食生产从来都是我国农业的主旋律,我们为解决吃饭问题,曾不惜代价确保粮食生产,对资源的过度透支,却又蚕食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如何协调改善的生态和粮食生产的需求,保持生产、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不二的战略性选择。
黑龙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供应基地,10年前,黑龙江农垦856农场以种植大豆和小麦为主,但由于这里四面环水,地势低洼,五年中有三年受灾,一次受灾,两三年恢复,粮食产量大起大落,1996年,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邵元宽 八五六农场党委书记:“单凭搞工程治涝、机械和科学技术治涝,还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的,我们根据八五六农场辖区内水资源丰富、地势低平易涝这个情况,我们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内部的调整,就是以稻治涝。”
以稻治涝,就是顺应自然,生态为先,保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把资源劣势变为资源优势,为了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农场从外地引来了水稻种植户,进行示范种植。赵万国就是最早一批从吉林来到分公司种植水稻的农民,那年,他承包了150亩地开始种植水稻,当年就有了满意的收入。
赵万国 八五六分公司员工:“那时挺挣钱的,150亩地,能挣6万多块钱。”
随着农场改制,成立了北大荒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六分公司,加上有资源、有效益,按说推广水稻种植应该顺理成章,但由于刚开始种植水稻,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插秧、晾晒费力费时,员工没有种植的兴趣。
王化海 八五六分公司员工:“宁可种1000亩的旱田,不愿种100亩水田,旱田省事,就是大型机械播、大型机械收,就我跟我媳妇俩,也没雇人,拔草就是用除草剂喷好,连草都不用拔。”
王化海栽种水稻之前,承包种植了800亩大豆,大型机械化作业,粗放耕作,省心省力。面对一些种植水稻的钉子户,公司有些窝火。
王永波 总经理 北大荒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六分公司:“在有些职工认识程度比较低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政策上引导,行政上干预,所以改种水稻优先,谁种水稻我就给谁地。”
王化海种植大豆的旱田,逐渐改成了水田,但王化海仍然坚持哪儿有旱地就种哪儿。
王化海:“我就跟打游击似的,我给管理区签了20年合同的地,也签400多亩地的合同,后来管理区说要改水稻,我就怕种水稻,地也没退,就是说有谁种就给谁种吧。”
2005年,一场涝灾不期而遇,再次揭开了人们心中的那道伤疤。朱学伟也是一个坚定的旱田种植户,那年,他种了400亩大豆,别人的水稻安然无恙、收入稳定,自己的大豆却受了灾。
朱学伟:“总共400多亩地,受灾100多亩,四分之一了,那就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了,就得赔钱了。”
2006年,朱学伟和王化海都开始种起了水稻,第一年种水稻,但他们的种植成本却比别人高出了许多。
王化海:“就是找人不好找,水田全靠人呢。插秧费花了3万块钱吧,3万块钱打住了,85块钱一亩地。”
几年来,赵万国靠种水稻发了财,水稻种得精,帐也算得精了,他购置了插秧机、收割机、脱谷机,农用机械一应俱全。
赵万国:“我这一台插秧机,今年插了300亩地,要是用人工呢,就是85块钱一亩,就是25000多元,人工收割一亩地起码60块钱,再加上脱谷费就得100块钱,现在要是用咱们自己的收割机,就是用5桶油就能下来,5000块钱,和人工比就能节省3、4万块钱。”
王永波:“我们八五六农场,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如果上不来的话,那么我们只靠人力,这些土地是种不完的,我们每个劳动力平均都在100亩地以上,所以没有机械化支撑,我们的农业很难想象保持现在的水平。”
1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八五六分公司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旱改水面积70万亩,水稻的种植规模达75万亩,粮食总产从10年前的8万吨增加到50万吨,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最大限度地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优势产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耕地的承载力与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到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长,全年粮食产量超过4.9亿吨。
2007年8月3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这一天,山东单县的杨德荣在打理着自家的棉花,虽然他不知道国家有这样一个计划,但他却是这个计划的前期受益者。
杨德荣 村民 山东省单县李田楼乡杨集村:“把这个棉花柴换成钱,还干净了,还挣了钱,还卫生,人还和谐了。”
以前,当地农民都是用棉花秸秆烧火做饭,随着煤灶液化气的使用,秸杆就成了累赘,因当地禁止焚烧秸秆,农民只好堆在房前屋后,这样不仅费工费时,而且还要为此提心吊胆。
杨德荣:“秸秆到处都是,像那边那一片空地,整个都是的,你挨着我,我挨着你,那要一失火啊,就跟火海一样,它都是一个挨一个的,它没地方放。”
2006年12月,种了几十年棉花的杨德荣,听说棉花秸秆可以卖钱了,杨德荣为之一振,卖多少钱还在其次,起码这些秸秆又了一个存储的地方。
杨德荣:“去年我几亩地卖了4000多斤吧。”
记者:“4000多斤多少钱?”
杨德荣:“4000多斤400多块钱,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它能把咱的事给办了。”
当家里的秸秆很快就等变成了现钱,杨德荣想到,可以把秸秆当作一个生意来做了。
杨德荣:“一开始卖了自己的秸秆,后来知道收秸秆了,收秸秆了咱开着车又不费啥,现在家里都有农用三轮啥的,到外边收秸秆。”
一年下来,50多岁的杨德荣靠卖秸秆挣了1万多元,许多农民开始效仿,做起了秸秆生意,那么,这些人把秸秆到底没给谁了呢?
