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编者按: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现在村里人均有1亩油茶园,所有油茶种植户都是我们的合作者,赚的钱大家都有份。”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说。

今年2月27日,卢玉胜与永泰县同安镇西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举行捐赠仪式。卢玉胜从个人承包的3100亩油茶林划出市值约5000万元的1500亩油茶林,免费赠予村集体,作为西安村全民创业合作的股本金,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

重峦叠翠,高山飞瀑,峡谷生流,碧波万顷,这里是福建福州的“后花园”永泰县。福泽四方的山水,浸润出漫山油茶,油茶果成为永泰村民致富的“黄金果”。

永泰被赞誉“藏在深山人未识,撩开面纱惊八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曾先后14次到永泰调研指导工作。30多年来,永泰沿着总书记当年擘画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发展先行区,推动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生态文明走在福建省前列。

永泰县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央广网发 永泰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永泰坚持唱好“山歌”,画好“山水画”,聚焦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文旅经济、绿色经济,以绿为基底奏响生态山水文章,以农文旅融合推进乡村共富,以庄寨活化保护涵养城市品格。

一个个山村

百花齐放崛起富民产业

油茶是永泰山里的特产,已有千年种植史。

卢玉胜,是土生土长的永泰县同安镇西安村人,儿时的成长环境和油茶情结,让他深感油茶树全身都是宝。2006年,卢玉胜返乡创业,流转承包荒山种植油茶树。他请来专家做产业规划,精心挑选适宜品种,在山上建起了油茶丰产示范基地。

“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村民都不能少。”为带动更多村民参与油茶种植,2012年,卢玉胜组织成立了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发动100多户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按入股比例分红,进行集约化种植与管理。

永泰县油茶山延绵起伏(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荒山变青山,这是第一步。如何让青山变金山,产业兴旺是关键。“我们将油茶林捐出来是为了抛砖引玉,引领当地村民发展,吸引在外的乡亲回乡创业。”卢玉胜说。

得益于他的带领,西安村已成立油茶、李梅、养鱼、养蜂和养羊等农业产业八大合作社。在卢玉胜看来,有了第一产业还不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助力乡村振兴。为此,卢玉胜在西安村建立了油茶加工厂、油茶博物馆,让村里有了第二产业,延伸村里的油茶产业链、提高油茶附加值,并布局第三产业发展。

在卢玉胜等油茶产业带头人深耕下,永泰油茶产业发展渠道不断拓宽,全县油茶园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目前约12万亩。

“下一步,我们要把油茶园打造成特色旅游小镇、乡村会客厅,发展乡村旅游业。”卢玉胜勾勒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卢玉胜在油茶山工作(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30多年来,永泰牢记嘱托,因地制宜“咬定青山不放松,造林种果下真功”,把山区的潜力转化为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用实际行动诠释“山区不是贫穷的代名词”,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

好山好水,还孕育美食美味,永泰县赤锡乡的草兔是当地一绝。

“兔爷,草兔馆分店又开到福州去啦,生意真好啊。”前来用餐的熟客和老板谢用福打招呼。2010年,在上海从事调味品生意的谢用福回到家乡赤锡,开始了“让兔子流行起来”的创业之路。现在,永泰美食街“兔爷”草兔馆,每天晚上座无虚席。

“永泰山清水秀,赤锡有养兔的历史传统,我们就是要实现‘从山间到嘴边’的产业融合。”从单纯的草兔养殖到涉足餐饮业,谢用福推动永泰兔产业从无到有,带动一批村民增收致富。谢用福也从“新农人”成长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每年阳春时节,永泰县嵩口镇大喜村的山林古厝间,白色李花盛开绵延数里,慕名而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

“今年大喜村全方位推进游研学教育板块,引入自然课堂,开设了野生动植物摄影、生物多样性实训。在自然流量方面,大喜村春季能赏花,夏季有李梅果实采摘。”大喜村党支部书记黄时杰说。

阳春时节,永泰县嵩口镇大喜村李花盛开包围山林古厝(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李树种植成为大喜村生态旅游的亮点之一。2022年大喜村接待游客16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超过6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5万元。

展望樟城大地,乡村振兴各美其美。今年,永泰将继续建设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深化实施乡村振兴“六个一”先导项目,各乡镇完成流转一片土地、新增一块耕地、引进一支专家团队、培育一名直播达人、活化一座古厝、打造一个精致农场,争创4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一座座庄寨古村

活化传播古县人文之韵

每逢节假日,永泰县爱荆庄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他们亲身感受到古人的大“家”智慧。

“内为庄、外为寨,文为庄、武为寨,父建庄、子建寨,这便是永泰庄寨的本质特点。”永泰县古村落古庄寨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培奋精炼概括永泰庄寨的特色。在张培奋眼里,森严的建筑布局之上,永泰庄寨体现出一条家族传承与传统文化延续的线索。

