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镇的车厘子种植基地,果子红了,丰收在即。记者王俊星摄
转龙镇平安福农庄。记者陈思伊摄
“老船工之家”民宿。供图
少了夏天的烈日,在阵阵凉爽的秋风中,禄劝县转龙镇的平安福乡村旅游露营地迎来了一波接一波的游客;禄大路沿线的葡萄园里,工人正忙着采摘鲜果;永定村猕猴桃种植基地,一筐筐红心猕猴桃装箱待发……田园风光、新鲜果蔬对于禄劝的村民来说,不仅是美景美食,更是随着农旅融合发展,正在“绽放”的美丽经济。
成功甩掉“贫困帽”的禄劝,在今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禄劝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确定围绕“生态涵养示范区、特色农旅创新区”两大功能定位,奋力开启禄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禄劝正以农业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双轮”,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以农兴旅,以旅强农,禄劝农旅融合态势喜人。
“禄系”农产品品牌日益壮大
进入9月,禄劝县茂山镇的各大水果种植基地瓜果飘香。
“今年葡萄园挂果面积58亩,产量在7万公斤左右,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地方,年产值大概在210万元。”禄劝禄果汇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勇介绍。
“我们家流转了2.5亩土地,我又在基地打工,每月固定工资有4000元。”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潘少周对现在的工作很是满意。近年来,茂山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阳光玫瑰、软籽石榴、水蜜桃、蓝莓、水果番茄等特色产业,形成“一园一带三片区”产业发展格局,“光伏扶贫上山、土地流转进园、特色水果下田、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四位一体”致富路子多点开花,乡村振兴后劲十足。
不止是茂山镇,近年来,禄劝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扣“产业脱贫、产业振兴”两大目标,整合资源、聚集力量,着力发展“撒坝猪、乌骨鸡、黑山羊、小黄牛、高粱、中药材、特色水果、坚果”八大特色产业,实施“万亩特色水果、万亩高粱、万亩西柚、十万户特色养殖、十万亩中药材”五个万工程,产业扶贫圆满收官,中药材“一县一业”示范创建成效凸显,“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禄果”“禄菜”“禄药”“禄粮”“禄花”“禄酒”等“绿色系、禄品牌”农产品品牌日益壮大,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围绕“特色农旅创新区”的功能定位,禄劝县不仅实现了年均发展高粱种植2万亩,直供“云之汤”酱香型白酒生产;年均种植蔬菜12万亩,与海底捞、阿里巴巴等平台正在洽谈蔬菜直供战略合作;年均种植花卉7000亩,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大花蕙兰生产基地;年均种植中药材10万亩以上,是全国十大中药材资源县之一,云南省首批确定的20个“云药之乡”之一;种植葡萄、蟠桃、脆枣、西柚等精品水果4.1万亩,昆明兰露梦科技有限公司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指定为定点采购产品企业。
强化“绿色系、禄品牌”打造,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产品生产,截至目前,禄劝获“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8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1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1个,正在申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不仅如此,云之汤白酒、兰露梦葡萄、金土地西柚、无量谷三七、云龙牌板栗、黔道黑山羊、建国撒坝火腿等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
同时,紧扣建设“特色农旅创新区”的发展思路,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打造,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富农强县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禄劝投入农业发展资金12.09亿元,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农业合作社1000多个,打造农业品牌41个,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31.2亿元。
以农兴旅以旅促农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泛舟湖上,风吹柳梢轻轻摇摆、水面涟涟而动,成群的鱼儿欢快游戈,鸟鸣清脆声声入耳,小桥流水如梦如幻,令人心旷神怡。位于禄劝县转龙镇的平安福乡村旅游露营地自2018年7月运营以来,旖旎的风光吸引了不少市民远道而来。
转龙镇一直以来是轿子雪山旅游的“大本营”和“中转站”,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平安福乡村旅游露营地项目是轿子山特色小镇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向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项目。“以前我在家里种地,2017年我们知道了村里有平安福项目在招工,就到这里应聘,干了4年多,每月工资稳定,我挺满意这个工作的。”转龙镇腊乌卡村的邓学梅说。除了提供就业岗位以外,平安福项目共流转了土地2720亩,每亩土地流转费为1500元,涉及周边1498户农户,让当地村民实现稳定增收。家住转龙镇桂泉村的孙金花把家里的3亩地流转后,每年能获得4500元的收入。据统计,2020年平安福乡村旅游露营地接待游客5.4万人次,营业收入245万元,全年用工1.8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51户农户发展农家乐。
转龙镇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打造禄劝高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种植高原特色蔬菜500亩,成品蔬菜以订单销售的方式直销昆明、玉溪等地,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扶持本地龙头企业昆明鸿垚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打造集种植、科研、示范为一体的林下中药材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种植高品质水果和中药材。