2006年12月,我国第一家生物质发电厂在山东单县建成并投产,当年便以每吨270元的价格,开始收购农民手里的秸秆。
林海 副总经理 国能单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我们每年用的秸秆的量,有20多万吨,按照每吨200多元计算,我们每年直接向农民支付的燃料的费用超过4000多万元。”
仅国能集团投产和在建的生物质发电厂有18家,分布在东北、华北、新疆等地,全国每年能产生的6亿吨农作物秸秆,其中一半可作为燃料使用,农民对秸秆的经营,得到的不仅是收入,还有一种全新的生活。
杨德荣:“你看现在的人,多干净多卫生,以前你没见这里,脏的没办法治,像你在这儿坐着,这个蚊子,腿上都堆得满满的,你打不及,现在多干净啊。”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协调了环境与发展这个“两难”选择的同时,也为现代农业赋予更加广泛的内容,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的代名词,能源的、休闲的、文化传承等更多的功能被开发出来,农民收入的来源也更加广泛。
郑本良 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农家乐旅游协会会长:“农家乐收入还有带动三产,差不多每年3000万。”
这是浙江湖州市的荻港村,2005年,村里一个叫徐敏利的人,投资3750万,在村口搞了一个仿古建筑群,出手大、胆子大,村民不禁要问,她想干什么。
徐敏利 湖州市荻港村村民 荻港渔庄董事长:“我开头是想办个小小的,就是有个小饭店吃吃饭,到荻港来可以有一个比较干净一点的地方,是这样想的,我有这样的想法以后,村里主动来做我的工作,一定要叫我办成一个规模型的。
那么,荻港村为什么策动徐敏利投资一个这么大的渔庄呢。”
古时的荻港村芦苇丛生,河道纵横。上个世纪8、90年代,荻港村周边的周庄、西塘、南浔等水乡古镇相继得到开发,而处在喧嚣与张扬包围之中的荻港村,依然沉浸过去的生活节奏与生活内容之中,2004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村里开始村容村貌的治理,这让荻港人又把自己的历史翻阅了一遍。
章金财:“荻港古村落建镇的200年,村里出了50多个进士,有23座古桥,有36个祠堂,这个桥就叫长春桥,是明朝嘉庆年间建的,已经200多年历史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个桥边的护栏被他们敲掉了,我们村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把新的护栏又装上去了,这样新旧就在一起了。”
2005年,荻港被评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当大家还沉浸在当选的喜悦之中的时候,徐敏利却看到了荣誉之后的商机。
徐敏利:“我们还有荻港古村这个很好的旅游资源,我造了这个渔庄以后,我觉得肯定是生意会越来越好的。”
徐敏利办渔庄的动机,也让荻港村看到了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投资旅游设施需要资金,因此,当徐敏利找到村里要办渔庄时,村里说服她,办就办个高起点、高水平的渔庄,作为荻港村旅游和接待的景点,至此,荻港渔庄河荻港渔村的命运,就这样联系到一起了。
上海游客:“湖州本来就是鱼米之乡,是我们很想来的地方,我们有空就可以每个星期过来,钓钓鱼啊,喝喝茶啊,加上这个地方是有文化底蕴的,包括村里面明清的家具呀什么的,都有的,到这里来了,感觉一下文化气息。”
湖州地处上海、南京和杭州的中心地带,到湖州来的游客中,上海人占了绝大部分,到渔庄休闲,到渔村观光,荻港村的游客日渐增多。
上海游客:“这边的话,基本上没有污染,钓上来的鱼一点鱼土气都没有,我们钓上来鱼以后,自己钓,钓完了以后,送到餐厅里,他们帮我们加工好。”
借着上海的人气、荻港的渔村文化,荻港古村的旅游开始启动、这里的农民不仅知道渔桑可以经营,古老的渔村文化通过他们的经营,依然可以得到传承。
章金财:“作为荻港古村落,包括荻港渔庄,这是两个很好的资源,把荻港的人文历史、名人文化展示出来,把一些古建筑修缮起来,把我们抵港村作为一个江南水乡古村游这么一个景点,把它推出去,现在我们村里还成立了一个荻港古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我们通过旅游公司向外招商,引进外面的游客到我们荻港来,我们现在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年已经达到了8万人次。”
湖州市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逛逛休闲农业,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仅长兴县顾渚村,上海人每年要在这里扔下3000多万,他们在这里到底买了些什么?
湖州市长兴县顾渚村 2007年8月27日
郑本良 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农家乐旅游协会会长:“2006年,顾渚村迎接游客是50万人次,今年就超过了50万,都说我们的山好、水好、空气好,环境好。”
山好、水好、空气好,让城里人趋之若鹜,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已经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生活。
陈椿牲 上海常住游客:“你们到这个村里多长时间了?5月10号来的,来了以后就一直没走呢,没走,呆到下月12号走,凉快的时候,我7月2号来的时候,我们来了16个人呢,我们来了一个88多岁的老太,她现在住在那个山上,88岁了。”
这些老人一住少则两个月,多则大半年,顾渚村也调整了经营的策略,村里的农家乐经营也由黄金周时忙十天,变成现在的常年经营。
郑本良 上海常住游客:“常住在这里的大约有一二百人、二百多人,靠近那个山边、山脚下,一般他们选择的地方有竹林的,比较安静的地方。”
以人为本、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经济与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农业所产生的影响,正在为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