永泰庄寨始兴于唐朝,留存着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被称为“中国家文化栖息地”。历史上永泰庄寨存在2000座以上,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有152座,其中永泰庄寨建筑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辉煌的庄寨历经风雨,也曾被损毁、遗忘。“把破败的房舍复原、把凋零的村庄活化、把闲置的资源盘活,我们真是想尽了办法。要是村子没了,根就没了。”张培奋颇为感慨。

位于永泰县白云乡的北山寨被爱心形的竹林围绕,也称“爱心寨”(央广网发 永泰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张培奋等一批古庄寨文化研究者的多年努力下,永泰创新机制,发动社会力量成立了38个庄寨保护与发展理事会,聚力庄寨保护。同时梳理庄寨脉络,挖掘整理出庄寨传统文化,加以“活化”传播。如今,北山寨等庄寨经过空间规划设计被打造成民宿,爱荆庄等庄寨被综合活化利用重新焕发光彩。

这支庞大的保护力量中不乏庄寨创建者后人。

“爱荆庄到现在191年了,修缮好了每天都有很多游客过来。”爱荆庄保护与发展理事会执行会长鲍道文一边接待参观团一边告诉记者。爱荆庄360个房屋,寨堡四周用石垒砌,上有碉楼,外有跑马栏,构成南方民居防御建筑和大型生产民居。

鲍道文做乡村医生工作已40多年,做爱荆庄的守护人也已13年。一讲起庄寨的历史,他就神采奕奕。

“爱荆”即“爱老婆”,牌匾上“庄”字多出的一点就是“每天爱妻子多一点”。鲍道文的祖辈鲍美祚,为妻子李氏建造了此庄寨。鲍道文每次讲解这个典故,都会引起游客热议。

爱荆庄古庄寨(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13年前,随着族人外迁谋生,庄里人烟越发稀少。门窗丢落、地上杂草丛生的景象曾让鲍道文揪心不已。

“保护修缮就是治病!”鲍道文下定决心,又恰逢永泰县成立古村落古庄寨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推动庄寨保护修复的良机,爱荆庄在鲍氏后人们共同努力下重获生机。2018年,爱荆庄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随后,爱荆庄与仁和庄等周边庄寨构成同安庄寨旅游线路,挖掘庄寨家风、家礼文化,打造“家文化栖息地”。

永泰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3个、省级传统村落47个,数量均位居福建省首位。近年来,永泰将传统村落和古庄寨保护活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将古村落古庄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开辟庄寨旅游线路,打造庄寨文化品牌,现已成功创建全国重点旅游村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35个。

乡村游、研学游、庄寨游等新业态在永泰兴起,开启了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拥有千年历史,永泰县嵩口古镇山川迤逦、人杰地灵,60多座明清古民居保存完好,经过保护活化,成为游客开启永泰风物、人情与建筑探秘之旅的起点。古镇内三步一古厝,乌瓦土木建筑、马头墙古色古香,居民沿街摆着蛋燕等小吃。踏过石板路,穿出老街就是古渡口。

永泰县嵩口镇鹤形路成为“网红打卡点”(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嵩口镇宣传干事陈首先对古镇的一砖一瓦都很熟悉,常指引游客“打卡”最佳观赏点。他告诉记者,古镇中心闻名遐迩、独一无二的鹤形路,形如振翅欲飞的仙鹤,取长寿吉祥之意,筑墙鹅卵石象征福米,含家业兴旺之福愿,“仙鹤”嘴部修建书斋,寓意莘莘学子的读书声如“鹤鸣”不绝。

永泰之灵,孕于山水,藏于古今,掩于烟火。一座座古厝,凝固着历史的岁月,演绎着家文化的传奇,吸引越来越多游人到访。

一汪甘泉

青山间奏响绿水新动能

走进永泰县清凉镇的山谷,源自戴云山脉深处的甘泉经全自动化吹灌旋生产线运转,过滤、杀菌、灌装……全程仅10分钟,一瓶瓶饮用天然矿泉水由此走出大山。

永泰深山奏响的“绿水”交响曲,诠释了“青山”的经济价值和新动能。

永泰大樟溪穿城而过(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这里的水源水质,不输中国水都长白山。”永泰矿泉水龙头企业管理负责人王建新信心满满,依托已探明的16.5万吨矿泉水可使用储量,“青云泉”正流淌向全国。

甘甜又安全的饮水得益于永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永泰有“中国温泉之乡”之誉,境内温泉具有泉脉广、埋藏浅、温度高、质量好等特点。穿城而过的大樟溪,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2021年,永泰在福建首创河湖“数字化+物业化”管理模式,大樟溪28条主干支流、260条河段纳入平台管理,流域水质整治提升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得到保障。