依托丰富新鲜的果蔬、高端名贵的中药材、林下种养等特色产业,转龙镇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平安福乡村露营地、轿子山大酒店和镇域内宾馆酒店旅客需求信息互通,发展旅游后备厢经济,按旅客需求推出农特产品、绿色蔬菜、绿色瓜果礼盒,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打造转龙镇特色产品产、供、销产业链。
以农业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双轮”,禄劝县实现了农旅产业同步“驱动”,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全面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村产业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禄劝气候立体、传统农耕文化发达、种植养殖业特色鲜明,在此基础上,持续扩大以有机和地理标志为重点的产品认证,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公共品牌,推进农业品牌创建,打好“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组合拳,从而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今年,禄劝将依托“文化特色、生态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业,围绕自然风光生态游、民族民俗文化游、温泉休闲度假游、红色主题文化游、峡谷探险观光游、电站基地科普游,打造露营探险、温泉养生、踏雪赏花、民俗体验等精品旅游线路,发展特色农家乐、民俗美食村、水果采摘园,构建“2小时休闲旅游经济圈”。在创建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同时,打造“轿子山乡村旅游示范带”以及“皎平渡红色旅游示范区”,大力开辟乡村旅游线路。
在乡村振兴中走好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以前房子东倒西歪的,一年到头能解决温饱不欠账就不错了。哪会像现在,房子盖起来了,年年还有富余。”说这话的人叫刘绍松,是禄劝县中屏镇中屏村委会咪力嘎村人。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一家人建了新房、脱了贫,还让他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愿望。
刘绍松打工的地方叫“壹井书院”,露营基地、小菜园、大风车、美食大巴、网红桥……依托“壹井书院”品牌打造的壹井农庄建设如火如荼。民风民俗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让咪力嘎村乡村美,农民富,近在咫尺。
草木葱茏,青山如画。金沙江上,乌东德水电站傲然屹立。今年6月16日,乌东德水电站12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为了建设这座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的水电站,禄劝县搬迁安置了3个乡镇1195户4162名移民,实现174户643名建档立卡贫困移民群众的高质量脱贫。
乌东德镇金瑞社区就是其中主要的安置点。在金瑞二社区,居住的大多数是老船工的后代,山腰上一排排崭新的小院整齐排列,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几户人家门前还挂起了“红色民宿”的牌匾。村民陈洪付是当年为红军摆渡的船工陈月清的长孙。在社区的帮助下,依托红色资源,打造了9户“老船工之家”民宿,短短两个月实现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移民户总收入15万元。社区还集中流转了3000亩土地,引进企业种植西柚,村民每亩每年可获得1000元的租金收入。随着社区农贸市场、集市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村民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或者就近务工。每逢有客人来,陈洪付便自己当讲解员,为大家讲述那段红色历史,让长征精神在这里继续传扬。
近年来,禄劝围绕“农业+旅游”“农业+红色”“农业+民族文化”“农业+康养”,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高粱、特色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均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同时,禄劝聚焦“脱贫固效、乡村振兴”两大主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大目标,依靠“三农战线队伍、涉农工作部门、企业家队伍、农民朋友”四股力量,实施“产业带动、环境促动、改革牵动、企业主动、党建推动”五大措施,发挥“三农”部门的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未来,禄劝县将重点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以市级中药材“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加快补齐中药材加工业产业发展短板,冲刺国家级、省级中药材“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花卉、有机蔬菜、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工业园区坚果加工、肉制品加工、白酒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区域增长极和产业高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打造禄劝特色产业知名品牌。
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农业产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截至目前,禄劝全县累计指导注册合作社1558个,培育省级示范合作社9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1个,发展家庭农场840家,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规模养殖场76家、养殖大户166家。成立禄劝农民协会和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建成徐明博士站暨生物研发中心、普林生物高原特色水果孵化基地、云南高原特色葡萄研究基地,做大做强产业发展主体。
记者杨阳报道