有了好水源,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事业从樟城大地开始绽放——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一闸三线)工程项目于2022年供水福清、闽侯和长乐,今年5月9日平潭段输水线也已全线完工。如今,大樟溪的甘泉每天从永泰莒口库区出发,一路奔腾,为福州都市圈增添用水保障。

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一闸三线)工程永泰莒口库区(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位于永泰县塘前乡的“一闸三线”工程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展示输水线路图、水情信息监测和设备监测等数据。调度中心值班人员介绍,“大樟溪水资源生态补偿将按0.2元每吨列入计量水价,让580万人喝上优质水。”

工程最远的另一端,平潭综合实验区紧密开展试通水工作。大樟溪的甘泉即将经由跨海管道引调至平潭,助力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算好水账配置水资源,搭好水路组建全岛水网,培育水市场用好水,推动北部高优农业、中部产业园区、南部水上文旅项目发展。”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梁生雄说。

“水的活力还来自高低落差,这是水能量的动力源。”永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高级工程师钟斌这样认为。

钟斌和工作人员在永泰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检查设备(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在永泰县白云乡,央广网记者来到地下百米深处的隧道,永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指挥部跃然眼前,钟斌指着发电总装配图介绍说,地下厂房还向下延伸450米。就在近日,电站第四号机组经调试正式运行,永泰抽水蓄能电站宣告全面建成,达到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年抽水电量16亿千瓦时。

这是福建省属企业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大型储能项目。钟斌介绍,抽水蓄能电站利用上、下水库天然落差,吸收电力系统多余电能从下往上抽水,变成势能有效储存,在用电高峰时把储存的势能转换成电能送回电网。“电站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20.79万吨、碳减排42.2万吨,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永泰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立足山水生态优势,永泰正不断探索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发展新路子。将水的文章融入文旅产业,永泰还孕育出啤酒小镇、酒业生产观光厂,工业旅游正深度融合转型发展。

围绕建设现代化绿色发展先行区,永泰以生态为基底,源源不断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数字永泰产业园并重发展环境友好型数字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2022年永泰数字经济产值突破170亿元。

山水是永泰的名片,绿色是永泰发展的底色。发展油茶产业的卢玉胜、发力全域旅游的鲍道文、助力抽水蓄能的钟斌都深谙此理。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永泰人正奋力续写樟城大地的“绿水青山”新篇章。

百家读城

永阳盛景谁不爱 水色山光画中游音频:进度条00:00 03:46 后退15秒倍速 快进15秒

永阳盛景谁不爱 水色山光画中游

□周野

“藏在深山人未识,撩开面纱惊八闽”。人们都说看山张家界、看水九寨沟,如果你既要看山又要看水,那就是永泰风光了。如果不亲自看一下,你永远不会知道烟雨大樟溪有多美。如果你不亲身走一走,你永远体会不到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绝美意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永泰青云山的山奇特,让大樟溪的水非凡,造就了青云山奇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平地拔起千姿百态的山峰,如人形、如走兽,让人浮想联翩。四季常青的亚热带,让每座山都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它们如漂浮于大樟溪之上的绿舟。也正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形容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溪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弧形,宛若一位天仙的腰带,沿着山峰缓缓流动。河水清澈见底,平静如镜,没有激流,没有惊涛。“联奎塔”倒映其间;游鱼如织,怡然自得;船帆点点,渔歌互答。

青山绿水中,永泰庄寨如珍珠般点缀于绿色海洋中。谷贻堂、绍安庄、积善堂等各大庄寨星罗棋布,它们是永泰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印记,亦是传统乡绅文化遗留至今的残响。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古迹,甚至每一个老物件都有各自的故事。

漫步万亩梅林间,暗香浮动,漫山遍野的“梅海”茫若云海,让人在南方的艳阳里体验了一场“大雪”纷飞。在梅花林里赏花、漫步、拍照,也别有一番风味。

都说冬季是留给人期待的,永泰的冬天更是如此。不仅有驱寒暖胃的盖洋青红和热气腾腾的富泉羊汤,还有暖心暖身的温泉。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永泰的温泉资源浑然天成。水量大、温度高、质量好等特点都诠释着泡汤爱好者选择永泰温泉的理由。每处温泉都被别致的山景环绕。

在漫山遍野的李花中,白天看云朵蔓延舒展,夜晚就任月光洒在脸上,游山、玩水、泡温泉、亲近大自然,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家乡记载了我成长的足迹,也承载了太多的记忆。晨雾中,大樟溪旁,练武者动作行云流水,潇洒飘逸,举手投足间如排山倒海,江河奔流,气壮山河,声动乾坤。永泰县之所以被授予“武术之乡”,自有其历史渊源。全县人民自古尚武强身蔚然成风,人文底蕴也很深厚。黄龟年四疏弹劾秦桧;忠肝义胆、坚定抗金的爱国词人张元幹,两首《贺新郎》流传至今……

无论您来自何方,无论来自何地,大美永泰欢迎您。

(作者系书画篆刻家、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